“林辑?”
一个略带迟疑,却沉稳有力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这里是江北大学的贵宾休息室。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受邀参加校庆的林辑刚结束致辞,他婉拒了几位校领导的陪同,独自在此休息。
林辑转身。门口站着一位身着深灰色中式立领外套、鬓角微白的长者,眼神温润却透着洞察世事的锐利。
“沈……沈老师?”林辑向来冷峻的脸上,罕见地掠过一丝真正的讶异。
沈岱川,他大学时代“科技伦理与哲学”课的教授。那是门选修课,在当时热衷实用学科的林辑看来近乎“无用”,但他却因沈岱川思辨的锋芒和毫不留情的追问,一次不落地听到了最后。他记得自己还在沈教授的课上,就某个脑机接口的伦理边界问题,与对方激烈争论过。
“果然是你。”沈岱川走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打量着他,“刚才在台下听着,言辞、气度,和当年那个在课堂上咄咄逼人的年轻人已经很不一样了。Alex集团的林董事长,恭喜。”
“老师您别取笑我了。”林辑微微欠身,流露出对师长应有的敬意,
“没想到您还记得我。”
“怎么会不记得?”沈岱川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示意林辑也坐,
“每届学生里,像你这样既聪明、骨子里又带着一股……不介意打破规则潜力的学生,不多。你当时坚持认为,技术瓶颈只是暂时的,伦理框架应该为技术突破让路。”
林辑在对面坐下,笑了笑:“年少轻狂,让老师见笑了。”
“不是轻狂。”沈岱川摇摇头,目光平和地注视着他,
“是信念。我当年就看出来,你认定的事,会不惜代价去做。只是没想到,你走的这么远,这么快。”
他话锋微转,语气依旧闲聊般自然,“听说Alex现在深度涉足脑科学领域,甚至在一些前沿探索上,已经触碰到了意识层面的研究?”
林辑心中的警报悄无声息地拉响。他面上不动声色:“集团确实在相关领域有些投入,主要还是聚焦在医疗康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上。”
沈岱川轻轻“哦”了一声,端起侍者刚送来的茶,吹了吹浮沫,像是随口一提:
“前阵子我审阅一篇博士论文,涉及到意识数字化模型的伦理风险,里面有些假设相当大胆。我在评语里引用了我们当年讨论过的一个观点——”
他抬起眼,目光再次落在林辑脸上,那双学者的眼睛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
“技术的极致,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理解并敬畏其创造的边界,尤其是……人心的边界。我记得你当时对此不以为然。”
林辑沉默着,没有接话。休息室里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校庆喧闹声。
沈岱川也不在意,缓缓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动作带着长辈的亲切,却又重若千钧。
“林辑,你走得太快了,快得可能忘了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不是已经悬在了悬崖边上。我们这行有个说法,当你凝视数字深渊,想在里面塑造灵魂时,最好先确保,你自己的灵魂,没有被它先一步同化、扭曲。”
他走到门口,停顿了一下,没有回头,声音清晰地传来:
“有空回学校坐坐,我的办公室还在老地方。有些话题,也许只有离开你那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才能聊得明白。”
沈岱川离开了。
这位他尊敬的老师,似乎隐约给他指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布满荆棘的路。而那条路的尽头,似乎正对着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摇篮。
沈岱川离开后,林辑指间的茶杯缓缓转了个圈。茶叶在杯底打了个旋,又静静沉了下去。
窗外学生的欢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隔着厚重的玻璃,变得模糊而遥远。
他想起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在这位教授的办公室里,他们曾有过类似的争论。那时窗外也是这样的春日,他意气风发地论证着技术突破必然要超越现有伦理框架,而沈岱川只是安静地听完,最后说了一句:“等你真正掌握力量的那天,我们再谈。”
现在这天来了。
林辑放下茶杯,瓷器与玻璃桌面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整理了一下西装前襟,推开休息室的门。
走廊尽头的校报记者还在等着专访。见他出来,立刻举起相机。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林辑已经恢复了往常的神情——那是属于Alex集团掌舵人的完美面具,自信、沉稳、无懈可击。
只是在走向采访区的路上,他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
走廊另一头,沈岱川正和几个学生站在窗边说着什么,午后的阳光给他的白发镀了层淡金。有个学生激动地比划着,像是在争论某个理论,而沈岱川微微颔首,耐心地听着。
就在林辑转身要继续前行时,沈岱川突然抬起头,隔着长长的走廊,对他点了点头。
那眼神平静如常,却让林辑莫名觉得,这场时隔多年的对话,远未结束。
就在林辑在记者簇拥下走向采访区时,走廊另一头,沈岱川正被几个充满朝气的哲学系学生围着。
“沈老师,您对意识数字化这个概念是不是太悲观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不解地问道,
“如果技术真能突破意识的边界,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飞跃吗?”
沈岱川耐心地听着,目光却若有所思地掠过学生们的肩头,恰好看到林辑在一群人的环绕下转身离去的挺拔背影。
“沈老师,您看什么?”一个敏锐的女学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认出了林辑,
“哦,是刚刚演讲的那位林辑学长!Alex集团的董事长,听说他刚给我们学校捐了一栋实验楼,真厉害!”
沈岱川收回目光,看向眼前这群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轻人,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沉重。
“是啊,他很‘厉害’。”沈岱川的声音很平和,却让几个学生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被他深刻改变的世界里。”
学生们露出好奇和不解的神情。
黑框眼镜男生追问:“改变?是像他说的,用科技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吗?”
沈岱川微微摇头,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悠远而复杂:
“历史的转向,时有会系于少数几个关键人物的选择之上。林辑,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意志。只是,他掌舵的航船,最终会将我们带向新的彼岸,还是驶入未知的风暴……”
他顿了顿,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繁荣,或者衰败,此刻或许连他自己,也无法看清那命运罗盘最终指向的刻度。”
这番话语带着哲人特有的晦涩与重量,让学生们面面相觑,陷入短暂的沉思。他们看着林辑消失的方向,又看看眼前神情凝重的恩师,似乎隐约触摸到了一些超越他们当下理解的、关乎未来的巨大命题。
而此刻的林辑,正对着记者的麦克风,从容地阐述着Alex集团引领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对身后那段关于他命运轨迹的预言性讨论,浑然未觉。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