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初秋,暑热未消,深圳大学迎来了新一届学子。张钰站在略显陈旧的校门口,看着“深圳大学”四个鎏金大字,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平静。这里,将是他未来几年平衡“现实战场”与“知识补给”的港湾,也是他前世记忆中未曾深入探索的领域。
他的行李很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就是几本厚厚的计算机和经济学基础教材,以及那台时刻不离身的、装着“电子商情港”核心数据的笔记本电脑。与周围那些带着憧憬、好奇,甚至些许迷茫的新生不同,张钰的眼神里是明确的目标感和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他选择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不仅源于前世积累的本能,更是出于对“电子商情港”未来技术路径的清醒认知。他需要系统性地夯实理论基础,理解那些他正在使用和未来必将依赖的技术底层逻辑。
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当另外三个室友还在兴奋地互相介绍、讨论着即将开始的自由大学生活时,张钰已经默默铺好床铺,将电脑连接好电源和电话线(他申请了额外的线路),开始远程查看李工发来的数据库运行日志。
“嘿,哥们儿,这么用功?第一天就搞这个?”一个身材高壮,名叫孙浩的东北室友好奇地凑过来,看着屏幕上滚动的代码,“计算机系的?厉害啊!”
“嗯,随便看看。”张钰友善地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他并不想刻意疏远同学,但他清楚,自己注定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将全部精力投入校园生活。他的“战场”有一大半在华强北。
开学后的日子,张钰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课堂、图书馆、华强北的办公室(商城尚未完全竣工,团队仍在工棚过渡)。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课堂上教授讲述的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原理,同时又将华强北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海量非标数据的存储与检索、初期用户并发访问的稳定性等——带入思考,常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半天,寻找理论解决方案。
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让他对知识的理解远超同龄人,甚至偶尔能提出一些让讲师都需思索片刻的深入问题。但他也面临着挑战:繁重的学业和同样繁重的公司事务,几乎榨干了他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在课堂上,他会因为前夜处理平台紧急故障而忍不住打瞌睡;也有时在华强北,他会因为思考一个复杂的算法问题而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一天下午,在一堂《微观经济学》的公共课上,年轻的讲师正在讲述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张钰听着听着,联想到了华强北的现状,不禁举手。
“老师,如果存在一个平台,能够有效降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提供真实的价格、库存和商户信誉评价,那么这个平台本身,是否会成为新的市场权力中心?它该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维持市场公平的关系?”
这个问题超越了课本范畴,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前瞻性。讲师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平时沉默寡言,但提问总是一针见血的学生:“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这涉及到平台经济的治理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张钰。”
讲师点点头,记下了这个名字,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课后,几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围过来,想跟张钰继续探讨,却发现他已经收拾好书包,匆匆离开了教室——华强北那边,一个硬件故障导致数据库临时宕机,李工催他回去。
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状态,让张钰在班级里显得有些神秘和孤僻。但他并不在意,他深知自己选择的道路注定孤独。然而,他并未料到,很快就会有一个人,闯入他这种紧绷而忙碌的节奏,并在他未来的人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是在一次偶然经过学校公告栏时,他看到了一张题为“时代变革中的青年机遇与陷阱”的辩论赛海报。原本只是一瞥而过,但辩题吸引了他。鬼使神差地,他在比赛那天晚上,走进了那座灯火通明的阶梯教室。
他坐在后排角落,听着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当反方辩手慷慨陈词,抨击“少年创业是不务正业,风险巨大,应专注学业”时,一个清亮而冷静的女声从正方席位上响起。
“对方辩友将‘创业’简单等同于‘风险’,这是片面的!风险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了驾驭风险的能力与觉悟!”
张钰抬起头,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那个站起来的女生身上。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蓝色长裙,梳着利落的马尾,身姿挺拔,眼神清澈而坚定。她引经据典,逻辑缜密,逐一驳斥对方的观点,言辞犀利却不失风度。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扼杀创新的萌芽!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时,面对的质疑声浪小吗?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与坚守底线的觉悟!真正的陷阱,并非创业本身,而是迷失在财富泡沫中,忘记了学习的根本与社会的责任!”
她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张钰在台下,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自己,那个同样坚信技术改变世界、商业承载责任的自己。他心中某根弦,被轻轻拨动了。
辩论赛以正方胜利告终。张钰在散场的人流中,主动走向了那位女辩手。
“同学,你的观点很精彩。我叫张钰,计算机系的。”
女辩手落落大方地与他握手,笑容明朗:“周嘉颖,经管系。”
“我赌你三个月内,会来我的电子城做调研。”张钰笑着说,带着一丝少年人的狡黠和不容置疑的自信。
周嘉颖挑了挑眉,对这个有些“狂妄”的同学生出了几分兴趣:“哦?为什么?”
“因为那里,”张钰指向华强北的方向,眼神灼灼,“正在发生着你刚才辩论中所说的,最真实的‘时代变革’。”
这一刻,象牙塔与试验田,因为一次辩论和一次大胆的搭讪,产生了奇妙的交集。张钰的大学生活,注定不会只有代码和电路图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