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 11 章

随着热浪的翻涌,秋收季到了。

今年的例行劳动服役,章恒之主动向村长提出为李流夏家干活。村长考虑到李老太的伤腿,倒也没有二话,毕竟给哪家做活不是做呢。

只是,想到这里,村长看向章恒之的眼神有了几分疑惑。

这么出众的一个人怎么看上的偏是李流夏呢,她性子不讨喜,以前阴沉沉的,现在虽然开朗些了,但也依旧不合群。之前村里的流言,看来虽说不可尽信,但也不似完全毫无依据啊。

这妮子,还真看不出来。

秋收过后,李流夏在章恒之的协助下缴纳够了今年的税款,这才算是完全的松了一口气。

看着仓里的一袋袋粮食,她向章恒之露出一个感激的笑来,“多谢大章了,今年有你帮忙,我们家的粮食收晒起来比往年快多了。”往年就她们母女二人,动作不比那些人口多的家庭快,每次都只能等村里其他人家差不多晒完,她们才将将排上村里打谷场的位子。

今年,章恒之在地里收割谷物,李流夏运去打谷场晾晒,李老太和章小远在打谷场看守,各自分工,配合恰当。

搬运的路上,李流夏偶尔也遇到一些婶子,对着她说一些别有意味的话,她也不甚在意。偶尔总结了一下,发现也无非就是说她和章恒之不清不楚、说她死皮赖脸还把人往家里拐之类。

等到被说烦了的时候,她第一次反驳了那些婶子,“你们也想攀吗?一直对着我说,是心有不甘吗?”看到她们一下子变化的脸,李流夏想原来她们也知道有些话不好听啊,那,又是何必呢。

不到七天,田里的忙碌就结束了。

一场秋收下来,章恒之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进行田间劳作了。对此,李流夏有时候会突然说上几句,说他哪怕背影看上去像是个普通瘦削的田间儿郎,看到面容时还是会发现哪怕身处在同一个田间,他们也似乎隔着千山万重远。

到了和万家酒楼管事约定的日子,李流夏起了个大早,带上小包袱,上镇上去了。

秋收后的镇上比往日更加热闹,周边村里人得了闲的,有的会上镇子里玩耍、有的上来找工、还有的会送小孩来镇上念书。

巧了,这天刚好是镇上莱阳书院的招生日,许多平日里见不到的车马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李流夏扫了眼这般情况,虽不明白,但还是换了一条小道绕去了万家酒楼。

说明来意后,李流夏等了片刻就见到了当日的管事。

管事带她进了后厨,介绍了一番几个掌勺师傅和切菜大姐之后就着急出去了。

切菜的陈大姐看她还小,拉着她解释说因为今天莱阳书院招生,镇上很多有头有脸的人带孩子出门,今日生意火爆,刘管事急着出去协调事务。

原来是刘管事,李流夏这才发现她之前连管事的姓名都没有问。

陈大姐拉着她,对后厨里的大小师傅们说,“今天开始,这小妮子就跟着我了,你们别欺负她。”一派大姐头的模样,后来李流夏才知道,陈大姐热情仁义,后厨里不少人都受过她的照拂,还有,她有一手很厉害的切菜技术。

一番介绍之后,陈大姐才又带着她走到一边,给她安排今日的活计,还说李四婶也不知道后面还回不回来,这段时间就她们二人会更辛苦些。

摘菜、洗菜,李流夏安静又敏捷地做着辅助的工作,看着各类样式的菜在陈大姐的刀下出现,她逐渐明白了这酒楼切菜活计的价值在哪里。

本来她以为切菜就像日常家中做菜一般,随便切切、能做熟就行,现下一看那些厚薄均匀、样子齐整的菜,才发现,她平日里切的菜还比不上边上的那堆下脚料。

后厨的时间流逝以一定的增减来表现,李流夏只觉她不停地摘、洗,等到陈大姐喊她休息的时候,她才发现,那一堆洗好的菜不见了,后厨里多出来一大堆用过的碗碟。

“今天的客人真是多,莱阳书院的招生总是这般。”下工前,陈大姐揉了揉有些酸的手腕子对李流夏说道。

“哦哦。”

“看你也像是不知道,下次有空给你说说,今天先到这儿了,快回家去吧,明儿继续来上工。”

互相道别后,李流夏带上了包袱准备回家,包里有大师傅给装的麻圆,说是新想出来的小吃,让大家试试。

“这个好吃,甜甜的,外酥里糯,还有芝麻的香味。”章小远鼓着腮帮子吃着鸡蛋大小的麻圆说。

“是好吃,像是糯米做的。”李老太也点头评价道。

“大师傅说这是用糯米和糖、油混着炸出来的,后面酒楼会推出这款,你们喜欢吃,等发工钱了,我买些回来。”李流夏趴在桌上,笑吟吟地望着她娘和章小远说。

今天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镇上的,但不成想刘管事真的让她上工了,可是好像还没有谈好能做多久,也还没有说定月钱。想到这里,李流夏不免轻轻垂下了眼。

一直分着神注意她的章恒之发现了,脑袋里闪出一个可能,问她:“你和管事的签契书了吗?有没有约定酒楼做工月钱多少?做到何时?”

清清冷冷的声音问了三个问题,李流夏突然觉得这事她做得好像很不靠谱,只摇摇头,缓慢吐出“没有,还不知道。”

早前对此已经有心理准备的章恒之听完还是不免有些头疼,这人要怎么才能长长脑子呢?转念一想,也不能过分苛责,先前都不和人交往,什么都不知道也算正常。

李流夏注意到章恒之看她的眼神从像看章小远踩到狗屎时的无语,变成像听到要服役时的无奈接受。

然后,她就被包括章小远在内的三人围着,讲了一堆的出门务工须知,明明是三个都没在外做过工的人,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天一早,李流夏到酒楼后先找陈大姐问了下今日的活计安排,把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才找了个时机,找到了刘管事说明了意图。

刘管事一听,觉得自己是忙糊涂了,确实是有好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才慢慢地一一说给她听。

万家酒楼因着时令特性,对于辅助切菜、洗碗一类的招工,都不签署用工契约,但需要签署一份保密契约,对于在后厨的所见所得,不可以泄露。

关于工钱,凭酒楼在镇上和省城的名声,一般来说是不会拖欠的,辅助切菜、洗碗每月四百文。用工时间,看个人的工作表现和意愿。总的说来,万家酒楼的招工条件很是宽泛,不怪李四叔给她推荐了。

了解清楚了的李流夏刚回到后厨,就被陈大姐喊去备菜。

“小夏,快来,采买的送来了一批豆子,趁着现在还没到饭点,我们赶紧地一起把豆子剥出来。”

李流夏一看,大小师傅和洗碗的两个婶子都围在一堆豆子前,连忙应声加入进去。

对于这种一群不熟的人边做工边聊天的场景,李流夏还不是很习惯,做不到像其他人一般能够自如地找话题闲聊,她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问到她,才做一二坦白的回答。见状,大家也不多问她,只当她新来,还害羞。

陈大姐倒是看出来了,这是个老实的、容易被骗的孩子。

想到她这般正值婚配的年纪,极少有人不待在家中相看人家,反而独自出来做工的。为此,陈大姐不免脑补了一些,觉得李流夏又老实又可怜,这说不准,还是自己出来做工攒嫁妆呢。

此后,她待李流夏也更加多上了几分心,能够提点两句的绝不放过。

又是不断忙前忙后的一天,听说还是和莱阳书院的招生有关,李流夏没忍住好奇,问了陈大姐。

陈大姐昨天就打算给她讲,今天听她一问,这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这莱阳书院是镇上的官学,也是和县第一流的书院,当今秦太傅就曾是莱阳书院的学生,三十年前他高中状元,莱阳书院一朝为世人所知,此后书院越办越好,不断地出些举人、秀才。

因此,县里的很多人家,都会想要将自家的子侄送进书院读书,这每年的书院招生,也渐渐地就成了镇上的热闹大事了。

人一多,还大都是家境不错的,来吃饭的自然就多了。

往年这般时节,李流夏要么在家里忙活,要么上镇上来卖完东西就走,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起莱阳书院的相关。

“我们家的人都不识字,不曾读书,所以我现在就想多攒点钱,等孩子大点,送他们去读读书。”说完书院后,陈大姐不由感慨道。

“你看店里的管事、账房,都是读书识字的,我们家孩子以后读了书哪怕不做官,像他们一样也能挺好。”陈大姐又补充道,对着李流夏露出一个满怀希望的灿烂微笑。

“读书、识字么?”李流夏在心里轻轻默念了起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