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十二章 案上图纸

日子,在听雪院那近乎凝滞的时光里,一天天过去。

沈舒意很快便适应了这份新的差事,并将其做到了极致。

她仿佛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时与温的精准感知。每日清晨,在赵玦踏入书房之前,她便已将银霜炭烧至最适宜的温度,确保整个房间温暖而不干燥。她调配的安神香,每日都会根据天气的阴晴、干湿,微调配方,时而是清心润肺的百合,时而又是宁神助眠的远志。

她像一个最精准的计时器,也像一道最安静的影子。她总在赵玦需要添茶时,无声地出现;又在他落座读书时,悄然退入角落,仿佛从未存在过。

起初,听雪院里的其他下人,尤其是采月和采薇,对她仍心存戒备。但渐渐地,她们发现,自从沈舒意来了之后,自家公子每日咳嗽的次数,似乎真的减少了。他伏案读书的时间,也比以往更长了些。

这个发现,让她们看沈舒意的眼神,彻底从戒备,转为了发自内心的、带着一丝期盼的敬重。

而沈舒意,则在每日的迎来送往、添香换炭中,利用这难能可贵的机会,贪婪地汲取着关于赵玦的一切信息。

她发现,这位二公子所读之书,远比她想象的更为庞杂。

除了兵法韬略,他的案头上,还常年放着大燕各州府的舆图、主要河流的水文图志,甚至还有历年的人口、赋税卷宗的抄本。

他在读的,早已不是书,而是整个天下。

这个发现,让沈舒意愈发肯定了自己的选择。赵玦的野心,如同海面下的冰山,外人只见其病弱孤僻之一角,却不知在那无人看见的深海之下,早已凝聚了何等庞大、何等坚硬的基业。

只是,她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赵玦读书,时常至深夜。书房里虽有数盏烛台,但烛光发散,光亮不足,他为了看清舆图上那些细小的标注,总是要靠得很近,这对本就体弱的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消耗。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悄然成形。

她那属于工科生的、严谨的逻辑与动手能力,开始在这具属于古代女子的身体里,蠢蠢欲动。

这日,她借着外出采买香料的机会,用自己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月钱,向王府里的铜匠,买下了一块打磨好的、巴掌大小的薄铜片。

回到听雪院后,她将自己关在小小的耳房里,用手边仅有的工具,开始细细地敲打、弯折。

她要做的,是一个在这个时代,无人能懂,却又简单至极的东西——一个可以精准地聚拢和反射烛光的、拥有完美抛物线弧度的,灯罩。

她不能直接将这个东西献上。那太过突兀,也太容易暴露她那不该有的、超越时代的知识。

她选择了一种更聪明、更稳妥的方式。

次日,她趁着去书房换炭的间隙,趁着赵玦恰好起身活动手脚的片刻,将一张画得极为精细的图纸,悄悄地压在了书案一角,一个不起眼的镇纸之下。

那是一张用最普通的草纸画的图,图上,却用炭笔,以一种闻所未闻的、清晰精准的“三视图”画法,将那个小小的灯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角度、甚至每一处需要弯折的尺寸,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图纸的旁边,还用娟秀的小字,写着一行注释:“聚光以明,可省烛火,亦可护目。”

做完这一切,她便若无其事地,退了出去。

这是一次新的“投石问路”。

她投出的,不再是饮膳之技,而是格物之学。她要让他知道,她的用处,远不止于后宅。

……

赵玦走回书案前,目光不经意地,落在了那张多出来的图纸上。

他微微一怔,伸手,将图纸抽了出来。

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一缩。

图上的东西,他从未见过。但那清晰的线条,精准的标注,以及那种将一个立体之物,拆解为三个平面来展示的、闻所未聞的画法,瞬间便击中了他那颗同样追求极致逻辑与效率的心。

他不需要任何人解释,便看懂了这个“聚光罩”的原理。

简单,实用,却又充满了惊人的巧思。

他的目光,缓缓地,从那张小小的图纸,移向了门口的方向。那个刚刚退出去的、纤弱的身影,在他心中,变得愈发神秘,也愈发……深不可测。

一个懂烹饪、善调香、知算学、甚至还精通这种“营造之术”的……罪奴?

赵玦修长的手指,轻轻地捻着那张薄薄的草纸,深邃的眼眸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真正的、名为“困惑”的神色。

这个沈舒意,到底,是什么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