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海之家”民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约定之地”。
民宿阿姨在一楼大厅辟出一面墙,挂满了苏瑶每年带来的照片——有林微和许念若隐若现的侧影(苏瑶用画笔添上的),有陈屿镜头里的日出,还有无数来访者留下的笑脸。墙上最显眼的位置,嵌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着许念的日记本、那块染血的草莓橡皮,以及陈屿未寄出的明信片。
每天都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有的是为了看海,有的是为了寻找勇气。他们会在展柜前驻足良久,看着日记本里许念稚嫩的字迹,看着橡皮上的血迹,看着明信片上陈屿的承诺,然后轻声说:“原来,真的有人为了看海,付出了这么多。”
苏瑶成了民宿的“荣誉管家”,每年夏天都会来住一段时间。她会给新来的客人讲“看海的故事”,讲三个少年少女的约定与遗憾,讲那片海如何从绝望的象征,变成了希望的灯塔。
有一天,一个中年男人带着女儿来到民宿。男人看到展柜里的日记本,突然愣住了,眼眶瞬间红了。他是陈磊的父亲。
这些年,陈磊出狱后一直活在愧疚里,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陈磊的父亲则带着对儿子的失望和对陈屿一家的歉意,四处奔波,直到在网上看到“海之家”的故事,才鼓起勇气带着女儿来看看。
“对不起,”陈磊的父亲对着展柜深深鞠躬,声音哽咽,“是我们毁了他们的约定,是我们……”
苏瑶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未来。你看,这片海还在,这些故事还在,它们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约定,要让爱和希望传递下去。”
那天下午,陈磊的父亲带着女儿在海滩坐了很久。小女孩画了一幅画,上面有三个小人在海里笑,旁边写着“我们一起看海”。她把画送给苏瑶,说:“苏瑶阿姨,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把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苏瑶笑着收下画,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林微、许念和陈屿的故事,终于真正开始发光了。
又过了十年,苏瑶鬓角有了微霜,却依旧每年都来“海之家”。她的心理咨询室帮助了无数孩子,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海的信使”,把看海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传递给更多人。
在一个普通的清晨,苏瑶像往常一样坐在礁石上看日出。金色的阳光洒在她脸上,她拿出手机,翻到那条备注“许念、林微、陈屿的海”的朋友圈,最新的评论是一个陌生网友的:“谢谢您的故事,我现在也看到了属于我的海,它真的很美。”
苏瑶笑了,对着大海轻声说:“许念,林微,陈屿,你们看,潮声从未停止,约定也从未消失。你们的海,现在有了更多人的脚印,更多人的笑容。”
海风吹过,带着咸湿的气息,仿佛是三个少年少女的回应。远处,一群孩子在沙滩上追逐打闹,他们手里拿着画本和相机,像极了当年的许念、林微和陈屿。
苏瑶站起身,慢慢往回走。她的脚步很慢,却很坚定,因为她知道,只要潮声不息,约定就永远存在,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而那本许念的日记本,那块草莓橡皮,那张未寄出的明信片,依旧静静躺在“海之家”的展柜里,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光。它们见证了一个破碎的约定,也见证了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永不落幕的故事。
海浪一遍遍拍打着沙滩,这一次,不再是遗憾的呜咽,而是新生的礼赞。看海的约定,终于在时光的潮声里,成了永恒。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