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多地了解与《观虚拾遗录》可能相关的知识,也为了能与云舒有更多交流的机会,陆明尘接受了云舒的邀请,加入了她在“望湖书院”牵头组织的一个小型“金石篆刻社团”。
社团成员不多,大多是明州大学的师生或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校外人士。每周一次的活动,通常在书院一间古色古香的阅览室进行,内容无非是鉴赏拓片、切磋刻印技艺、讨论文字源流。
在这里,陆明尘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社长云舒:自然是核心,她学识渊博,待人温和,但涉及学术问题则一丝不苟,是社团的灵魂人物。
副社长李逸风: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在文化局工作,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带着体制内的圆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他与云舒师出同门,算是她的师兄,因此对云舒似乎格外殷勤,而对陆明尘这个“银行IT男”的加入,表面客气,眼底却藏着一丝基于专业和资历的轻慢。陆明尘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气”带着官场的浮华与算计,并不纯粹。
社员苏晓:明州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活泼开朗,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是社团的开心果。她身上是未经世事的纯净气息,带着青春的朝气。
沉默的老吴: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工程师,话极少,但篆刻功底极深,尤其擅长古玺印。陆明尘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匠人的专注和沉静之气,与李逸风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次参加活动,主题是鉴赏一批新收集的本地明清碑刻拓片。陆明尘虽然对古籍有研究,但在金石领域算是新手,大多时候在安静地听云舒和李逸风讲解。
“看这方《重修海塘碑记》,”李逸风指着墙上一幅巨大的拓片,侃侃而谈,“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典型的清代馆阁体,体现了当时官方的书法审美……”
云舒则更关注内容:“此碑记载了乾隆年间一次大规模海塘修缮,对研究明州古代水利和海岸变迁很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碑文末尾提到,此次修缮得以成功,有赖于‘仰观天象,俯察地脉,得水神之助’……”
“水神之助?”苏晓好奇地眨着眼,“云老师,这是古人迷信吧?”
云舒微微一笑:“或许是文学修辞,但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他们认为人居环境与天地自然密不可分的观念。”
陆明尘心中一动。“仰观天象,俯察地脉”,这说法与《观虚拾遗录》中的某些理念何其相似!他不由自主地集中精神,运转心法,去“感知”那幅《重修海塘碑记》的拓片。
刹那间,他仿佛“看”到那拓片上,不仅仅是墨迹,更萦绕着一股极其微弱、却坚韧不拔的“意”!那是一种混合了民众愿力、官员责任感和对自然伟力敬畏的复杂气息,历经数百年仍未完全消散!尤其是提到“地脉”和“水神”的字眼周围,那气息更为凝聚。
他忍不住开口,指着拓片上“地脉”二字旁边的花纹装饰:“这些卷草纹的走向,似乎……暗合了某种水流的韵律,是不是有意为之?”
众人一愣,都仔细看去。那些花纹原本被认为是普通的装饰。
一直沉默的老吴,突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他仔细看了看陆明尘,又看了看那拓片,缓缓点头:“小伙子,眼力不错。这并非普通卷草纹,是简化了的‘水波纹’,常用于与水有关的建筑或碑刻,有祈福镇水之意。”
云舒也讶异地看了陆明尘一眼,点头赞同:“吴老说得对。陆先生观察入微。”
李逸风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干笑两声:“呵呵,小陆同志刚来就能看出这个,看来很有天赋啊。”
陆明尘谦逊地笑了笑,没有多说。他知道,这并非眼力,而是“心法”带来的独特感知。这次社团活动,让他确认了两件事:一是传统文化中确实隐藏着与《观虚拾遗录》相通的智慧;二是这个看似普通的金石社团,似乎也并非那么简单,至少那位沉默的老吴,感觉并不是一个普通退休老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