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科举

“太初三百三十二年正月,(八世皇帝)诏曰:今太子初立,储才为急。自今年三月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其中选者,太子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咨尔有众,体予至怀!”

由天都咸阳下发各处,在虚界与现实中各郡县尽皆传达的诏书,传递了一个消息:太子新立,府中属官将由其亲命,无论是各地官吏还是布衣黔首,皆可参与。皇帝甚至开放了不同以往的遴选人才的通道。

除了诏书之外,皇太子已经同时将要选拔人才所进行的考试科目公布了,对自己有信心、想要试着走这条通天之路的人才,可依照自己的特长选一科报名。

作为一个出产地点是新时代蓝星的男人,祁非对于科举科目的安排有自己的想法。

在大乾,考试选官并非没有,但这是一个修仙世界,天骄扬名往往是通过修为,即便是朝中官员,也多数出身于富庶之家,单纯凭借才学而非修为入朝中为官的,少之又少。

他选属官固然要看修为,但也重视对方的才华,依据现状,便将考试对象分为不同的几类,避开他们不必要的竞争,也能选拔出足够有潜力的人。

寻常布衣即使再有才华,也不可能一开始就登上高位——除非他们有足够强的实力,但是在大乾数千年来的运朝制度下,这种例外几乎不存在。朝中的官吏,官阶越高,通常修为也越高。——因此他的科举留给布衣黔首参加的分为秀才异等科、书判拔萃科两科。

所谓秀才异等,招录的自然是有出众才能、出类拔萃之人。

大乾的官员选拔,除了家学渊源、武堂从军两个途径之外,还有一种方式,便是各郡县官员将辖地的出众人才推举给朝廷。朝中大臣或皇帝亲自考察,通过后,便能简拔为官。

所以这类招录途径,其实不稀奇,只是从前需要官员用自己的名额举荐,如今自认有非同寻常才能者,便能报名参加初试。

书判拔萃科则是有专门的倾向性,考试内容涉及经义——即考试科目中的“书”——时政、案件等相关内容的分析、评判,可以说专业性很强。

大乾之中,各家教派的传承颇为普遍,所以祁非在设计内容的时候,将考试内容分为案牍牢狱和治国用人两大类,考生必须了解的是大乾的律法,至于他们学有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道理,也行,只要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判决即可。

朝中官员参加的科目,则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

这六科可以将参与考试的官员分为贤良类、长于典籍类、吏治类、军武类四大类,吏治和军武又分别有两科,所考内容难度有所不同。

事实上,以祁非所分科目之细,之后考生们见到的内容之繁,很难让人想象这是他其实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就搞出来的东西。

不过一想到几乎已经成为大乾人民必刷的第二世界的虚界,皇太子出品,必属精品,时间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好用就行。

三月开始报名,半个月后,在虚界之中进行初试,参加的考生依靠虚界之中的灵力标记匹配郡县之中报名的姓名登记,祁非还特意在虚界之中设置了统一的考试场地。

被虚界之中的法阵拓展开的各郡县考场之中,每人一个单独隔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隔间铺排开来,即视感实在强烈。

【在考场之外看考生现场考试真的好爽!】

【学生党、考研党、考公党都泪目了,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

【但是他们不用出门,也不用像古代科举一样忍受炎热、酷暑各种奇奇怪怪的环境欸!】

【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全息考试的快乐嘛?我哭了,谁知道!】

【想开点,他们考试的内容比我们难?】

本来在祁非的直播间里畅所欲言的观众们都沉默了,一时间弹幕全都消失了。

这都是什么人间疾苦啊!

正如最后发出的弹幕所言,祁非将考生细分为八科,即便只是初试,考试内容也极有针对性,难度值并不低。

在每科试题中都有的试题就有以下几种:

考察考生对大乾律法与现行的一些重要政策熟悉程度的“贴经”题——也就是填空题——而且不同科目里除了这种常规填空题,还有专门填空题,贤良类考校古之圣贤言行、吏治类考更专业的律法政策、典籍类考主流典籍内容、军政类考兵书兵法;

对策、分析题,举出已有案例询问考生判断依据为何,是否合规,若要改进该如何处理;

典籍试义题,考察考生对修炼典籍的理解,观点新颖、言之有物,无疑能得的分更多,同时即便在政务方面不擅长,也能被特为关注,入军中或入武堂会有优势;

最后的时务策,考察朝廷近期的时政、经济、军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题目数量与倾向会根据科目进行区分,少则三题,多则五题,考生依题作策。

除此之外还有某些科目特有的考试项目,如杂文、武试、军事模拟等。

别说题目难度了,就是没有选择题,还要写上那么多的字,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

后世对考试习以为常的观众们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题型只觉得目瞪口呆,但是对很多有意为太子府属官的朝中官员来说,题目倒是很有意思,而且还是判断他们彼此之间高下的好方法。

而有机会通过考试参加朝廷人才选拔的那些人,哪会介意考题难度这件事啊?

更何况,难一点,才能将有才能的人都显出来不是?

各郡县参加考试的考生极多,祁非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便将试卷改完,便挑了朝中没有参加考试的中阶官员,批改阅卷。

因为是在虚界里考的,不仅考卷糊名,还能通过灵力——毕竟在虚界中,即使只是答题,也是有灵力流通的——将考生答的题分开复制,采用流水线式改卷法,固定的考官给固定的考题打分。

关于这种颇为严密的改卷方法,祁非还带着皇帝以及朝中的其他大臣们参观过,只能说,即便是考生自己,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发现自己的卷子,根源上杜绝了特殊情况的出现。

约莫过了一个月,初试的结果才出来。

*

太原郡大陵县,治狱吏王崇让处理完狱中事务,准备下衙回家。

卯辰之交(早七点)上衙,申酉之交(晚五点)下衙,只要按时考核,他们这些小吏的日子其实舒服得很。

狱中皆有法阵,且恰逢皇帝因立太子而大赦天下,狱中着实不忙。

“阿崇,一道去喝一杯?去虚界也行。”同为治狱吏的吕交开口邀请。

王崇让推辞道:“改日吧,我回家再温一温书,过几日等出结果了,我再请你去吃酒。”

吕交叹了一口气:“这都考完了,你还想着这一茬啊?”

显然,他对王崇让这回报考其实不报什么希望。

“听说有些郡县里的县丞、狱掾都报了你考的这科。你还年轻,日后有的是前途呢。”这不,甚至连安慰的话都提前说了。

王崇让考的是书判拔萃科,他也知道,和那些高位的县官比,他的见识可能还没那么足,可是他平日里,县中断案的时候,向来听得认真,对大乾律书不说倒背如流,也差不多。

很多时候,县中断案,他心中作出的判决与实际的判决相差无几,援用的律法也很恰当,所以他报考书判拔萃科还是有底的。

可是对于他的选择,县中看好的人却不多,就连和他相处了两三年的同僚吕交也不觉得自己能考上。

诚然王崇让先天不足——比如修为不高,没真切断过案,虽在县中为吏,但也只是堪堪达到了官吏报考的六科的标准,想通过科举成为太子府属官,在外人看来委实有些异想天开——但太子广开取士之路,他好歹是大乾之吏,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有什么错?

大乾立朝以来,以小吏登高位者不可胜数,焉知他并非其中一个?

而王崇让的坚持,也确实得到了收获——就在当天晚上,应该在虚界之中享受快乐的下班生活的吕交,就来报信了:“太子府属官出结果了,郡县里发文要晚点,虚界里已经开始排名单了,你快去看吧!”

王崇让当机立断,和吕交一道,通过登陆令牌进入了虚界。

他们都在虚界一重天,郡城之中,人头攒动,即便平日里虚界人多,王崇让也没觉得像今天一样多。

虚界榜文张贴在郡城告示处,榜单呈银色,只从色泽上看,便与其他榜文不同。

虚界各郡榜单收录人名,并非现实中整理好下发各郡的单郡名单,而是将所有登榜考生之名收录其上,只要将意识沉浸其中,便可获得完整榜单排名。

且先不提会在妖界置的郡县,光是大乾人界九州之地,便足有两百余郡,太子要招纳的人,人数分摊到各郡,看起来名额就不够了。

更不用说,此番纯以成绩论,若是有哪个郡异军突起,别郡名额就更少了。

太子府属官便能组成一个小朝廷,因此太子属官的体系设置相当完备,从高阶的太子三师三少,到詹事府、司经局、家令寺、仆寺等掌侍从、规谏、经史、政令、车舆等各方面的职官,再到太子诸率府这样的东宫武官及军队,将普通军士这样的护卫之外的职官员额算上,合计将有三千人。

不过太子府的属官有许多都是由朝中大臣兼任的,留给官吏考的又有六科,高阶官位又不可轻授,因此就算初试的通过率比复试要高,但是相比于数量庞大的考生来说,区区六千的录取名额,实在不够看。

一郡之地,也差不多只有前三十,甚至前二十的考生能入选,还不包括有些倒霉的郡可能会沦落到颗粒无收的境地。

吕交虽然对王崇让考上不报希望,但也算讲义气,专程叫他来虚界提前看榜。

很快,他们就挤入了看榜的诸多考生之中,开始浏览榜单。

因为考试分为八科,榜单亦有八份,对修仙者来说,找起来也不算太难。

在书判拔萃科的中间偏上的位置,王崇让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太原郡大陵县 治狱吏 王崇让 。

一朝得中,即使没有真正达到出类拔萃,但努力见到了希望,还是让王崇让倍感激动。

“恭喜啊!”吕交也找到了王崇让的名字,冲着这个高兴得已经愣住的家伙道贺,接着又道,“银榜得录,乃是大喜事,你下衙的时候说请我吃酒……”

“现在就去!马上去!就在郡城,我请你去吃丰乐楼!”

“那敢情好啊!这一顿啊,我也不和你客气,走走走,去吃去吃。”

王崇让和吕交在虚界中好好吃了一顿,又点了楼中的名酒“眉寿”,好悬第二天才准时到衙门点卯。

到了衙门,不论是恰巧碰面的县丞还是狱掾,都对王崇让颇为和气,甚至县令也亲自接见了他,向他保证,即便复试未能入太子府为官,待郡中要县中推举人才、能吏,名额少不了王崇让的。

能在千军万马之中闯过初试,王崇让的基础已是经过检验的好了,又因实力在此,即便未来他没能通过复试,到了郡县举荐人才之时,也没有人能对县令推举的这个人选进行置喙。

即便是郡中的郡守,也定会对王崇让青眼有加。

甚至于,县令都有将小女儿嫁予王崇让的想法,只是即便结果未定,王崇让这样的人才也不是一个县令就能结亲的小吏了,县令只能遗憾地打消这个念头。

似王崇让这般的例子,大乾上下还有许多,近段时间,再没有哪一件事的讨论度能与太子府选官的科举相媲美了。

开头的诏书出自于朱元璋的开设科举诏,挑选了几句看不出时代背景,比较匹配的。

考试科目的名称其实是唐代的制科,唐宋时代常见,就是除了常科之外的特设科目,已经考上的官员也可以考,没考上的布衣也可以。

唐代制科类别有上百项,属于有挑选的选拔,能报名的都是要符合条件的,但并不是一直有,就是皇帝觉得朝廷缺哪方面的人才,可能临时开个制科特定科目选一下。

但是题目内容都是常科里也会出的题型,所以填空题、阅读理解、申论这些的考试内容,从古至今其实都存在QAQ

查资料的时候看到秦朝官吏的日常上下班打卡是早七晚五,其实挺人性化的了。

最后的太子府属官人数,也参考的是唐朝,根据时代不同,大概有两千两百五十人到三千人不等,加上太子十率府的兵士加上可能并非常设的护卫,人数直接破万,往两三万的人数方向冲。

所以大唐父慈子孝,李承乾想效仿他爹搞玄武门,李隆基听说太子李瑛准备造反,直接走一日连杀三子的程序,先送儿子上路,真的是有现实基础的。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科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