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所谓的堂屋,就是就是三间筒子房,房子用秸秆割成三间,就连中间吃饭的这间也放了一张床,估计这就是赵家兄弟临时休息的地方。
墙上除了一副和真人一般无二的画像以外就没有任何装饰物,就连泥土都裸露在外面,仔细看上面还有蜘蛛网!
赵家父子已经在桌子旁边坐好,桌子上放着几碗汤,还有一筐窝窝头。
赵宝安招呼:“陆绎快来坐!”
那是怎样的窝窝啊,不像馒头是白的,也不像玉米窝窝是黄的,这种窝窝说不上来是黑的还是灰的,看上去就没有食欲,奈何他早已饥肠辘辘。
“陆绎,你婶子做的饭可香了,你快尝尝!”
说不定这窝窝看上去难看吃上去香呢,陆绎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在陆绎伸手去拿窝窝时尴尬发生了,又热又粘,窝窝外面那一层全粘到他手上了,黏糊糊的,让人难受!
吃到嘴里时就更难受了,口感太差了,甜腻腻的,他很好奇这到底是用什么粮食做的。
在整个大明境内,他就没见过、也没吃过这种粮食。
而且看情况,这东西还是农村人的主食,难道在五谷杂粮以外又发现了新的粮食?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东西比粮食更重要了!
看陆绎的表情赵宝安就知道他肯定吃不惯,“这是用红薯干磨碎做的,你之前可能没吃过!”
陆绎很想问:红薯为何物?
“赵叔叔,红薯我们吃过的,烤着吃可香了!”陆煊的话又给陆绎透露了一点信息。
陆绎:“赵叔,家里平常都吃这?”
赵宝安回答:“对啊,几乎一整年都是红薯,小麦每年一个劳力能分50斤,我和你婶子两个人才分100斤,再加上自留地能打个400多斤吧,一整年也就500斤啊,一大家子人呢!单靠这些小麦,早就饿死了!”
六口之家,如果全部以小麦为主食,那一年最起码需要2000—3000斤,缺口太大了。
陆绎:“赵叔,那红薯一亩地能收成多少?”
赵宝安啃了口红薯窝窝,又喝了一口汤,“红薯一亩地能打3000多斤,小麦呢,一亩地才200斤左右,是红薯养活了我们这么多人!有句话叫:红薯干子,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这个数字让陆绎深深的震惊了,红薯的产量竟然这么高!
在大明: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也才两石,一石大约是153斤,夏麦秋粟加起来才300斤,可是红薯呢,亩产竟然高大3000多斤!
那又能养活多少人口呢?按粮食产量推算,这个时代的人口最少是大明时期的10倍以上。
元末的战乱促使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随着动乱的结束,在大明初期,全国有6500万人,那这个时代人口最少有6万万到7万万之间!
自古以来,人口就是一个王朝兴盛的最直接表现。
如唐贞观二十三年,唐朝人口1900万人,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人口发展到5200万人,这段时间唐朝的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原因是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而宝应二年,安史之乱结束时,唐朝人口总数为1500万,人口的急剧下降,安史之乱的打击,唐朝也开始由盛转衰。
尽管红薯窝窝难吃,那也比饿着强,这顿饭陆绎吃了三个窝窝头,还喝了一大碗猪肉青菜汤。
吃完饭,陆绎在陪着赵家父子说话。
王燕忙着刷锅洗碗,三个小姑娘忙着换衣服洗衣服。
赵若涵姐妹俩正在帮陆煊腾地方铺床时,陆煊端着新买的盆子和东西走进来。
小姑娘怯生生的放下东西,对姐妹俩说:“若涵姐,我哥还给阿姨和你还有若娟买了雪花膏呢,涂上对皮肤好!”
陆煊说着把三盒雪花膏递给了赵若涵。
赵若涵接过来仔细打量,妹妹若娟也趴过来看:“姐,给我也瞧瞧!”
赵若涵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雪花膏这种奢侈品,这东西农村人几乎用不起,用的起的都不是普通人,比如牛立华,教自己的女老师……
每次当她们从自己身边走过,都能留下一股香味!
“姐,我们打开看看!”
“给,你自己的放好!妈妈的给她送过去!”赵若涵给了2瓶给妹妹。
赵若娟很高兴,“好的!”接过去就颠颠的跑出去了,还喊着,“妈,你看,这是陆绎哥给我们买的雪花膏!”
赵若涵把自己那瓶雪花膏放在桌子上,开始巴拉抽屉,这个抽屉就是她的百宝箱,平常别人翻都不让翻,里面放着旧本子、字典、铅笔头、三角板等文具……不过这些好像都不是她要找的。
最后,赵若涵翻出了一双手套,手套看上去已经旧旧的,不过洗的很干净,这个手套还是她自己用好几种颜色的边角拼接成的,上面还歪歪扭扭的绣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这还是她冬天用来写字时用的,尽管很不舍,她还是把它找出来了,因为陆绎更需要它!才干了一下午,他的手就已经起泡了,明天他可怎么受的了?
赵若涵把手套拿了放,放了拿,反复了好几次,最后她也没有勇气把手套拿给陆绎,也许自己把它看成宝贝,但是毕竟是用过的,陆绎可不像他们农村人,他一定会嫌弃的!
要送就要送他一副新的才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