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番外2 远方的风

大业六年初秋,阴山南麓

王庭外的草已渐黄,风吹得比往年更烈。

那一年,舒涵八岁。伯父阿史那咄吉已经稳坐可汗之位,父亲阿史那奚纯为辅佐,掌王帐军政。

为了培养突厥贵族子弟,伯父下令在王庭东侧设“小学宫”,让可汗家族的少年少女们都入学受训。

对舒涵而言,这意味着——她要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弟弟,独自进入一个充满规矩与权力的地方。

那日清晨,她骑着小白马来到学宫门前。帐门高大,两面悬着金狼旗,守卫肃然。

几个贵族少年来得早,正低声比试弓箭;也有女孩们聚在一起,讨论礼仪与歌舞。

舒涵一眼便看到什钵必——他已长高许多,正和几位少年比试骑射,神采飞扬。

她悄悄走过去,什钵必回头一笑:“舒涵,也来比一场?”

舒涵摇头:“我来学汉语,不想摔。”

什钵必哈哈大笑:“还记得之前摔哭的事吧?”

她撇了撇嘴,反击道:“现在我骑得比你还稳。”

说话间,教官骑马而来。那是位中年汉人,名叫王道玄,原是隋朝边地的官吏,后被可汗延请为学官。

他讲一口流利的突厥语,却坚持在课堂上只说汉话。

“今日起,你们要学写字,学史,学律。”

“汉人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汗命我教你们前两句。”

众人面面相觑。

舒涵却听得专注。

王道玄提笔写下“修”“身”二字。她盯着那墨迹,轻声念出笔画,仿佛在心里默写。

课毕,他让每个孩子上前写一次。少年们写得歪歪扭扭,什钵必干脆放弃,低声抱怨“像蚂蚁爬”。

轮到舒涵时,她接过笔,手虽小,写得却极稳。笔画清秀,字形虽稚嫩,却神韵俱足。

帐内一静。

王道玄盯着那一笔一划,眼神渐亮。

“你学过?”

舒涵摇头,轻声道:“我只是记得。”

那一刻,连王道玄都怔了。

从此,舒涵在学宫中出了名。她汉语流利,懂诗,记律,还能背出一些论语片段。老师惊叹她的天资,却不知她的灵魂来自千年之后。

每当夜幕降临,她总独自一人坐在帐外,看着天边的星。

有时候,她会轻声念——

“李世民。”

她不知道为什么要念这个名字,也不知道那个中原少年此刻在何处。

她只觉得,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牵引着她,让她越发渴望去了解那个她“未来应该爱上的人”的世界。

后来,她学会弹琵琶。那是她央求父亲从西域特地请来的乐师教她的。

她指尖一动,音如风起。

王帐的侍女常常停下脚步,只为了听她弹琴。

什钵必总笑她:“这些汉人曲子没用,战马不听琴。”

舒涵回他一句:“可风听得懂。”

什钵必不懂她的意思,只觉得她变得越来越像阿爷——有时候说话很轻,却让人觉得像是在预言。

那一年秋末,草原上第一场雪落下。

舒涵在雪中弹了一首曲子。那曲子没有名字,却让路过的王道玄停下脚步。

他问她:“这曲子叫什么?”

舒涵抬起头,笑了笑:“叫《风起》。因为风,会带我去远方。”

东突厥·大业八年·秋

帐篷里的火光摇曳,映在厚重的氍毹上,温暖而安静。十岁的舒涵正坐在毡席上,怀里抱着一卷锦缎,鞋尖在地毯边一下一下地轻蹭。

“你又把披肩弄歪了。”始毕可汗笑着走过来,蹲下身,帮她把领口整好。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宠溺,也有几分疲惫。

她抬起头,眨了眨眼睛,小声道:“叔父,我是想快点准备好嘛。”

“这趟路不近。”始毕可汗的声音很轻,“但你不用担心。你只是随行,见一见西突厥的人,给他们带个问候。”

她乖乖点头,可心里仍有些不安。她最近常听见帐外大人们低声议论:

隋炀帝出征高句丽,北方不再平静;叔父说要“稳住东线”。她听得似懂非懂,只记得有人提到,要去西方见一位“统叶护”的大人——一个连叔父都要斟酌言辞的人。

她偷偷望向帐外掀起的帘角,风从远处吹进来,带着草原的凉意。

始毕可汗拍拍她的头,语气温和:“别怕,到那里,只要乖巧听话。看一看他们的马、他们的帐篷,也算长见识。”

舒涵轻声应了声“嗯”,怀里抱紧那卷锦缎,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好奇——

西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清晨的草原上,霜气未散,马蹄声细碎。

舒涵裹着厚披肩,被安置在使团中央的马车里,车帘半掀着,风从缝隙钻进来,带着寒意,也带来外面世界的广阔声响。

她听见父亲在前方低声与使臣说话,语气镇定:“此次不过礼仪之行,若西突厥问起,也只说是为表敬意。”

有人应声,蹄声又响。

舒涵轻轻拨开帘角。阳光正斜照在草原上,成群的白毡帐远远散开,几只苍鹰在天际盘旋。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真的离家很远。

“阿爸,”她小声问,“我们真的要去很远吗?”

她的父亲回头看她一眼,眼神温和:“不算远,只是去见些朋友。西突厥的人喜欢礼数,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东突厥也懂礼。”

他顿了顿,又笑,“放心吧,不会久留。等风转暖,我们就回家。”

她点点头,却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西突厥”三个字。

在她年幼的想象里,那是天边尽头的地方,是一个笼罩着金光与尘沙的名字。

她把披肩裹紧,靠在车壁上,听着外面猎猎的风。

风吹动她的发丝,也吹动那些尚未被她理解的事:

叔父说的“稳住东线”、父亲口中的“礼仪之行”、还有那个大人们都慎重其事提起的名字——统叶护。

她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竟有一点期待。

风在碎叶谷地盘旋,带着干燥的沙砾,掠过铁制旗杆,发出细微的鸣响。

舒涵随使团来到西突厥王庭,远远便看见那一排金顶毡帐,如群山下的日光。

她下马时,脚有些发软。旅途漫长,尘土糊在靴边,她偷偷抬头看了一眼帐前的人——

那人身披黑色狼裘,腰间佩着金环刀,立在阳光里,像一道不可逼近的影子。

“那就是统叶护。”旁边的侍从低声提醒。

舒涵有点怔住。她记得叔父说过,那人是西突厥实权者,也是未来的可汗候选人。此刻近在咫尺,她只觉得心跳得厉害。

他正与父亲交谈,语声低沉稳重,偶尔一转眼,目光如鹰。

轮到她上前行礼时,她捧着锦缎,双手微微发颤。她依稀听见父亲在她身后说:“这是启民之孙,我的小女儿。”

——统叶护的目光停在她身上。

他见过无数使者、叛徒、盟友,却从未在礼仪场中看过这样的眼睛:谨慎、干净,带着孩子的好奇。

他早知道这趟“表敬”不过是东突厥的试探。可当她上前行礼时,空气忽然变得安静——风声、火光、脚步,似乎都退在远处。

统叶护微微俯身,目光掠过她的额角、手腕,又落在她手中的锦缎上。

他笑了笑,那笑容不温不火,却让人不敢怠慢。

“东突厥的孩子,竟能走到这里。”他说,语气带着几分赞许。

她怔了怔,急忙低下头,小声回答:“父亲说,风从东边来,要带着问候。”

帐中一时静了。

她听见火光轻响,听见外头的旗帜被风卷动的声音。

统叶护盯着她看了一会儿,似笑非笑地说:“风啊……那可要看,它愿不愿留下。”

她听不懂他的话,只觉得那声音像远处山谷回荡的雷。

她抬头望他,发现他眼底藏着一丝疲惫——那是她未曾在任何大人身上见过的神情。

礼仪完毕,她退到父亲身后。风从帐外涌入,披肩被掀起一角,轻轻拂过统叶护的衣袖。

他伸手压下那片布料,似乎不经意,又似乎想留下点什么。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过是一阵风罢了。

可当那风远去,他忽然觉得帐中安静得出奇。

仿佛真的,有什么东西,随那东来的风一起走了。

天快黑了,草原的风开始变凉。

舒涵坐在马车里,双手托着下巴,看着天边一点点褪色的日光。

碎叶已经远在背后,像被风吹散的梦。

一路上,大人们都在议论。

有人说这趟出使很顺利,西突厥态度友善;

也有人低声说,统叶护那个人,不容易看透。

她听不太懂,只记得那天帐中火光明亮,那个人立在火光后面,影子比他本人还要高。

他说话很轻,却能让人屏息。

而当他说那句“风啊,要看它愿不愿留下”时,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她那时有点害怕,但又不知为什么,心里觉得他好像很孤单。

不是那种“没有朋友”的孤单,而是——一个人站得太高,风吹到他身上都不敢太近的孤单。

她想起他看她时那一瞬的神情:没有笑,也没有怒,只像在打量一片云。

那一眼,却让她记得很久。

“在想什么?”父亲骑在旁边,回头看她。

她轻声道:“我在想那位大人……他是不是不太喜欢别人说话?”

父亲愣了下,随即笑出声:“你倒看得准。那人啊,话不多,但聪明。只是太孤高,不易亲近。”

舒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风从她耳边吹过,她忽然想——也许他并不是不喜欢别人说话,只是,没什么人能听得懂。

她抬头望了望天。云层被夕阳染成一片浅红。

她伸手去接风,风从指缝穿过,凉得发痒。

这一次,她没有觉得它要留下,

只觉得它在告诉她:

有些人,就像风一样——不属于任何地方,却会让人记住他经过的方向。

天色阴沉,草原尽头的雪线已经逼近牙帐。

她从西突厥回来已经十余日,旅途的风尘才刚洗尽。

始毕可汗的帐中火光旺盛,叔父与父亲正低声交谈。

她隔着帘子,只能听见几句模糊的词:“隋……征高句丽……西突厥……未来联姻或可缓局……”

大人们说话的声音低而稳,像风压在地面上,听不出情绪。

她没敢进去,只在外头踢着雪。

什钵必掀开帘子出来,看见她,笑了一下:“又偷听?”

“我没有。”她撅嘴,抱紧披风。

“那你在这里干嘛?”

“听风。”

什钵必“噗嗤”笑出声,在她头顶拍了一下:“你啊,嘴比风还巧。”

他顿了顿,神色稍微认真些,“叔父他们在商议西突厥的事——你在碎叶见过统叶护,对吧?”

她点点头。

“他是什么样的人?”什钵必问。

“很高,很安静。”她想了想,又轻声补充,“好像有点孤单。”

什钵必看着她,有几分意外:“孤单?”

她眨眨眼,不太确定自己说错没有。

“也许吧。”他笑了笑,转身望向远处被雪覆盖的草原,“听说父亲在想办法……也许哪天,会让你再见他。”

“为什么?”

“因为父亲说——如果风能从东边吹到西边,就能换来一个安稳的冬天。”

他顿了顿,回头看她,笑容里带着点狡黠,“也就是说,也许哪天,你得嫁去西突厥。”

她愣了一下。

风正从他肩头掠过,把他的话送进她耳里。

她半信半疑地低声问:“那我,还能回来吗?”

什钵必笑得轻轻的:“风总是会回来的,不是吗?”

转眼间,舒涵已经十二岁,身形渐长,眼神里带着更清晰的观察力。

父亲和叔父坐在帐中,接待前来觐见的贵族。她静静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穿着绣纹皮袍、腰佩铜环的男子。

“阿叔,你可有意?”一位贵族少年低声询问,眼里闪着期待。

始毕可汗笑而不答,只轻轻摇头。

“东突厥的女儿,不可随意许诺。”他的话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她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奇怪。

她记得什钵必曾说:“叔父不会随便答应任何人。”

这次,她终于看懂了——叔父的拒绝不仅仅是礼貌,而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暗示。

午后的风从帐外吹进来,带着草原的干香和尘土味。

有人悄悄在她耳边低语:

“听说可汗心里已有打算……未来,她或许会去西突厥。”

舒涵轻轻蹙眉,把披肩裹紧。

她不完全理解“西突厥”意味着什么,但风吹在脸上,仿佛也带来了某种提醒——

自己的婚事,绝不会随意决定,而未来可能还会跨越草原的尽头。

她看向叔父,只见始毕可汗与父亲低声交谈,眼神里带着深意。忽然明白——自己从小被赋予的不只是身份和血统,还有责任与命运。

武德二年三月·东突厥王庭

东突厥的大地在晨光下微微泛金。风从北方草原吹来,带着干草与尘土的味道。

叔父始毕可汗刚刚去世,由于什钵必年少不服众,父亲当上了东突厥新的可汗,叔父曾以战立威,攻打大隋,联盟唐朝,又因为自恃对唐有功因而骄横用兵于唐朝。

如今新汗处罗可汗登基,方才意识到东突厥孤立无援,局势复杂多变:隋朝势力尚存,唐朝刚建立,新政尚未稳固,西突厥有意联合唐朝,而北方部族也在暗中窥视自己的弱点。

“若不主动出手,东突厥将陷入孤立。”处罗可汗对身边的大臣低声说,“我必须稳住东西突厥关系,让北方部族不敢轻举妄动。”

他眼中闪着冷静而深邃的光:“联姻就是草原的停火协议,比刀兵更快。若西突厥接受,东西突厥可十年无兵。”

大臣们围坐帐内,神情庄重而谨慎。

“公主阿史那舒涵已长成,血统纯正,是最合适的和亲人选。”一位老臣小心说道。

处罗点头:“是,她的身份,既能彰显东突厥诚意,又能稳住部族的信任。”

“若东西重新交好也能向唐示意——若唐攻我,我尚有西方为友。”他的声音平静,却如草原风般有力。

商议间,舒涵静静站在旁侧。十七岁的她,已经历过中原的风云岁月,也曾在雁门关、马邑、晋阳城见识过政治与战争。

父亲转身,看向她,眼神柔中带威严:“你要明白,这不是寻常婚姻,而是国家大计。”

她微微低头,手指轻抚锦缎,脑海浮现碎叶的火光、晋阳的沙土、雁门关的夜风。

风从东边吹来,她心里清楚——历史推动了她的命运,她的每一步,都可能左右东突厥的未来。

父亲继续说道:“你去西突厥,不只是血脉延续,更是东突厥立国之计。我们主动送你去,是以礼立国,以智驭人。记住,草原上的人心和兵力,都将因你而稳。”

舒涵轻轻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父亲,我明白。”

她知道,这趟旅程,她不是单纯的公主,而是承载了家族与东突厥命运的风。

她要随风而行,即便前路未知,也要在草原、在边疆,把历史尽可能推动向希望的方向。

碎叶城的春风夹着寒意,飘过石砌的王帐,掠起铁甲与旌旗的光。

统叶护可汗坐在高榻上,手中捧着那封从东突厥王庭远道而来的信——

纸面粗糙,却沉得像一块铁。

那是处罗可汗的亲笔书信。

字迹刚劲:“东突厥愿以启民之后、阿史那舒涵为和亲之女,嫁予大汗,以示两国安好。”

帐中寂静无声。

火盆中松脂燃烧,噼啪作响。

年近四十的统叶护凝视那封信,神情深不可测。

他是草原上最锋锐的鹰。

三十八岁登汗位,经历无数叛乱与血战,压下咄陆部、征服弩失毕,整合西突厥诸部于一体。

他深知:新汗登基的头两年,最危险。

诸部尚未全服,唐朝又表意不明。

若此时能稳东线,则西域可再举兵扩张。

他将信放在案上,缓缓开口:“东突厥……终于伸出橄榄枝。”

左侧的咄陆叶护低声道:“可汗,此婚并不简单。处罗刚登位,正想稳局。若我们接下,就是认他为东可汗。”

“若拒绝,”右侧的弩失毕叶护接道,“则东突厥必疑我们与唐共谋,或以兵东来。”

统叶护沉默片刻。

他的目光掠过众臣,又落在燃烧的火焰上。

七年前,一个十岁的东突厥女孩随使团来碎叶,他记得那双眼睛——清澈、警觉、聪慧。

那时她还不懂政治,如今却要以婚姻换来十年和平。

他缓缓说:“草原的和平,从来不是由刀锋决定的。”

众臣皆肃然。

他继续道:“东突厥曾强盛,如今他们亲手把可汗之女送来,这不是屈服,而是承认我统叶护的地位。”

“此婚——能稳东线,能显威望,也能让诸部明白,草原共主在此。”

弩失毕叶护问:“可汗,那您——当真要娶她?”

统叶护抬眼,眸光深似夜色:“我不为娶妻,只为立势。

但若命运要我娶她——我也不拒。”

那一刻,风从西方卷入帐内,火焰摇曳,他的神情忽然柔和了一瞬。

他想起那年碎叶的午后,她站在阳光下,稚嫩却安静。

他曾想,也许草原的风,总会在某个年头从东方再次吹来。

他起身,命令使臣:“回书——统叶护可汗允婚。七月,于碎叶举行婚礼。”

众臣齐声应诺。

火焰映在他的铠甲上,折射出冷金与赤色的光。

那一刻,草原的命运、两国的安危、个人的孤独与旧年的记忆,都凝成了一句话——

“让风从东方吹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