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云才起,就被李治一巴掌给拍散了——是真的一巴掌!我就定神瞅了他几秒钟,他就一巴掌拍我脑门上,说:“别瞎想!”
这巴掌一点都不疼,但挺让我意外的,我一边对他说:“当了太子果然不一样,这胆肥了!”一边立马回了他一巴掌,也拍在他脑门上,没怎么用力,他竟然顺势倒卧于地,双手枕着后脑勺,跷起了二郎腿——聊了这么久了,我也累了,于是也倒地上躺着。
季秋九月,天高云淡,那个下午阳光灿烂,但已渐向西斜,太阳下山前,我们就得回到陛下宫中,陪陛下用膳了!
李治侧头看向我,说:“媚娘放心,有我在一天,我必会护好你和你在意的人!”
我偏着头,对他笑了!口中无言,心中有话:“我也会护好我自己和我在意的人,你也是我在意的人,你也要好好的!”
静静地看了一会云彩,我们两个苦命的人又继续那枯燥的讨论了——没办法,时间紧迫呀!
先来看看一号候选人:老七李恽。
老六、老七、老八皆是贞观元年出生,那年陛下因为儿子太少,于是正在积极谋划将过继出去的老四李泰给要回来。但就在那年下半年,他们仨前后脚到了。可能是因为老八李贞光芒太甚(其母燕贤妃地位最高),所以照得老六和老七黯然失色,于是史官都没记下这小哥俩的出生年月,不过宫中的老人们都记得,他们仨是同一天出生的,但陛下那天就只去看了八皇子,便离开了后寝,另外两哥俩是好多天以后才得见“天颜”呐!
奇怪的是,老七李恽之母虽为宫人王氏,但其兄老六之母李愔为隋炀帝之女杨妃,为何为何陛下不重视呢?就算不看好儿子,但总得给杨妃面子吧?李治解释说:“她并未封妃,只因为她生有两个皇子,是后宫中除我母后和燕妃之外,生子最多的宫妃,所以后宫众人尊称她为妃。”
我感叹道:“堂堂隋朝公主,竟然……难怪常听人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李治说:“这‘凤凰’可能并非真的。”
我:“什么?”
李治说:“我祖父李渊以尊‘隋’为名起兵,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我唐奉隋为正朔,车旗服色,皆遵循隋制。依照惯例,在禅让前提下,新朝君主会授予前朝公主爵位,譬如,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武帝女义阳公主在隋开皇元年改封为义阳郡夫人。”
李治又说:“你表姐燕德妃是武德四年(621年)被礼聘入父皇的秦王府,当时就被封为‘贵人’,贞观元年(627年)就正式拜册贤妃。这杨妃是武德元年也即大唐初立时就入了秦王府,那时正应该是大封前朝,以安定人心之时,但杨妃却没有封号,贞观元年时,依旧没有获得封号,我查过,她在皇宫的文档记载中,位份仍是‘宫人’!”
闻言,我有点懵,原来这“杨妃”竟然是个“非官方”称号!那这个“隋炀帝之女”的身份,确实存疑!接着,我又想,有没有可能,这“杨妃公主”本有驸马,但是陛下夺爱……我那齐王妃表姐不就是如此吗?她不也是个不明不白的“杨妃”吗?——不过,我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推测,毕竟“横刀夺爱”这样劲爆的戏码,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我那齐王妃表姐不就是如此吗?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发生的事仍在后宫流传,而且一千多年了,现如今知道这事的人还有不少!
经过明清礼教洗脑后的现代人,可能还会推测这“杨妃”可能是嫁过人,所以才……不过,我们那个时候可没这种说法。看看魏征,李密、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一辈子换了好几个“主上”,他这还算是少的,那个时候,别说主上了,朝代都是经常换,“不食周粟”试试,早饿死了,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提倡“忠臣”——“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这“二主”可是排在“二夫”前面,那时候的若是敢拿这话来说事,分分钟羞死他们——也不知道后世那些拖着“鼠尾辫”跪地称“奴才”的人,张口闭口提“忠贞”,是从哪来的脸?
女子改嫁,在我们那时候是很正常的事。远的有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她一婚嫁给农民,二婚改嫁成为了皇后,而且她在进皇宫之前已经生有一女。这王娡的父亲是普通人,但是母亲臧儿是汉初的名门之后。
近的,就是我们现在后宫的头号人物——韦贵妃,她隋朝时期初嫁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生下定襄县主。武德四年,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下皇十子纪王李慎、皇十二女临川公主。她在贞观元年,就被册立为贵妃,位列四妃之首。
男子能休妻,女子能改嫁——很公道,不是吗?所以我当时直接跳过“嫁过人”这个选项,同意李治那个“非真凤凰”的假设。而且“隋杨帝女”所生的老三和老六早就被排除了,继续深究她的身份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继续说回老七!
贞观五年(631年)二月,年仅五岁的皇七子李恽被册封郯王。同时被册封的,还有其他皇亲:十九日,老七叔叔辈的李元裕被封为郐王,李元名为谯王,李灵夔为魏王,李元祥为许王,李元晓为密王。二十日,老七同辈的李愔(老六)为梁王,李恽(老七)为郯王,李贞(老八)为汉王,李治(老九)为晋王,李慎(老十)为申王,李嚣(十一)为江王,李简(十二)为代王——十三、十四那年还未出生,所以是众皇子人人有份,哪怕还未断奶,都封王了,朝野对此事颇多议论,数月不曾平息。
那年十月的朝会上,太宗下令让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建诸侯国”之事,魏徵、李百药、颜师古等大臣均发表了意见,其中仅颜师古一人认为可以“分封亲王宗子,但不能使他们过于强大”,其他人对于“分封”一事均持反对意见。太宗则未表态,但在次月,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勋贵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太宗这是以实际行动表态:走自己的路,让你们说去吧!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