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②雨霖铃: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始见于宋柳永《乐章集》。有相关文献证,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马嵬之变”中处死了杨贵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
③玉佩:身上的佩挂,或悬于颈,或系于腰,是古人重要的装饰。不同质地、不同形貌的佩饰,往往有区分等级的作用。不同的佩饰,往往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圭玉、鱼符等佩饰有凭信的功能。有的佩饰还有提醒、告诫的作用。
据说,身上佩戴玉器之后,只有在不紧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玉佩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在时刻提醒君子走路要温文尔雅,不能有丝毫的邪念;同时也在告诉别人,君子与人交往光明正大,来有声(以玉传音)、去有踪,行事光明磊落。
相关辞赋:
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周礼·玉藻》
ⅱ.出自《诗经》: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国风·秦风·小戎》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魏风·汾沮洳》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
ⅲ.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五经通义》
ⅳ.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孔子
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最早出自于《北齐书·元景安传》,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褒义。
④《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⑤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后,四书成为官学教材和科举指定书目,对历代文教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书的成书是集大成之作。其作书时间跨度达一千八百年,作者先后有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孟子及其弟子和程子、朱熹。
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另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经。
ⅰ.《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ⅱ.《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ⅲ.《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
ⅳ.《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ⅴ.《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
ⅵ.《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
《庄子·天下》揭示了“五经”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⑦六艺: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⑧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科举制相关:
院试(参加者为童生,通过者为生员)→乡试(秋闱,桂榜)→会试(春闱,杏榜)→殿试(金榜)
通过者分别称为:
生员(又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10名为亚元。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⑨翰林学士: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著名太傅:贾谊,钟繇,羊祜,陆秀夫,于谦等。
⑩桑麻:桑与麻。为农家养蚕、纺织所需,后借为农事之代称。
骅:古代指赤色的骏马。
高中时班上人手一本小绿皮书,叫什么名字我忘了,特地去求证了高中同学,他们也忘了。只是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为它起的名字印象深刻。当时老李美名其曰:“小文常”。
小文常在手,我们哇哇哇明天早读都背。背了三年的文化常识,就为了语文全国卷的第十一题。
我们语文课代表超细心,每天早读都会布置几页小文常让我们背,背的那是滚瓜烂熟啊。当时我们都觉得,第十一题嘎嘎稳。
呵呵,结果22年的第十一题,它改题型了,折磨高中生那么多年的文化常识题,没啦!直接变成了新题型。
我们仰天长笑。
哈哈,为了纪念背古代文字常识的那些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特给此章命名:“小文常”。
源于百度百科,外加自己整理。事实证明,我不会整理,字数都要超过小说部分章节字数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小文常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