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王家大宅今日张灯结彩,朱红灯笼高挂檐角,映得青砖黛瓦也添了几分喜气,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五年前王家升迁进京,置办下这处占地三十余亩的宅院,今日终于迎来大少爷王嘉璟大婚之喜
红烛高照,丝竹悠扬,王家大少爷的婚宴在府中正厅隆重举行。满堂宾客衣香鬓影,笑语盈盈,一派喜庆祥和之气。
厅堂正首,王家主君王书宴意气风发,头戴黄金白玉冠,身着绛紫色青松刺绣长袍,开怀大笑,气质不凡,年近40却也平添稳重。
厅堂东首,王家老太太端坐于太师椅上,满头银丝梳得一丝不苟,身着深蓝色绣金线团花锦缎袄裙,虽已花甲之年,却精神矍铄,气度雍容
老太太身后,邵小娘身着淡青色绣兰花褙子,低眉顺目地侍立一旁,双手轻搭在椅背,随时准备为老太太添茶续水。她虽为妾室,却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又是老太太的娘家侄女,深得老太太喜欢,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邵小娘身侧的王家大姑娘王嘉兰,年方十三的她,身量虽未长成,却已显露出大家闺秀的风范。一袭浅红色色绣蝶恋花褙子,配着月白色马面裙,发髻上只簪一支白玉兰花簪,素雅而不失华贵。她眉目如画,肤若凝脂,一双明眸清澈如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智慧。
宾客们频频侧目,窃窃私语:"王家这大姑娘,小小年纪便如此端庄,举止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一位远房表姑上前逗趣:"嘉兰丫头,如今可说人家了?"王嘉兰微微欠身,声音清脆却不失礼数:"回表姑的话,婚姻乃人生大事,须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家当以孝道为先,修身养性,其他皆是后话。"一席话既显学识,又不失天真,引得在场长辈纷纷点头称赞。
王嘉兰悄然退至老太太身后,目光沉静,嘴角含笑,神情专注,这般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闺秀风范,令满堂宾客无不暗自赞叹王家教女有方。
九岁的王嘉禾被流云梳洗得齐整,一身红缎绣蝶袄裙,发间别着一支小巧的银簪。她乖巧站在大娘子身侧,透过人群的缝隙,瞧见前院正厅处已摆下数十桌宴席,各色珍馐佳肴琳琅满目。
嘉禾站在人群里并不起眼,没有精致到无可挑剔的五官,也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惊艳。脸型是柔和的鹅蛋形,皮肤不算白皙却透着健康的光泽,眼睛不大却清澈明亮,像是初春的湖水,平静中带着温度。鼻梁不高,却与整个面部比例恰到好处地融合;嘴唇略薄,笑起来时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不张扬也不拘谨,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那种舒服,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杯温茶,不烫不凉,恰到好处地熨帖着心
大娘子今日着正红织金缎褙子,和王书宴端坐首位,眉目间难掩喜色,嘉璟的妻子林裕瑛是江南书香世间,名门之后,朝中并无人身居高位,但胜在是百年世家,其后人门生遍布天下。
“禾儿,”大娘子温柔的叫着,伸手替嘉禾理了理衣襟。“你看”随着大娘子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厅外。一母同胞的二少爷嘉琪正与几位徐家的表兄弟在院中玩闹,嘉琪比嘉禾小四岁,自小与自己一同在大娘子膝下长大而今也才五岁,正是爱玩闹的时候。
廊下红布随风飘起四岁的三少爷王嘉珏被姜小娘抱在怀中,小脸红扑扑的,时不时好奇地张望,想下去和嘉琪一起玩,却被姜小娘抱得更紧,五姑娘王嘉弋五岁,由袁小娘牵着,正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
满堂宾客觥筹交错间,目光却不约而同被一隅吸引——十一岁的二姑娘嘉玉身大红色绣兰缎面小袄,与一众姜家王家姑娘并肩而立,恍如春日里初绽的白玉兰,清雅脱俗。
她眉目如画,一双杏眼澄澈如秋水,鼻梁秀挺,唇若点朱。最是那不经意间流露的书卷气,令她与身旁浓妆艳抹的姑娘们截然不同,略施粉黛便已在一众女眷中脱颖而出,二姑娘嘉玉完美的结合了姜小娘的容貌和王书宴的气质,王家最受宠的二姑娘也是最亮眼的姑娘。众人纷纷称赞羡慕王书宴和徐大娘子有福气,几个女儿都很出色。
"吉时已到!"随着司仪一声高喊,众人肃然。大少爷嘉璟身着大红喜服,头戴乌纱帽,缓步迎出。他已十八岁,身姿挺拔,眉目间既有读书人的儒雅,又不失官宦子弟的气度。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嘉禾看着大哥与新嫂子行礼如仪,心中莫名涌起一丝羡慕。新嫂子盖头下的面容虽看不真切,但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大家风范,令她想起大娘子常教导她的话:"女子当以德为先,以才为辅,方能持家有道。"
夜幕降临,花烛高照。嘉禾回到自己房中,丫鬟流云正为她卸下钗环。窗外隐约传来丝竹之声,夹杂着宾客的笑语。她想起五年前初到京郊这处大宅时的懵懂,如今已能在这深宅大院中寻得一方天地。
"四姑娘,该歇息了。"流云轻声道。
嘉禾点点头,却在临睡前又望了一眼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映出斑驳树影。她知道,从今日起,王家又添了一位新主人,王家的喜宴还未结束,三位姑娘在京城也算露了脸,比起刚来京城的沉闷日子要结束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