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墨香书铺内烟雾缭绕。宋远之手捧那封书信,久久无言。
“为何要等三年?“他终于开口。
洛川执起茶盏,轻轻吹散氤氲:“因天机自有定数。那年我寻到《凤朝纪事》,书中暗示重逢之期在'三度桃华'之后。“
正说话间,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在门外驻足。她着一袭淡紫色长裙,立在雨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掌柜可有《三生石谱》?“她的声音似远似近。
宋远之刚要起身,洛川按住他的手:“让我来。“
她取下架上一本古籍,书页无风自动:
......
“相传,三生石上刻着三世姻缘。第一世,以书为媒;第二世,以花为证;第三世,以情为引。“
一位白衣道姑坐在石头上,手执判笔,为来往男女判断前缘。
“道长,我与他可有姻缘?“紫衣女子问。
“你们三生有缘。“道姑写下:
“今生以书结缘,
来世以花为誓,
终世以情相守。“
“那为何今生......“
“因你们尚未完成三世轮回。待到雨巷重逢时,便是缘分终成之日。“
......
“三生石上的判词......“门外女子轻声呢喃,“原来是真的。“
“姑娘,“洛川微笑,“可还记得当年那位?“
女子抬头,目光落在洛川脸上:“是你?“
“我便是当年那个道姑。“洛川说,“你们三世姻缘,如今,轮回已满。”话落转瞬间消失。
宋远之终于明白过来。眼前这位紫衣女子,正是他一直在等的人。而洛川,不过是来促成这段姻缘的使者。
“我叫杜若。“紫衣女子放下油纸伞,“你可还记得,上辈子在桃林相遇?再,我们在书院相识?“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桃林里,他是游吟诗人,她是采药女;
书院中,他是教书先生,她是绣房女;
而今生,他守着书铺,只为等她寻来。
“太华山的绿乡桂,长安城的桃花,是为你们指引的路标。“洛川说着,取出一枚玉佩,“这是三生石的碎片,今日物归原主。“
玉佩在烛光下泛着莹莹光芒,隐约可见上面刻着“三世姻缘“四字。
“宋远之。“他终于说出自己的名字。
“我知道。“杜若莞尔一笑,“每一世,你都叫这个名字。“
窗外春雨渐歇,一缕阳光透过云层。书架上的《三生石谱》无风自合,而洛川的身影已悄然消失。
“三生缘已满,今世可安好。“案几判词,化作点点金光消散。杜若仍站在原地,目光温柔地望着宋远之。
“要…喝茶吗?“宋远之轻声问。
“好。“
他取出祖传汝窑茶具,凝神泡茶。水声潺潺,茶香袅袅。这一刻,仿佛千年时光都已静止。
“其实我依稀记得。“杜若接过茶盏,“每一世重逢都与书相关。“
她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灯火集》。
“这是......“
“你上辈子写的诗集。“杜若翻开,书页间飘落一片干枯的桃花,“我找了很久。“
宋远之接过书,只见首页写着: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竹枝题句寄巫阳,
谁念谁人痴与狂。“
那是前世在桃林遇见她时写下的诗。当时她采药归来,在溪边歇息。他坐于对岸以诗会友。
“后来呢?“宋远之问。
“后来你成了游吟诗人,我随师父云游四方。临别时,你将这本诗集留给我,说他日必会重逢。“
“再后来?“
“我寻着诗中所指的地方,一路找到长安。那时你已是书院先生,却不记得前世之事。“杜若抿一口茶,“我只好守在书院外听你授课。“
“所以那世的相遇......“
“是我刻意为之。“杜若莞尔,“只是天意弄人,我被选入宫。“
烛火摇曳,在墙上投下两人交织的身影。案几上《灯火集》无风自翻:
“红袖添香夜读书,
谁家院落见桃株。
若问前缘何处所,
水边灯火是归途。“
“这首诗......“宋远之记忆渐渐清晰。
“是你在书院教学时写的。“杜若说,“那时我常在窗外听课,你一定是察觉到,所以写下这首诗。“
“原来如此。“宋远之恍然,“难怪我这一世开书铺时,总觉得是在等人呢。“
“而我这一世,也一直在寻找能让我想起前尘的书。“
窗外华灯初上,雨后的杭州城笼罩在一片朦胧中。墨香书铺的灯火,在夜色中格外温暖。
“今后,你无需再找了。“宋远之执起她的手。
“好。“杜若眼中含笑,“不过我,想听听你讲这些年,书铺里发生的事。“
“那可多了。“宋远之笑道,“比如前几日,就有一对历经千年的仙侣在此重逢......“
烛影摇红,茶香袅袅……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