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的背影消失在江岸步道的尽头,融入城市的霓虹之中。莫宸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伫立在栏杆边,任凭带着水汽的冷风扑打在脸上,试图冷却被方才激烈交锋点燃的血液。
美式咖啡的苦涩依旧残留在舌尖,如同他此刻的心境。林舟的话像一根根毒刺,精准地扎在他最痛的地方——他的逃离,他的伤害,他的不成熟。他无法否认,林舟这半年的“陪伴”确实给了父亲某种他未能给予的安定。
但那又怎样?
林舟说得对,他不能再像个孩子一样任性。仅仅带着悔恨和一腔孤勇回来是不够的。林舟的筹码是“现在”,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和父亲已然习惯的依赖。而他,除了那层无法割裂的“父子”名分和充满争议的过往,他还剩下什么?
他需要新的筹码。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是现实中的,能让父亲重新审视他、认可他,甚至……需要他的东西。
他拿出手机,屏幕的冷光照亮了他坚毅的侧脸。他拨通了一个跨国电话,声音在风中断断续续,却异常清晰和冷静:
“辽国那边的出版合同,我同意了。对,就是那本关于草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随笔集……另外,帮我联系云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之前在辽国拍摄的那组人文摄影,可以授权给他们做专题……还有,我之前拒绝的那个文化访谈节目,‘对话灵魂创作者’,回复他们,我接受邀请。”
他一条条下达着指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带着伤痛归来的“儿子”,他要重新以创作者莫宸的身份,强势回归云国的文化视野。他要让父亲看到,离开的这半年,他并非虚度,他在成长,在沉淀,他的才华和思想,足以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足以……与他林舟,分庭抗礼。
---
另一边,林舟坐进车里,并没有立刻发动引擎。他靠在椅背上,闭着眼,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与莫宸的对话,比他预想的更加激烈,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威胁的严重性。
莫宸变了。不再是那个容易被情绪左右的年轻人,他的眼神里多了沉淀和目的性。他提到的《父亲》,以及他最后那句“以一个男人的身份”,都让林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不能坐以待毙。
他拿出手机,调出一个备注为“星火计划”的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他近半年来,利用莫杰的资源和人脉,悄悄为自己铺路的一些项目和企划。有些是独立的出版计划,有些是文化品牌的合作,甚至包括利用莫杰影响力推动的、由他林舟主导的国际文学交流项目。
他原本并不急于推进这些,他享受作为莫杰伴侣和助手的身份,愿意将光芒让给老师。但现在,莫宸的回归让他明白,他必须拥有更独立的、不容忽视的“林舟”的身份,而不仅仅是“莫杰的爱徒”或“伴侣”。他需要向莫杰,也向整个文坛证明,他林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是谁的身边人。
他拨通了几个电话,语气恢复了平日的从容与干练:
“王编辑,关于我那本文学评论集的出版进度,希望能加快一些……李导,之前谈到的那个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纪录片项目,我觉得我们可以深入聊聊,我可以出任文学顾问……”
车厢内,他冷静地布局,每一个指令都旨在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场在文坛,在舆论,更在莫杰的心里。
江风依旧吹拂着两岸,城市的灯火无声闪烁。两个男人,一个在江边谋划着强势的回归,一个在车内布局着稳固的防御。他们都因为同一个男人,而被推到了命运的角力场上。这场关乎爱情、亲情、地位与认可的较量,随着江水的流淌,正悄然升级,走向一个更加莫测的未来。而处于风暴中心的莫杰,对此还一无所知,或许,他也并非全然不知,只是选择了暂时置身事外,静观其变。
接下来的日子,表面上一切如常。莫杰的书房依旧安静,林舟细致地打理着一切,仿佛江边那场对话从未发生。但某种无形的张力,已经开始在空气里弥漫。
变化首先体现在送达家中的邮件和包裹上。
以往,林舟会先筛选一遍,将重要的文件、书籍和邀请函整理好再呈给莫杰。但现在,除了林舟筛选过的,开始频繁出现直接署名给“莫宸”的邮件——来自出版社的精装样书、设计独特的讲座邀请函,甚至还有包装精美的、带着异域风情的礼物。
莫杰偶尔会在路过客厅时,目光在这些属于莫宸的物件上停留片刻,眼神深邃,看不出情绪。他没有询问,林舟也默契地不去主动处理,只是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在客厅角落一个逐渐增高的置物架上,像一座无声宣告存在的纪念碑。
一天晚上,莫杰正在看晚间新闻,电视里文化频道恰好播放着一段对莫宸的专访预告。镜头里的莫宸穿着简约的深色西装,坐在极具现代感的演播室里,谈论着他在辽国的见闻和对文化融合的思考,言辞犀利,气质沉稳,与半年前那个带着戾气离开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林舟正端着水果从厨房出来,看到电视画面,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他看向莫杰,莫杰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的边缘,直到预告结束,广告声响起,他才缓缓收回视线。
“他看起来成熟了些。”莫杰忽然开口,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评论一个不相干的后辈。
林舟将果盘放在茶几上,微微一笑,语气温和:“毕竟经历了不少事。看来辽国的风土人情,确实能磨练心性。”他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开,“老师,尝尝这个葡萄,很甜。”
莫杰拈起一颗葡萄,却没有立刻吃,只是若有所思。
又过了几日,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周刊《文鉴》最新一期出版,封面专题赫然是两位并立的人像——左侧是眼神深邃、作品风格愈发稳健犀利的莫宸,右侧是气质温润、近年来学术声誉鹊起的林舟。大标题写着:“双星闪耀:传统批判与温情叙事的时代对话”。
这期杂志被助理照例送来时,林舟正和莫杰在书房讨论一篇序言。看到封面,林舟的瞳孔微微收缩,但他很快恢复自然,将杂志接过,随手放在一旁,仿佛那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份读物。
莫杰的目光在那封面上停留了两秒,嘴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淡的、难以解读的弧度,随即又投入到序言的讨论中,仿佛什么都没有看见。
然而,这种刻意的“无视”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林舟能感觉到,莫杰并非对这场围绕他展开的、日益公开的竞争毫无察觉。他只是选择了沉默,像一位深谙棋道的棋手,冷静地看着棋盘上黑白子的纠缠,不急于落子,更不轻易表态。
这种沉默,比任何明确的倾向都更让林舟感到不安。他不知道老师在这沉默背后,究竟在思考什么,权衡什么。
晚餐时,莫杰偶尔会问起林舟正在筹备的纪录片项目的进展,也会看似随意地提及最近某篇评论对莫宸新书的解读。他的问题总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让人摸不透他真正的关注点在哪里。
林舟谨慎地回答着,每一个用词都经过斟酌。他既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格局,又不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他感觉自己仿佛在走钢丝,一边要应对莫宸日益强劲的回归势头,一边要在莫杰面前维持那份“温柔的爱”所定义的体贴与淡然。
而莫宸,虽然不再轻易登门,但他的存在感,却通过这些出版物、媒体报道,以及那些不断被送回家的、代表着他成就和影响力的物件,无孔不入地渗透进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
这座曾经由林舟一手营造的、平静的港湾,如今已暗流汹涌。两个男人隔着无形的战场,进行着全方位的较量,而唯一的裁判,却始终保持着耐人寻味的静默。这静默,既是压力,也是诱惑,驱使着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等待着那最终裁决降临的时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