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 6 章

姜迎花惦记家里另外两人,放下担子就直奔主屋。

乍然从阳光充沛的室外进入昏暗的屋内,她眼前一黑,脑袋里也嗡嗡作响,脚步停顿下来,慢慢地、慢慢地,才看到一些画面。

她早就将视线对准了姜老汉睡的那张旧木床,视觉缓慢的恢复过程中,她先是看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到确定床边坐了一个人。

姜迎花心脏骤然一缩,慌忙退了半步。

自己走错家门了?还是家里进了贼?

其实她身材高壮,完全不输成年男子,面容也是周正的国字脸,露出担惊受怕的模样时,与整个人的气场相违和,往难听了讲,甚至可以说是不伦不类,但床边那个人影没有嘲笑。

他说:“迎花,不怕,是大哥。”

姜承香不是一个多话的人,这些天照顾姜家父子的生活起居,他开口的次数不多,可语气永远是温和的。

姜迎花记得他的声音,心一下子安定下来。

站在原地等头晕目眩的感觉过去才发问:“大哥,你怎么起来了?”

“躺久了,坐着等等你。”

“今天生意如何?”

听他提起生意,姜迎花笑了。

“好着呢!半上午就卖得差不多了,下午再出去溜达一圈就能收摊。”

“可能是好几天没出摊了,早上刚出门就有熟客买了两块,我吆喝了几句,光在那条巷子里就卖出了七八块……”

姜承香是个很好的听众,他时而点头附和,时而问两句细节,姜迎花本来只打算简单说几句,结果倒豆子一样把一上午的事儿说了个干净。

察觉过来后,她拍了自己的嘴一巴掌“哎呦”一声,放低声调悄咪咪地问:“爹没被我吵醒吧?”

姜承香忍俊不禁,“爹压根就没睡着。”

姜迎花讪笑两声,摸了摸后脑勺。

“我去生炉子。”

“等等,”姜承香收敛了笑意,郑重地说:“以后熬药的事情就交给大哥吧。”

姜迎花讶异非常,不自觉地看了眼软绵无力垂在床边的那双腿。

“大哥的意思是,我可以坐在炉子边上看火,免得你灶房、主屋两头跑。”

“……好。”

午饭一菜一汤,一道清炒莴笋,一碗白菜豆腐汤。

喂姜老汉吃完,左右思量后姜迎花坐在了姜承香面前。

“大哥,刚刚盯着你的腿多看了一眼,对不住。”

家人之间为了这么件事特意道歉,至于吗?

至于。

把对方当亲人,就更应该把事情说开,姜迎花是这么想的。

“不怪你,大哥确实没什么用。不仅没有养家的能力,就连衣食住行也都要小妹操劳。”

姜承香垂眸,捡起一根细小的木棍塞进炉膛里,语气落寞低微,“我……一直是家里的负担。”

姜迎花神色一凛,立刻反驳他:“手足手足,本来就要守望相助,我并不觉得你没用,也不觉得你是个负担。之前是怕你受伤才没有一下就答应下来,大哥,你别多想。”

姜迎花说的言辞恳切,因为她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

屋里门没关结实,一阵风吹进来,床帐微动。

眼角余光瞥到,姜迎花补充:“爹也是,我不会把你们当成负担的。”

姜承香点点头,也不知道信了几分。

看他神色舒缓了点,姜迎花松了口气。

慢慢来吧,一口吃不成胖子。

下午的生意和姜迎花预料的一样,走了一圈而已,豆腐就全卖完了。

县城里,甭管是豆子还是豆腐,反正都得花钱买,所以极少有拿豆子换豆腐的。

今天挑了一百一十块豆腐出门,收入了二百二十文铜钱。

抛去成本,赚了一百八十文左右。

时下一名壮年男丁去做苦力,一天薪资在八十到一百文之间,做豆腐的收入确实不错了。

第一天的大获全胜给了姜迎花不少信心,挑着空箩筐,她围着县城主街走了一圈。

与姜家居住的北巷那窄窄的巷子不同,主街是从城门口直通县衙的一条宽敞大道。

这条大道又分为官道与民道。

路正中间用宽大平整的石头铺就,是官道。官道边上用一些小碎砖头铺垫的,是民道。

民可以走官道,只是遇到官员出行时,需要避让罢了。

不愧是整个县城最好的地段,路两旁都是青砖白墙的房子,姜迎花一路看过去,发现热热闹闹的,真是什么铺子都有。

那些脂粉店、布料行、成衣店,她也就匆匆看一眼,瞧了个热闹。最主要的,还是看酒楼、饭馆,甚至是路边摊。

遇见新奇的、好玩的,她也不介意站在路边驻足多看上一会儿。

有时恰好遇到别的食客买单问价,她便不花一文弄清楚了一种食物的价格。

一通溜达下来,她渐渐有了底气。原定于天气暖和后再扩展的业务,提前也未尝不可。

心随意动,回北巷前,她进了两家不起眼的小铺子——都是姜家常去买货的老店,相比主街上那些华丽气派的店铺,东西要实惠不少。

从第一家出来箩筐里多了两斤白面,从第二家出来……筐里没多什么,但姜迎花涨了见识。

她想买白面和糖,白面倒是价格还算公道,十文钱一斤,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而进第二家店买糖,仅问了问价便让她咂舌不已。

最便宜的饴糖一斤也要七十五文钱!

伙计说可以按两卖,只是买的少,他们不提供打包的油纸。

客人可以自带罐子装糖,要是没带器具,那用手捧着、用布包着带回去也成。

姜迎花找到了台阶,忙说家里有装糖的罐子,下回带了罐子再来。

出门后擦擦额上的虚汗,万分庆幸她想做的东西,糖不是最重要的一味配料。

只需每次放上一少许提色而已,早上徐秀云给的那一块饴糖刚好能够派上用场。

到了晚上干活就得点灯,为了省下灯油钱,姜迎花回家撂了挑子就开干了。

饶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和面时姜迎花也没敢一下把两斤白面全和了,宁可麻烦些,分两次操作。

先舀了一海碗白面放入干净的木盆,再把用热水化开后的糖水倒了一半进入白面中。

这糖用的抠抠搜搜的,加一点点勉强能起个增色的作用吧。

要是能多放上一点当然更好,不仅增色,还能添加一点底味,口感会更丰富一些。

可惜这个糖价属实是高攀不起。

姜迎花摇摇头,依次往木盆里加入鸡蛋、盐、猪油、水。

嗑鸡蛋时倒是忍不住笑了。

糖是赵家给的,鸡蛋是朱家送的,借了两家的东风,她这生意的本钱实在花的少。

面揉成团,她找了个盖子把盆盖上,面团要松弛个十多分钟,让水和面粉充分融合。

等待的过程中,恰好把揉面的木板洗刷个干净。

松弛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一个的面剂,再搓成条刷一层油,码在木盆中,再度静置二十多分钟。

这个间隙,她把锅洗干净,生火,把凝固的猪油放入锅中化开。

接下来是最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成不成,全凭揉搓的手艺了。

没错,揉搓。

折腾这么久,她要做的是麻花。

想做麻花,就得把面搓成螺旋的形状。

遥想当初,她学做这个是为了给儿子解馋。

在她儿子五岁前,家里都不太富裕,孩子压根没吃过多少零嘴。

可那么小的孩子正是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馋的年龄。当娘的发现自家孩子总是眼巴巴地旁观着别家小孩吃零食,心里也不是滋味。

好在后来她找到了一个机会,跟着一位开糕点铺子的亲戚学了几个方子,麻花、小花片、绿豆糕等等,答应了亲戚不往外售卖,只在家做给儿子吃。

再后来,家里条件好起来了,儿子娶妻生子,她偶尔得闲,也做一点哄哄乖孙。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