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朝廷议和传噩耗 抗金大业遭重创

汴梁城外的晨雾还未散尽,八百里加急的黄绫圣旨已至岳家军大营。岳飞跪在泥地上,听着钦差宣读“即刻停战,班师回朝”的旨意,指节深深掐进掌心。霜雪混着泥土浸透他的战靴,寒意在骨髓里翻涌。“陛下!”他猛地抬头,眼中血丝密布,“金军粮草将尽,城内百姓翘首以盼,此时撤军,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啊!”话音被圣旨的卷动声无情打断。钦差袖中滑落的密函边缘,隐约可见秦桧的朱砂印,在地面残雪里洇出暗红。岳飞喉间泛起血腥味,这分明是秦桧与金人的合谋,想要让他背负“抗旨”的罪名。

中军帐内,岳飞将奏疏重重拍在案上。羊皮纸上“收复中原,在此一举”的字迹力透纸背,墨迹未干便被他投入火盆。火苗窜起的瞬间,“直捣黄龙府”几字在烈焰中蜷曲成灰。案头的《武经总要》被气浪掀翻,书页间夹着的百姓联名信飘落——那是前日城中百姓冒死送来的,字里行间满是“盼王师,复故都”的血泪。“大帅!”岳云冲进来,双锤撞在门框上发出巨响,铁甲缝隙里还沾着昨夜巡逻的寒霜,“孩儿愿率三千死士,先破汴梁再回朝!”少年将军的脸上满是愤怒,脖颈青筋暴起。岳飞按住儿子肩膀,指腹抚过他铠甲上未愈的箭伤,声音沙哑:“违逆君命,是不忠;弃百姓于水火,是不仁……可这天下,终究是谁人的天下?”帐外突然传来战马悲鸣,似是感应到主人的悲怆,连营中的军犬都发出呜咽,与远处百姓的哭声遥相呼应。

与此同时,汴梁城朱雀门外,百姓们跪在泥水里痛哭。白发老翁举着联名信,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岳将军不能走啊!”绣娘撕下嫁衣布条,用鲜血写上“还我河山”;孩童们将攒下的铜板塞进士兵手里,哭着说:“给岳家军买箭矢!”人群中突然传来凄厉哭喊,一位妇人抱着饿死的孩子:“我儿没等到王师……”哭声如尖刀,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更有人搬出自家的门板,挡在军营辕门前,高呼:“要走,先踏过我们的尸体!”一位老石匠颤巍巍地举起刚刻好的石碑,碑上“精忠报国”四字还带着新鲜的凿痕:“俺要把这碑立在汴梁城头,让后人记住岳将军的恩!”

临安朝堂上,秦桧手持弹劾奏折,嘴角挂着得意的笑:“岳飞拥兵自重,抗旨不遵!”韩世忠怒拍笏板,震得金砖发颤:“大好河山拱手让人,陛下难道要学徽钦二帝?!”他腰间旧伤复发,疼得额角青筋暴起,却仍梗着脖子怒视秦桧。赵构却将头转向窗外,看着御花园的残荷,许久才道:“和议已定,不必多言。”阳光穿过窗棂,照在秦桧蟒袍的金线龙纹上,刺得人睁不开眼。梁红玉突然闯入,将金兵密函摔在地上:“金使亲口承认,秦桧许以割让七州!”朝堂顿时哗然,而秦桧却抚着胡须,眼神阴鸷如蛇,袖中早已藏好伪造的“岳飞通敌”密信,只待时机抛出。

军营里,将士们围在辕门前。老兵张二柱将头盔摔在地上:“我们出生入死,就换来这个?!”他的头盔上还嵌着金兵的箭镞,那是上月恶战时留下的。火头军掀翻饭锅,热粥泼在“精忠报国”的大旗上。岳云握紧拳头,指节咔咔作响,突然抡起双锤砸向石墩,碎石飞溅间,他的眼眶通红:“金贼未灭,何以为家!”角落里,老军医默默擦拭着染血的绷带,这些绷带本是为收复汴梁准备,如今却成了无用之物。一位年轻士兵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用刀刻的“杀贼”二字,鲜血顺着伤口流下:“大帅,我们不怕死,就怕白死!”

岳飞站在将台上,望着躁动的将士们,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诸君,今日之退,非战之败。”他解开披风,露出背后“精忠报国”的刺青,暗红的纹路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收复中原的志向,永不更改!”话音未落,一位从汴梁赶来的老妇人突然冲上台,将一袋炒面塞进他手里:“将军,这是俺们攒的口粮……”她的手布满冻疮,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岳飞眼眶发热,接过炒面时,发现袋底压着块残破的玉佩——那是百姓最后的家当。此时,天空突然飘起细雪,雪花落在将士们的铠甲上,落在百姓的白发间,仿佛苍天也在为这悲剧落泪。

秦桧在相府中举杯庆贺,酒液倒映着他阴鸷的脸。密信中“岳飞即日班师”的字迹被火焰吞没,他望着跳动的火苗,低声道:“接下来,该收网了……”管家悄悄递上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岳家军将领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旁都标注着“可构陷”“可收买”。而汴梁城楼上,金兵望着远去的“岳”字旗,发出刺耳的嘲笑;城墙下,百姓们望着空荡荡的官道,哭声回荡在故都上空,久久未散。一位书生在城门上写下诗句:“十年功废凭谁问,半壁江山付劫灰。”墨迹未干,便被泪水与雨水冲刷,只留下斑驳的痕迹,见证着这一场令天下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远处的山峦隐没在雪幕中,如同未竟的抗金大业,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蒙上了一层血色的阴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