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 2 章

盐碱赵是坐落在河东省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土地严重盐碱化,一到春天,地下盐碱都冒了出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看上去,就像下了一场雪,所以就叫盐碱赵。

盐碱赵,村子不大,才50、60户人家,400来人口,全村就一个生产队,村长也就是生产队队长。

还有几天就到芒种了,小麦已经变黄,一阵风刮过,形成金灿灿的麦浪。

俗话说:芒种忙,三两场!收割就在这两天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殷切的希望今年的小麦能有个好的收成,只有小麦收成好,每家每户就能多分几十斤小麦,才能多吃几顿白面馒头。

这时候,农村的日子还是很难过的,忙活一年,结果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吃饱肚子,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馒头,几乎顿顿都是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干、红薯窝窝,吃得所有人胃发酸、烧心,因为红薯含糖量高,农村卫生条件又差,所以人身上都长了虱子。

小的时候,赵若涵不懂,会问爸妈既然馒头比红薯好吃,那为什么还要种那么多红薯呢?全部种小麦不就好了。

实际上就是,春红薯、晚红薯,一茬又一茬,种小麦的耕地还不到种红薯的一半。

现在已经十五岁、读初中二年级的赵若涵再也不会问这个愚蠢的问题了,因为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长丰镇公社就一所中学,方圆二十几里的初中生都到这所中学读书,相比于距离远的同学,赵若涵还是很幸运的,他们村离镇上只有七八里,如果沿河堤的话,路程也就只有5、6里。

他们学校早上5:30,开始上早自习,晚上,8:30下晚自习,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只有学校周边的学生选择走读,但是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赵若涵也选择了走读,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住校的话每学期要多交2块钱的住宿费,就因为这2块钱,赵若涵不得不走读。

为了不耽误上早自习,每天凌晨4:30,赵若涵就要起床,晚上9点多才到家,每天早上,在沿河周边的几个村子还在沉睡时,赵若涵已经沿着河堤走了几里路了,每天陪伴她的只有窸窸窣窣的虫鸣和满天的繁星。

由于学校条件不允许,学生们吃的窝窝都是各自从家里背来的,距离近的学生会一星期回去两趟,距离远的同学就只能一星期回去一趟了,冬天还好,天气冷,窝窝吃一星期基本上不会坏,如果是夏天,那就难熬了,放了几天的窝窝头早就嗖了,学生们就这样吃着发了嗖的窝窝,过了一年又一年。

别人能不能吃饱,赵若涵不知道,不过从记事起,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她就没有吃过一顿包饭,特别是这两年,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顿饭只有一个窝窝,根本就吃不饱,为了充饥,她每天都要喝大量的热水,一缸子又一缸子,只为了撑肚子。

赵若涵父亲赵宝安早年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很幸运,活着回来了,接着又参加了62年的□□,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打伤了一条腿,只好复员回家,不过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助,到现在为止,一个月的补助金有5块钱,这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了。

赵宝安伤了腿,不能干重活,队里就给安排在了棉花组,所谓棉花组就是专门种棉花的组,活相对轻松很多。

父亲一个人领着公分还有5块钱的补助,按理说赵若涵他们家要比别人生活的更好才是,可是正好相反,赵若涵两个哥哥都在县城读高中,一个读高一,一个读高二,赵若涵读初中,她还有一个妹妹读小学,其他人家供养一个学生尚且难捱,更何况他们一家四个学生了。

就是因为他们家兄弟姐妹都在上学,赵若涵奶奶赵老太选择了跟着赵若涵二叔生活,她二叔家上面三个男孩,大的和赵若涵一样大,叫赵西华,二的叫赵东明,三的叫赵西风,还有个小女儿才三岁,叫赵杏。

赵老太虽然不算劳力,但是因为年过60,队里会分东西养老,她自己一个人吃没有任何问题,不用说,剩下的东西都用来补贴二叔家了,光这样还就罢了,还每个月给大儿子家要一块钱的养老钱,这样一来,和大儿媳王艳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

这时候的农村每家每户孩子都很多,五六个,六七个的算正常,十个以上的才算多,孩子虽多,能上中学的人却很少,女生就更少了,初一初二一共6个班,600多学生,而女生的数量还不到十分之一。

并不是说女生天生愚笨,学习能力差,而是因为她们甚至就没有踏入校门的机会。

很多和赵若涵同龄的女孩连小学的门都没有踏进去,这时候的小学学费一学期是五块钱,可是就连这五块钱,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一个孩子五块,孩子多了钱就多了,更何况女孩生来就是别人家的人这个观念在农村人心里根深蒂固,为了儿子上学他们可以砸锅卖铁,女儿上学就是在浪费钱。

自己能读书,赵若涵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她曾经的未婚夫:陆绎,这个名字从她三岁时开始,到现在为止影响了她整整十二年,给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62年,那时的赵若涵才三岁,父亲赵宝安因为在战场上救了他们指导员陆海风而受了重伤,伤了一条腿,为了报救命之恩,陆海风许下诺言,和赵宝安结为儿女亲家,到现在赵家还保留着陆海风亲笔写的婚书和一块玉镯,就连赵若涵的名字都是陆海风取的,赵若涵原来就叫大妮,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陆海风对赵宝安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怎么能没有名字呢,于是赵若涵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这种只会发生在传记里的狗血故事就在赵若涵身上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从记事起,赵若涵就被妈妈王燕耳提面命,说她有一个未婚夫叫陆绎,陆绎他们一家在城里当大官。

当初送赵若涵去上学,并不是说王艳有多爱这个闺女,为的是能配的上陆绎,配的上赵家。为赵若涵上学这件事儿,王艳狠狠的顶撞了婆婆赵老太。

赵宝安复员初期,两家还有书信来往,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出生时,陆海风还从部队寄回来二斤红糖,别说那时候,就是现在,红糖都是稀罕货,因为它可以补气血,特别是对产妇更是个好东西。

那时候赵若涵刚刚记事,当时发生的很多事都模模糊糊的,但是有一点,她记得很清楚,就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在下煤油灯下,爸爸拆了一个包裹,光外面的报纸拆了一层又一层,最后才露出中间的红糖。

之前生三个孩子,王燕都没能吃的上红糖,这次还是和陆家走了关系,才得了这二斤红糖,整整一个月,没有鸡蛋,没有肉,没有青菜,王燕就靠这仅有的二斤红糖度过了月子,因为王燕心疼三个孩子,赵若涵和哥哥们也尝到了红糖的滋味,那股甜丝丝的味道,赵若涵一辈子都不会忘。

不过后来两家就渐渐断了联系,到最近这几年彻底没有了任何消息。

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赵若涵也想过,陆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长的高吗?长的好看吗?他会喜欢自己这个农村出身的姑娘吗?

因为从小背负着陆绎这样一个高不可及存在,赵若涵异常努力。

上小学时,除了上学,赵若涵还要好很多事儿要做,所有的家务活之外,她还要给家里的猪割草,还要辅导妹妹功课,等两个哥哥住校以后,她还要帮忙打理自己家那一亩半自留地。

尽管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又苦又累,可赵若涵从来都不抱怨,因为她坚信,这些苦难都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她会离开这,到城市里去,去过不一样的生活。

可是后来,两家不再来往,赵若涵也明白了,此生她和陆绎将不会有任何关系,那朵还没有来的及绽放的花骨朵只能悄无声息的凋零了。

王燕本想着靠着陆家把自己两个儿子拉拔进城的愿望也落了空。

两个儿子就是王燕的命,既然陆家这条路走不通,那只能靠两个儿子自己,为了两个儿子的前途,她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赵若涵、赵若娟这两个女儿!

于是,赵若涵的读书生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村子里很多女孩都没有上过学,整天割草、放羊、哄弟弟妹妹,到了能算劳力的年纪,就去上工。

村里那么多女孩,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村长牛天生的闺女牛立华,她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每天早晚骑车自行车来回在镇上和盐碱赵之间,要知道,全村就只有两辆自行车,一辆是村长的交通工具,一辆就是他闺女的。

小天使们,求收藏,求点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