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村西头的一间土房里,刚睁开眼的周青林正望着头顶上的茅草发呆,咦,自己不是老死在安康养老院了吗,怎么转眼间就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来了?
周青林摸了摸身下的床,硬邦邦的,手触之处暖烘烘的,这应该就是土炕了吧,周青林记得以前爷爷奶奶家睡的也是这样的炕,用青砖砌成,可以烧木柴取暖,大冬天躺在上头别提有多舒服了,小时候他和爷奶常常窝在炕上就是一整天。
感受着身下热乎乎的熟悉感,周青林心想,难道自己死了之后又回到小时候的爷奶家了?
可他转眼又看到四周坑坑洼洼的泥墙和一扇两页小木窗,总觉得和记忆中的房子不像,虽已过去七、八十年,可周青林明明记得爷奶家的墙壁可没这么粗糙,且窗户也要大上许多,所以自己到底是在哪儿啊?
没等周青林想出个所以然,一段不属于他的记忆很快钻进了他的脑海,紧随而来的是脑门上紧箍咒般的疼痛。
这下周青林哪还有旁的多余心思,他赶忙双手抱着脑袋,只求这头痛欲裂快些过去。
好在十几秒后那刺骨般的疼痛就消失了,周青林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嘘出一口气的同时,便迫不及待的整理起这段不属于自己的记忆来。
周青林知道这应该就是这具身体原主的记忆,一个也跟他一样叫着周青林的古代人的生平。
和前世孤身一人的周青林不同,原身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原身行二,上面有一个哥哥,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原身家境不差,确切来说,他们一家算得上是晓金村里的富户了。
而这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都要归功于原身的祖父周大有,因为这些家业都是他挣来的。
周大有自小就聪明,能吃苦,脑袋瓜子也比旁的娃儿活络一些。
周家家境不好,只有几亩靠老天吃饭的薄田,为了不再挨饿,才舞勺之岁的周大有就出门讨生活去了。
起先他做着走街串巷的货郎生意,卖些针头线脑、帕子荷包、胭脂头油什么的,生意也还不错。
等攒够了银两,周大有就跟着熟识的商贩们出远门跑商去了,学着他们把南边的茶叶和丝绸运到北地贩卖。等赚得银钱后再把北地的皮毛和干货贩运到南边来,就这样常年南北两地来回的奔波,周大有积攒下不少的家业。
至于原身一家为何会从南边迁移到如今的晓金村来的,还是因为战乱的缘故。
当年战乱爆发时,镇上许多人家都开始往外逃离,周大有亦然,虽家中产业都在这里,贸然离开肯定损失巨大,可他却不敢拿家中的妻儿来冒这个险。
周大有年轻时因着常年在外跑商难顾及家中,所以膝下子嗣单薄,年近三十才得了周富贵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真真是千亩良田一根苗,儿子成家后生下的两个大胖孙儿周大有可是当宝一样疼着的。看着面前两个粉团似的小人儿,周大有摇摆不定的心立刻坚定了起来,绝对不能留在这里。这世道一乱,到处都是土匪流民,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歹人可不会因你是小毛孩而心软,到时真有个好歹,他就追悔莫及了。
钱财虽是个好东西,可在传嗣面前就不值一提。
想通之后,周大有就快速处置了家中产业,准备和族人一起逃离战乱之地。
且为了逃亡途中能够顺顺利利,周大有还特地花重金雇了镖师随行,也正是这一举措,才使得周氏众族人得以保全。
之后的几十年里,族人们每每忆起此事,心里都对周大有说不出的感激。
在北地安顿下来后,周大有没有了再开店做买卖的打算,夫妻俩清点了手中的余银,除去逃难时请镖师的花费和途中的开销,家中的银两还有五千之多。
和儿子媳妇商议过后,周大有从中取出两千多两,买了二百多亩水田和七十亩旱地。
而买来的这些地,除了留下一二亩种些蔬菜自家吃外,其余的都佃给了族人耕种,所得收成和族人五五对分,每年该向朝廷缴纳的税粮都由周大有承担。
时下佃农佃租田地一般都是四六分,佃农只得四成,且还要从中拿出一部分来缴纳粮税。
周大有这么做,也是想着帮衬一下族人,是善举了。
且当初在逃难途中粮食快耗尽时,也是周大有掏了几百两银子买了高价粮食,才使大家都没落到饿肚子的田地。
原先族里的人对周大有都是嫉妒的居多,现在大伙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了。
众人对他们家态度的转变,正是周大有想看到的,也不枉他舍出去的这些利益,他和老妻迟早要走的,如今和族人相处好了,往后他的儿孙也能多些帮衬的人。
盖好了住房,一家人算是在北地彻底安顿下来了。
到了孙儿们该进学的年纪,周大有把原身兄弟三人一起送进了学堂,心中祈盼着他们在学业上能有出息,也好让老周家来个门庭改换,这样他这辈子也算没有白忙,等死后到了地下,他也能笑着面对列祖列宗了。
然而周大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番打算在他离世之后就很快有了改变,确切的说,是有了小变动,那就是他们的二孙子在他们夫妻俩去世后马上就从学堂辍学了。
而拿这个主意的正是他们的儿媳王氏。
周大有夫妻离世后,家中的钱财自然都到了儿子和儿媳手上。
话说当时周富贵打开银钱匣子时,王氏着实震惊了一下。
虽然她对公婆手中的银钱数目作过大胆的猜测,也尽量往多了去想。
可眼前这白花花的银子还是让王氏激动万分。
夫妻俩把银子倒出来数了数,乖乖,加上银票居然有六千多两。
这让王氏对公公当年挣银子的本事又有了新的认知。
有了这么多银子,他们一家人就是啥活都不干也可以不愁吃喝的过上一辈子了。加上家中还有几百亩良田,每年地里的收成除了自家吃的,余下的粮食也能卖上个一百多两银子。
要知道一般庄户人家一年忙碌下来能存下个二、三两银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他们家能有这样的进项,别说在晓金村,就是周边的几个村落也找不出一户能与她家相比的人家。
想到这里,王氏心里升起了满满的优越感。
周富贵是个爱躲清闲的,没过几天家中的银钱都由王氏掌着了。这让王氏顿觉肩上担子重了许多,同时也开始在心里计划着该如何把这个家当好了的事来。
王氏是周富贵舅舅的女儿,和婆婆老王氏是姑侄女关系,王家家境和周家相差太多,加上兄弟姊妹众多,所以在娘家黜衣缩食惯了的王氏对钱财格外看重。
这些年,王氏对公公给族人降低田租,以及家中花销大的事早就心存不满了,无奈她一个当儿媳的家里的事根本没有插嘴的份,如今好不容易由她掌了钱,自然要好好改动一番了。
只是族人的田租当初可是签了文书的,这白纸黑字的,一时半会想改动也难,所以也只能先放一放了,于是王氏当家后的第一把火就决定先从节约家里的花销中开始了。
要说如今家中支出最大的,自然是几个孩子的束脩,加上笔墨纸砚,一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王氏有三个儿子,这是她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常觉得自己就是老周家的大功臣。
而孩子多了,做爹娘的难免会有些偏颇,虽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背的肉总归不如手心来的亲香。
父母对子女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能有几个。
王氏也一样,虽然几个孩子都是从自个儿肚子里爬出来的,可亲疏远近总是不同的。
三个儿子当中,老大周青云最得她器重。
在王氏眼里周青云是家中长子,以后自己和周富贵可是要跟着大儿子一起过活的,她自然要事事以老大为先了。
所以王氏觉得,家里拿出银钱来给大儿子念书那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己还指望着老大将来能光耀门楣呢。
而小儿子周青水,当年还未足月就出生了,身子骨比起两个哥哥来要瘦弱许多,王氏最是疼惜他。
且几个孩子当中老三最是聪慧,夫子也说三儿在读书方面最有天赋,将来考个秀才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好苗子,他们当父母的当然要好好培养了。
只有周青林,想到这个二儿子,王氏不禁皱起了眉。
三个儿子中就属老二最不让人省心,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堂,连个三字经都背不全,写出来的字歪七扭八的不说,还时不时的在课堂上调皮捣乱,常常气的夫子肝疼,戒尺都不知挨了多少回。
好几次夫子都让周富贵把老二领回家去,说这孩子性子浮躁先缓个几年再说。
可公婆却是不肯。
在二老眼里,他们这个乖孙子可好着呢。
要王氏说,二儿子就是被公婆给惯坏了。
当年王氏生周青林时不太顺利,很是吃了一番苦头。之后老王氏为了让儿媳调养好身子,也就没让她亲自喂养二孙子,而是把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养着。
为此,周大有还特地央了族中一位刚生产过的妇人帮着喂奶。
可以说原身就是爷奶一手带大的,所以自小就特别听爷奶的话,这让王氏觉得在二儿子面前没了存在感,一直亲近不起来。
不喜欢的孩子,再小的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王氏看二儿子是横看竖看都不顺眼,时不时要骂上几回,可每次开口教训时,老王氏都会上前拦着,常常是人没打到,王氏反倒先挨上了婆婆的好一顿训斥。
这样的次数多了,王氏就更不喜欢这个儿子了。
都说三岁看到老,二儿子已满十二了,可学业上还没有进长半分,日后指定出息不到哪里去,王氏觉的,与其让老二在学堂里昏头搭脑的浪费银子,还不如早早跟着他爹去学着打理家中的事务。
反正以后自己和周富贵年岁大了,家里的这些活计总要有人接手的。
周富贵一向不爱操心家里的事,自然妻子说啥就是啥了。
于是等王氏把心里的打算和他说了后,周富贵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王氏也防备着二儿子跟她闹,是以在提起这事时就故意说的含糊了些。
也所以当王氏和原身说以后家中的那几百亩田地都是给他的时,原身想都没想就相信了。
原身本来就不喜念书,每天对着那些知乎者也就心烦,要不是爷奶强压着,他老早就甩本子走人了。
现在他娘这样的安排就挺好,让大哥和小弟继续念书,等以后他们考了功名当上大官之后还能帮扶自己一把,而他手头有了这么好几百亩的田地,做个大地主肯定也惬意。
就这样,才十二岁的原身,在爷奶过世不久就痛痛快快地离开了学堂,跟着他爹开始打理田间事务了。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穿越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