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 9 章

明月高悬,姜迎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她在朱家坐了半个多时辰,尽管朱家婆媳都觉得麻花味道不错,不输点心铺子里的糕点,可姜迎花心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莫名生出了几分隐忧。

她不明白这点担忧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只能一遍遍的自省。

白天她在街上观察了糕点铺子,糕点铺子里最便宜的点心是绿豆糕,用油纸包做四四方方的样子,再用绳子捆了,比巴掌略大一点,十文钱一包。

若是按斤买,三十文钱一斤。

铺子里所有点心都是这种卖法,按包卖或者按斤卖,不像卖糖似的,嫌贵可以按两称。

这个卖法没毛病,价格也是公道的,就是销售模式不太灵活。

她之所以灵机一动想着做麻花,就是想从销售模式上钻点空子。

大部分人家很少在寻常的日子,特意出入点心铺子花十到二十文钱给孩子买一包绿豆糕,可小孩子嘴馋,大人总有磨不过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从兜里掏出两三文钱让他自己去街边买个包子、炊饼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综合以上,麻花应该定位在:价格不贵,没有门槛,能走街串巷的被随机零买到。属于随手掏一点小钱就能偶尔买给孩子解馋的小零嘴。

说得更简单些,就是要便宜实惠。

三文钱一根……从重量上来算,对标铺子里的绿豆糕是没有优势的。

一根麻花大归大,底层人家也消费的起,可有那精明的,买第一回时图个新鲜,等上手颠了巅重量便知晓不划算,下次未必肯再掏这个钱。

姜迎花整个都放松下来,这,就是忧虑的源头了。

可短暂的放松之后,她又抿紧了唇。

做麻花就是为了创收,创收的根源是给凑钱给姜老汉治病,以及扭转每个月还需要吃老本的现状。

她心里自然是希望赚得更多一点。

可……一番权衡,最终还是放弃了三文一根的定价。

一时的快钱确实让人眼红,可做买卖还是得图个细水长流。

两文钱一根?

黑暗中,她沉着点头,还行,利润和成本几乎对半开,但从吸引力上来讲还是差了点。

那么……三文钱两根?

不不不,想法一出她就连连摇头,三文钱两根太贱价了,要是面粉进价稍有提高,她连成本都赚不回来。

又沉吟了一会儿,突然,她灵光一现,差点一个击掌从床上坐了起来。

妙啊!

两文钱一根,五文钱三根!

这个定价绝了!

既可以促进销量,又符合当下百姓的家庭结构。

两文钱买一根麻花,拿回家里五六个孩子压根不够分,五文钱三根倒是能分得大差不差了。

她又细细推敲了一番,除了定价问题,还想了一下明天的销售方案,直至确认一切无误,终于安然入睡。

第二日,照例是四更天的更声在巷子口敲响,她闻声起床。

为了省力一点,她两只箩筐内各装了四十块豆腐,剩下的等下午再挑着出去。

麻花昨天做好放凉之后她就收进了一个陶罐里,用碗倒扣盖在上面避免麻花受潮。

考虑到这是一种没有知名度的小零食,她细心的准备了试吃装。

试吃装放到罐子里拿取不便,用油纸包着是最好的,干净体面又方便拿取,奈何姜家没有。

还是晚上喂药时想起姜老汉给她买的那一包梅子,把梅子腾出来用碗装了,取了原本包梅子的油纸用来包麻花的试用装。

纸上还残存着梅干的清香,或许会有点串味,但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临出门前她在院子里的大水缸前照了照,把毛毛躁躁的头发都沾了水捋得服服帖帖得,终于挑着担子出门。

出了北巷,她吆喝着走进昨天开张卖出第一块豆腐的巷子。

经过一户门扉紧闭的住宅前,姜迎花偏头多看了一眼,心情稍许低落。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正是昨天第一个买她豆腐的妇人,她拐进这条巷子,既有雏鸟情节的成分,又因妇人是个爽快又大方的老顾客。

让人连着两天都买豆腐不太可能,可要是遇上了,指不定能跟人家唠几句家常,顺势把新品麻花推销一番。

可惜人不在家。

不过没关系,巷子很长,她选这条巷子还有第二个原因呢!

姜迎花继续往下走,嘴中吆喝声也不断:“卖豆腐咯!卖麻花咯!又白又嫩的豆腐,又酥又脆的麻花!看一看尝一尝,有好吃又好看的麻花卖咯!”

走街串巷地做买卖,步伐不能快了,不然客人放下手头的活儿从家中出来,而你已经走没影儿了。

所以姜迎花一直保持着不紧不慢地速度前行,走过了大半条巷子,即将走至巷尾时,前方传来的动静让她眼眸一亮,步伐加快了不少。

转过一道弯,视野突然开扩起来,原来是狭窄的小巷已经走到了尽头,前方路中间有一口水井,周围四通八达的连接着三四条小巷。

像姜家、朱家这种自家院子里就有水井的人家是少数,大部分人家都是从这种公共的水井里头挑水用,一条巷子或者几条巷子共用一口水井。

此刻姜迎花看到的这口水井边上就聚集了十多个人,有男有女。

时候尚早,有那不急着去做活儿的壮年男丁挑着水桶在井边排队的,也有家中男丁忙碌去了,只能自己挑水妇人。

男丁只有两三人,都寡言少语,仅随着队伍的移动而向前移动,间或抬头往水井的方向看上一眼。

妇人就不一样了,不仅会跟前后的邻居唠几句家常,身边还大多跟着一两个孩子。

姜迎花听到的动静正是妇人和孩子们发出来的。

她嘴里的吆喝声一直没停,因此在她看到井边众人的时候,大家也看到了她。

一众目光注视过来,姜迎花脸上挂着一副四平八稳地笑。

不自在多少有些,可再不自在也不能在脸上露了怯。

她目光梭巡一番,视线落到前面队伍末端的时候,笑意真切了几分,语气熟稔地打了句招呼:“婶儿,您这么早出来挑水啊?”

她打招呼的不是别人,正是昨天买她第一块豆腐的妇人,刻意从人家家门口路过没遇到,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嗐,每天都是这个时辰挑水,没什么早不早的,倒是你,比昨天来得早呐。”妇人笑着回了她的话。

随着两人交谈,原先看着姜迎花的视线,转了一部分落在了妇人身上。

排在前头一位牵着孩子的年轻小媳妇好奇地看了看两人,见她们像是熟识的样子,于是视线停在妇人身上,问:“婶儿,这不是北巷卖豆腐的姑娘吗?你们认识啊?她刚刚说的麻花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好答,最后一个却把林幺妹问住了。

全场能答这个问题的就只有姜迎花,有人好奇她求之不得呢,自然不会拿乔让人问第二遍,于是等妇人前头话音落下,她紧跟着接过了话头。

“婶儿,嫂子,麻花是我新做出来的一种零嘴,咸香酥脆,不用蒸、不用煮,像铺子里的糕点一样,买回家就能吃的。”

她放下担子,用干净的白布包了手,从罐子里取了一根完整的麻花展示出来。

“你们看,麻花麻花,就是因形似麻绳,才取了这么个名儿。”

“哎,还真像!”年轻的小媳妇格外捧场。

老熟客林幺妹也不妨多让:“金黄金黄的,瞧这模样确实新鲜。”

有人默不作声,静静看着,也有人觉得年轻小媳妇和林幺妹说的对,附和着点了点头。

至于懵懂幼童,他们眼里心里都只有一个问题。

而把这个问题问出口的,是年轻小媳妇牵着的幼童,她咬着手指,仰望着姜迎花……手里的麻花,“娘亲,好吃的?”

食物卖相好只是加分项,好不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姜迎花乐了,她正缺一个问到关键点的人。

固然哪怕没人问她也会拿出试吃装请众人品尝,可到底没那么自然。

她当即就拿出了油纸包,蹲在了这个两三岁的小朋友面前,“囡囡真聪明,一下就猜对了,姐姐请你吃这个好吃的好不好?”

被分成指节大小的麻花,姜迎花一下抓了半爪给了这个小囡囡,足够让她两只手都拿满的量。

“不行不行,拿一个尝尝味道就好了,你还要做生意的。”年轻小媳妇制止道,并把孩子扯着后退了一点,“囡囡,拿一个就够了。”

姜迎花解释:“没关系,这一包都是用来试吃的。”

“来,囡囡都拿着。”

别的小孩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姜迎花自然也不会让他们干看着。

带了孩子的,每个孩子她都给抓了一些,孤身出来打水的成年人,姜迎花也热情地请对方品尝。

“第一回出摊,请大伙儿帮我尝一尝味道如何,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姜迎花语气谦卑,姿态放得很低。

可俗话说吃人嘴软,众人尝都尝了,哪里会说不好呢?

何况本来味道就很不错。

于是‘麻花’得到了大人小孩的一致好评。

年轻小媳妇从小囡囡手里拿出一个尝了味儿,可嚼完一个不过瘾,又诱着小囡囡喂了一个到她嘴里。

“不错,怎么卖的?”

“两文钱一个,五文钱三个。”

姜迎花又把完整品拿出来展示在众人面前,“哪怕是家中人口多的,买上五文钱,也够人人尝个味儿的了。”

年轻小媳妇掏了五文钱出来,当即买了三根,后来又临时决定再买两块豆腐。

林幺妹也买了三根麻花。

在场的人基本都属意五文钱三根的组合,单买的少。

可惜姜迎花做的量不多,两斤面粉总共做了三十根麻花,给巷子里的孩子试味用了两根,给朱家送了五根,姜家父子俩一起尝了一根。

今天还掰了一根做试吃装,陶罐里总共也只有二十一根。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等众人散去,麻花一根不剩了,豆腐也连带着卖出去了十块。

姜迎花想:哪怕为了支持她的这几个人,今天也一定要赚个开门红!

她出去卖麻花,给家里两人留了两根麻花,叮嘱如果他们饿了就先垫垫肚子,还有一个生鸡蛋,告诉姜承香,麻花油腻,姜老汉不能多吃,要是他饿了就给姜老汉烤鸡蛋吃。

并搬了很多柴火进屋,又反复检查过窗户留了缝儿才出门。

姜承香和姜老汉说话,说小妹最近细心了很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 9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