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24 平凡的日子(下)(HE向)

1954年夏,伊万的毕业典礼上,柳絮飘飞,似是离别的愁绪。很不幸,四年的相守,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洪流,彼此相爱之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分岔路口松开了相扣的十指。

露娜被分配到家乡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扎哈尔齐村,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按照规定,她需度过三年服务期,才有自由择业的机会。而伊万所学的哲学专业,得再攻读三年硕士,未来发展才更有前景。

就这样,这对恋人分道扬镳了。

陆月置身于时空的罅隙间,目睹无数记忆丝线在眼前崩断。她徒劳地伸手捕捉那些飘散的光点,可指尖触及的刹那,那光便化为齑粉簌簌飘落。

25岁的伊万,眼底跃动的野心比涅瓦河的晨星更明亮,自然不会为了小爱小情舍弃一切。

在他眼中,爱情恰似四季更迭,有春的萌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和冬的沉思,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充满了变化与成长。

“你爱她吗?”36岁的鲍里斯转动着伏特加酒杯,问出了最核心的一点。

玻璃杯底撞击橡木桌的脆响斩断沉默,“爱。”伊万不假思索的回答裹着酒气,“但这份爱,不像您的那般沉重又刻骨铭心。”

过来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天你功成名就,发现还爱着她呢?”

“我会不顾一切向她奔赴。”初出茅庐的臭小子,回答得猖狂。

陆月对伊万在爱情里关于“未来”的畅想颇不认同,有一种不顾他人死活的一厢情愿。

可那又怎样呢?她不过是他们人生中难以被察觉的“旁观者”,受困于此,不得解脱。

往后的岁月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伊万继续学业深造,露娜则返回了乌克兰的故乡。

时光缓缓流淌,日子重归平静,波澜不惊。向来爱凑热闹的陆月对周遭之事渐渐失去了兴致,偶尔会蜷于鲍里斯膝头,看他用布满枪茧的手指摩挲泛黄的书页,翻阅那些早年未读完的科幻小说。

“我想念辛格了。”她手撑着脑袋,一脸惆怅,“鲍里斯,你说他什么时候才会写信给我们呢?”

但鲍里斯听不见。这会儿他正沉浸于书中,只因辛格曾提及“露缇娜喜欢像小猫一样窝在你的怀里和你一起看书”。

未得到答复的陆月轻叹一声,闭上双眸渐入梦乡。

作阿飘的日子久了,她对时间的感知愈发朦胧。仿若才历经春日,转瞬便已入冬,鲍里斯的青春似乎也在这不经意间悄然逝去了许多。

·

1957年,28岁的伊万硕士毕业,既未功成、也无名就,只是静静等待着学校的工作分配安排。与此同时,25岁的露娜也完成了服务期要求,凭借努力和人脉,调往基辅市区任教。

或许是承蒙上帝垂怜,这对始终深爱着彼此的恋人,终于要在基辅团聚了。

39岁的鲍里斯很是开心,特地买了伏特加和伊万一起庆祝,然后送别了自己在列宁格勒里仅剩的唯一旧友。

“终于……都走光了。”鲍里斯抬首仰望星空,脑海中浮现十几年前突然闯入心尖的勇敢女孩,“露缇娜,你还在这里吧?你会一直陪着我的吧?”

陆月将手覆在他布满枪茧的掌心上,默默摇头。

这里终究不是家。

·

半年后裹着黑头巾的老妇人踏雪而来,带来了辛格临终前的最后一封信。

只有简单的一页纸:

亲爱的露缇娜、鲍里斯,愿你们的生活顺遂安好。我曾期盼与你们重逢,但鲍里斯当年那个问题,让我只能以此信向你们问候,并仓促作别。

我的朋友,莫要为我的离去哀戚,我不过是化作北风,回归永恒之环。

露缇娜,接下来的话是对你说的——囚困你的不是神明,也并非恶魔,而是你自己。不要追问缘由,因为我无法为你解答。谨记,我的朋友们,“当一切开始出现,便是相见的结束”。

愿风神的恩泽永远庇佑你们。

鲍里斯攥紧信纸,拦住转身欲走的信使:“老人家,请告诉我辛格信里的话是什么意思?”

老妇人拄着长杖,冷硬如冰:“不知道。”

“辛格还活着吗?”陆月的虚影飘近。

对方瞥她一眼,冷笑一声:“死了。”

长木杖突然敲响地板,鲍里斯恍惚看见陆月的轮廓在气流中晃动。但当他转头,只余壁炉里爆开的火星。

所幸他知道——她仍在。

·

1959年,30岁的伊万向27岁的露娜求婚,玫瑰花瓣雨般落在新人肩头,41岁的鲍里斯作为亲友中的一员,见证了年轻人美好的爱情。

1961年的产房里,当新生儿的啼哭刺破黎明,陆月终于理解人类为何歌颂新生——婴儿攥住她透明手指的瞬间,宇宙坍缩成蓝瞳里的星云。

鲍里斯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托着襁褓,笨拙地哼着走调的《喀秋莎》。随后的两年里,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这个会抓他胡须的小家伙。

而陆月,似乎也在小家伙那里找到了慰藉。

命运总爱在圆满时刻掷出骰子。

1964年某个暴雨夜,雨水顺着雨衣在地面汇成黑色溪流。病床上,一双交握的手还残留着些许余温,可心电图已然化作一条永恒的直线。

年幼的阿廖沙抱着心爱的小熊玩偶,尚不知晓这场车祸带来的沉重意味着什么。

当鲍里斯获悉此事时,已是两个月之后,收养文件已盖着基辅军区的钢印。

在军区寄来的档案照片里,三岁的阿廖沙裹着一件宽大得不合身的军大衣,正被奥尔嘉·汉吉莫诺娃少校高高举起,小手指轻触着坦克履带。

“卫国战争的英雄……”陆月看着有关于女少校的档案介绍,见到1945年授勋名单上汉吉莫诺夫少将的签名时,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鲍里斯,她会是一个好母亲的。”

比起籍籍无名的退伍老兵,前途光明的女少校更适合成为阿廖沙的新家人。

·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数载转瞬即逝,年逾半百的鲍里斯已然习惯了独自生活。

他在列宁格勒生活了二十余年,早已将这里视作了第二故乡。

离退休的日子没几年了,年轻时候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仍清晰如昨。然而现如今,无论他如何怀念,也只能把精力放在以后的养老问题上了,比如说去哪家养老院。

陆月在他开始秃顶时就率先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享受教职工待遇退休的鲍里斯而言,余下的养老金、退休金,再加上这些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完全足以在克里米亚半岛安度晚年。

不过问题来了,她只是一只看不到摸不着的废材阿飘……唉。

好在到最后,鲍里斯选择的养老院还算可以。

陆月看着他解决完晚年的一大难题以后,心中似乎也放下了某些东西。

她看了看自己的手,若隐若现,感觉离消失也没几年了。或许,这就是修仙电视剧里常说的“解脱”吧。

·

1971年,在列宁格勒南部、临近莫斯科大街的尽头,胜利广场开始修筑。

1975年,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30周年之际,英雄纪念碑、守护者雕像在此矗立。

1975年5月9日,胜利广场正式对外开放。

“当一切开始出现”……

陆月追随着召唤,一路飘行至此。

望着与现代几近相同的英雄纪念碑,她的记忆倾刻间回溯至最初相遇的开端——他亲吻了她,她改变了他的死亡——“当一切开始出现,便是相见的结束”。

刹那之间,一切都清晰明了。

蓦然回首,人海茫茫,物是人非。

他已不再年轻。

他即将步入花甲。

但他的爱,自始至终未曾改变。

【辛格缓缓举起两根手指头:“这次谈话还剩两分钟。”】

【“这两分钟是一份残忍的礼物,当一切开始出现,便是相见的结束。”】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相爱的他们目光交汇。

时隔三十一年,他们终于再度重逢。

这一刻,他的灵魂向她奔赴而来。

跨越了漫长的时光长河,26岁的鲍里斯,拥抱了25岁的陆月。

千言万语无需言说,所有的思念、苦痛皆化作炽热的吻,伴着泪水一同吞咽下肚……

【“鲍里斯,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了未来。”】

【“那我便在未来等你。即使我垂垂老矣,也要再见上你一面。”】

好,未来见。

润色√√

喜欢HE的,下一章止步。无所谓HE、BE的,接着看下去吧,全文收束。

【小知识】

苏联的养老制度(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障)

1956年苏联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退休法》,居民退休后的养老由国家主导并提供资金支持,覆盖了所有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无论其工龄长短。

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企业,个人无须缴纳任何费用;养老保险与工龄直接挂钩,受按劳分配原则的影响。

值得提一句的是,苏联还有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功勋退休制度、科学工作者退休制度、专门业务退休制度等,这些人的退休待遇与社会地位成正比。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明显、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和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多,国家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原有社会保障体制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剧本有点眼熟)

说回剧情,陆月打死也没想到,鲍里斯的晚年生活并非设想的那般美好[爆哭]经历了苏联繁华的她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未来这个国家不再存在,那些经历了战争、见证了繁荣的苏联人,最终会因为苏联解体而成为时代的孤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24 平凡的日子(下)(HE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