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迁徙

一周后,林远山教授办公室里。

“你确定要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林远山教授问道。

“老师,我确定,最近因为各种事情交织,想去感受一下来自原始动物的魅力,散散心,也重拾一些前进的力量。”

“好,开题前稍微放松一下也可以,刚好你是研究非洲的,再去感受一些当地风土人情也挺好,刚好我跟你师母前几年去看过非洲大迁徙,那个地导还是内罗毕大学一个老教授介绍的,很有趣的一个人,不知道现在他还做不做导游,我把联系方式给你,你可以问问他。”

“好,谢谢老师!”

————————————

终于在博士工位上忙完手头的项目,夏景之回到宿舍。落在宿舍书桌摊开的世界地图上,肯尼亚的位置被一支暗红色铅笔反复圈点,纸面几乎被磨穿,露出底下交错的经纬线。

她需要空间,去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熟悉空气,站在那片真正开阔的天空之下,体会生命的意义,重拾前行的力量。

手机屏幕亮起,跳出林薇的信息,就像她本人一样活泼。

林薇:【位置:虹桥T2航站楼-国际出发】

【亲爱的夏博士!起飞倒计时48小时,行李收拾好了没?防晒霜!驱蚊液!帽子!墨镜!相机!还有最重要的——想要去追逐自我的心!】

附带一张搞怪自拍:林薇带着夸张的草帽和墨镜,在商场户外用品区比着剪刀手。

一股股暖意爬上夏景之的嘴角,她回复道:【清单已列好,今晚开始打包】

放下手机,她的目光再次落回那张被反复摩挲的地图。暗红色铅笔的印记勾勒出她即将踏足的路径:内罗毕(Nairobi)——奈瓦沙湖(Lake Naivasha)——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Ma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坦桑尼亚境内,但大迁徙核心区域相连)。她的指尖顺着马赛马拉广袤的稀树草原滑动,最终停驻在一条蜿蜒的、代表河流的蓝色虚线上——马拉河(Mara River)。那里,将是角马和斑马生死渡河的主舞台,也是她的“主战场”。

她拉开书桌抽屉,拿出里面的文件夹,再次检查护照、疫苗接种证明(小黄本)、签证......

虹桥机场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幕墙,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正直暑期熙熙攘攘的人群、滚动的航班信息屏、中英混杂的广播交织成非洲启程交响曲。

夏景之推着20寸行李箱,穿着简单白T和舒适的卡其色工装长裤,素面朝天,长发被随意炸成低马尾,身上褪去了学校中“博士生”的符号,只剩下一份等待被填充的平静。

“景之,这里!”林薇的声音穿透喧闹,她穿着彩色扎染长裙,像一只从热带雨林里飞出的小鸟,用力挥舞着手臂跑来,一把抱住夏景之,“哇!你这身行头,太帅了吧!”她退后一步,上下打量着,“嗯......就是表情放松点嘛,是去度假,又不是出国开会!”

夏景之被她夸张的语气逗得笑出了声。

“都准备好了?”林薇不放心地问,目光扫过她的箱子和背包。

“嗯,清单都核对了三遍。”夏景之拍了拍贴身的小腰包,“所有必需品都在这里了。”

“那就好!”

广播里开始催促前往内罗毕的旅客登机。

“好了,赶紧去登机口吧!”林薇用力抱住夏景之,“景之,去了好好玩儿,什么都别想!拍美美的照片回来!好好放松!”

夏景之用力点点头,“嗯。”她松开手,拉起行李箱,“走了。”转身,汇入登机人流,坚定的驶向那片未知的、等待着用原始生命力将她重塑的狂野。

飞机起飞前,夏景之拍了张机翼照片,跟妈妈发消息:【我出发啦!】

【好,宝贝女儿要玩儿的开心哦!落地报平安。】

夏景之安心躺下,随着机舱轰鸣,巨大的引擎推力将人牢牢按进椅背。

————————————

内罗毕。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已安全抵达乔莫·肯亚塔国际机场......”空乘的播报声在机舱内回想。夏景之解开安全带,从口袋中摸出手机,关掉飞行模式。家人、朋友的信息纷至沓来,她一一回复。

导师也给她发来消息:【落地报平安,注意安全!】

导师总是这样,表面严肃,实则是关怀备至。就像两个月前,当她红着眼睛提出想去非洲散心时,那位向来以严格著称的老教授只是推了推眼睛,转身从书柜中取出一本《东非野生动物图鉴》递给他:“带上这个,可能会有用。”

护照检查处排着长队,“商务还是旅游?”入境官员翻看她的护照,浓重的口音让简单的英语变得难以辨认。

“旅游。”夏景之回答,同时递上提前准备好的酒店预订单和返程机票。

官员仔细核对着信息,突然指着签证页上一年前的入境章:“去年来过?”

“参加数字经济峰会。”她补充道,“在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

对方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啊!中国朋友!”他用力盖下入境章,“这次好好玩,内罗毕比去年更漂亮了!”

护照递回来时,夏景之注意到夹在里面的小纸条——一张机场免费Wi-Fi的使用说明,背面用中文写着“欢迎再来肯尼亚”,这个小小的细节让她心头一暖。

夏景之很快在接机区找到了写有自己名字拼音的接机牌。举牌的是个身材中等、皮肤黝黑发亮的中年男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橄榄绿短袖衬衫,咧嘴笑时露出一口白牙。

“夏博士?欢迎来到肯尼亚!”他热情地上前握手,手掌宽厚有力,“我是您的地陪,约瑟夫(Joseph)!未来五天,由我带您探索马赛马拉!你老师已经提前嘱托我了,要带您好好感受非洲的热情!”

“您好,很高兴见到你,叫我景之就好,还有,你中文说的很不错啊!”

“客气了,景之,主要每次接待都有很多中国人,孰能生巧!”他接过夏景之的行李箱,动作麻利,“车就在外面,我们先走吧!”

走出机场自动门,热浪夹杂着汽车尾气和某种热带植物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夏景之深吸一口气,这股熟悉的味道立刻唤醒了她一年前的记忆——那些在峰会间隙匆匆掠过的城市剪影,那些在论文资料里反复出现的经济数据背后真实的非洲。

停车场里,约瑟夫熟练地将行李塞进一辆黑色陆地巡洋舰的后备箱。车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但擦得锃亮,后窗上贴着“专业野生动物导览”的贴纸和各国游客留下的感谢便签。

“直接去酒店吗?”约瑟夫发动车子,“还是想先看看城市?萨里纳酒店(Serena Hotel)要下午两点才能入住。”

夏景之看了看手表:“如果不麻烦的话,我想先去市区转转。”

“一点也不麻烦!”约瑟夫转动方向盘驶上机场高速,“正好赶上早高峰,让您见识下真正的内罗毕。”

车子汇入主路,夏景之立刻明白了约瑟夫的意思。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车辆以令人心惊肉跳的方式穿梭变道。

“变化很大吧?”约瑟夫注意到她专注的目光,“去年这段路还在修。”

夏景之点头。一年前,她眼中的内罗毕只是会议中心到酒店的固定路线,是PPT上的GDP增长曲线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而现在,这座城市正以最原始的方式向她展示着它的活力。

“那是蒙内铁路。”约瑟夫指着远处高架桥上驶过的列车,“中国人建的,现在去蒙巴萨只要四个半小时,非常方便!”

列车银白色的车身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车头上“CRBC”的标志清晰可见。夏景之想起自己过去有篇论文里专门有一小节讨论中国基建投资对东非区域经济的影响。此刻,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突然有了具体的形状。

她看到了中国的援建项目切实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并且被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感激。这种反馈,比任何学术论文或官方报告都更具有鲜活的说服力。

车子驶入市区,街景愈发繁华。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夏景之注意到路边一家书店的橱窗里赫然陈列着中文版的《肯尼亚旅游指南》。

“现在内罗毕有超过四万中国人。”约瑟夫顺着她的目光解释,“上个月我接待的客人里有一半来自中国。”

红灯转绿,车子拐入一条林荫大道。路牌上写着“Moi Avenue”,两侧是高大的蓝花楹树,紫色花朵落了一地。几个穿传统马赛服饰的男子站在路边,正用智能手机自拍,鲜红的格子披肩与身后的现代化商场形成奇妙对比。

“这里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约瑟夫放慢车速,“左手边是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您去年开会的地方。”

夏景之望向窗外。金字塔形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广场上的肯尼亚国旗迎风招展。一年前,她就是在那里跟随导师发言。

“前面右转就是著名的纳库马特超市,中国人开的。”约瑟夫的声音里带着自豪,“什么中国调料都能买到,连老干妈都有十二种口味。”

车子经过一家挂着红灯笼的中餐馆,门口排队的人一直延伸到人行道上。夏景之惊讶地发现队伍中大部分是非洲面孔。

“现在内罗毕人比中国人还爱吃火锅。”约瑟夫大笑,“我上周刚学会用筷子——虽然只能夹起肉丸。”

转过几个街区,景色逐渐变得安静优雅。宽阔的街道两旁是带花园的独栋别墅和高档公寓楼,偶尔能看到穿制服的保安在门口巡逻。

“这是卡伦区,内罗毕的富人区。”约瑟夫介绍道,“萨里纳酒店就在前面不远,附近有很多外交官住宅。”

夏景之想起资料上提到过,这一带因《走出非洲》的作者凯伦·布里克森而得名。她摇下车窗,再次感受着内罗毕的微风。

一些解释:

1.博士工位:一般博士生在学校里都有办公室,会有一个自己的小工位

2.疫苗接种证明:去往大部分非洲国家,都需要在卫生防疫部门注射黄热病疫苗,并随身携带《国际预防接种证书》(俗称,小黄本)

3.蒙内铁路:全程由中国援建,历时三年,2017年通车运营,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标志性工程之一,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大家都知道铁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促进沿线地区人员流动、物流运输的,运营的好的话,还能辐射到周边地区,发展成商业和旅游中心,而现在非洲很多国家经济难以发展,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可以说铁路不只是铁轨,更像是非洲国家脱贫的“输血管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大力援建非洲,尤其是基础设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迁徙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