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平把能看到的剧情片段都用纸笔圈出了重点信息,梳理了一遍,确认没有疏漏并且都已经记下后,就把纸质拿到灶房塞到火塘当引火了。
李承平已经发现除了大幅度增强的五感,自己的记忆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除了能看到的原著剧情,增强的五感和记忆力,就是自己最大的金手指了。
李承平注视着点燃的纸张慢慢变成一堆灰烬,续燃旁边塞进去的枞树油片,平静的把干柴层叠搭上去。
只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才算真正的保密。
李承平把铁锅清洗干净,准备先给阿妈准备好第二天的消暑降温茶。
找来晒干的菊花,淘洗干净,并着清洗好的薄荷一起放在一旁备用。
乡下常备的菊花也不是什么讲究的品种,就是生于山坡、灌木丛、路边的野菊,这年代也没有什么环境污染的影响。说来不如栽培品种香气浓郁,但是别有一番风味。加上清凉的薄荷,清凉解暑,又提神醒脑。
圆肚的黑铁锅很快冒起来大气泡,投入野菊和薄荷,在沸水中翻滚十多分钟,用一根硬材穿过铁锅两边的长细把手把铁锅提下来放到一旁晾凉。
前两年除四害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大队里的卫生习惯还是没养成,绝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直接饮用打回家的冷水。
李承平家却一直保持着饮用凉白开的好习惯,家里一直备着一个装水的水壶,但是水壶不算大,李承平等铁锅的茶水凉了以后灌满了水壶还剩一小半,只得找来方便带出去的竹筒,装了好几个。
要是家里打有井的话,可以用桶吊进井里,第二天喝起来更凉爽。
李承平只得在心里可惜了一会。
不多会太阳就要落山了,李承平把铁锅重新架上火塘闷饭。
大火烧开以后撇出米汤,用碗装好,不得不说铁锅焖饭带着米油的米汤真的香,好久没得吃过这一口了。李承平没忍住,还有些烫就嗦了好大一口。
不需要额外再加什么,喝的就是米的清香。米汤盛出后,退出大柴只留一些细柴和炭火,慢慢的闷在锅里,到时候锅边会得到一圈焦香脆爽的米锅巴。
对见底的米缸心有余悸,没敢再多煮白米饭,给火灰下再埋下了几个红薯充数。
等饭熟的过程,把地坪晾晒的东西都收回房间。厚实的棉衣还未算完全晾晒干,只得挂在廊檐下悬吊的晾衣杆上,等待第二天再拿出去继续晒晒。
南方初秋的日头还很长,李承平不着急马上做菜,搬了一个矮凳子靠着门口的墙边,安静的享受这一刻难得的悠闲时光。
村里盖房子的时候,大都喜欢盖朝南的方向,因为南方代表着温暖和繁荣。但是良口大队是山地村落,村子坐落在山岭脚山坡平缓处,南高北低。局限的地形,还要尽量避开不讨喜的西、北方向,所以村子里的房子多数都是朝东,最次也是朝东偏北方向。
李承平家地势不算好,背靠的后山呈西南往东走向,东边延伸出去又有远处的山峰遮挡,只得选择东北朝向。
这个方向远眺望去,却正好面对着生产队的耕田,远处耕田上成群结队的社员正在埋头苦干,一派辛劳的景象,并着落日的余晖,正正好一幅难得的好画面。
李承平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好好的停下来歇一歇了,在原来的世界自己已经孤家寡人一个,不喜欢社交也没有对象,只得拼命工作麻痹自己。
未曾想,奇妙的际遇让自己穿到这个世界后,却难得的停下了脚步,有时间和念头,想要好好的思考自己、家人和未来。
李承平坐着矮凳,靠着墙伸长了腿,背微躬上身前倾的姿势没有丝毫形象,却说不上的舒坦。
远处好似在集结准备下工,人群涌动着往一个方向走。
李承平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沉沉的长呼一口气,准备转身回灶房今天的晚餐。
回身的一瞬间,余光瞧见大路上拐角处走来一身量高大,背脊挺直,身穿一身军绿色服装的男人。
李承稍稍在心理诧异了一下,这时候下工的人还未回来,大队里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人瞧着像是是刚从外地回来,备着拿着行李,风尘仆仆的。
李承平没再多想,转过头琢磨今晚的菜要怎么做才好。这年代是真的没什么油水,困难时期刚过,家里也没什么存货。
难办。
***
明义特地选择临近生产队下工的时间回来,一路很顺利的没遇到什么熟人。
行走在五年未踏上的乡间土路上,心理一时也难免涌上些感慨。
明义家位于村子最末尾,与最近的寡居的张家阿婆家都相隔近百米,还被一条从西向深山里流出绕着大队驶向西北方向的沟渠隔开。
就像是单独被沟渠划开成了特例的另一边。
加上明家祖上仅一支迁徙至良口大队,明义上面只有一个已经出嫁的阿姊,家里同族的长辈去世后,大队内仅剩两个堂兄弟家的亲戚,实在算是人丁稀薄。
明义缓慢穿过大队,虽然已经时隔五年,但说实话村里并没多大的变化,道路两旁还是一样的土房。良口大队这边不兴建围墙,但是家家户户都在门口预留有或大或小的地坪方便晾晒谷物等。
敞开的大门,在门口地坪玩耍打闹的顽童,袅袅升起的炊烟,要不是孩童已经换成了陌生的面庞,一切好似都未曾改变。
明义拐过大弯,往前百多米就是张家阿婆的家了,再往后才是自己家。
远远看到一年轻的身影闪进屋内,明义脑海里回忆了下,应该是张家阿婆那门搬迁来的亲戚。
说来,虽然两家是距离最近的邻居,但是明义对这家后来搬迁来的人家不怎么熟悉。
那几年阿爸阿妈相继病重,后相继去世。忙忙碌碌于田地和家人间心思沉重的明义,不止是对这家人,对大队里的其他人家也不算熟络。
加上此去五年未归,怕是阿姊家要是有了小外甥面对面都认不出。
走近张阿婆家,倒是闻到区别于前面人家的不一般的饭香味,明义不由得笑了笑,莫名的觉得心里都松快不少。
明义顺着大路往前,再右拐走进家门口的小路,沟渠上横架的圆木桩充当着简易的木桥。圆木已经和离家前的不一样了,想来都这么多年过去原来的早已经腐朽,应该是阿姊找人换的。
跨过沟渠,两旁种着的竹丛越发郁郁葱葱了,扩大了不少地盘挤挤挨挨的,两侧交叉垂下的竹条刚好形成一个类似拱门的形状,比记忆里的高大了不少。
一路慢悠悠的脚步此刻走到了家门口才有了些急迫,穿过竹丛,眼前一黄坭夯实的墙面,顶上是黑沉瓦片的土屋就呈现在眼前。
明义定定看着这座盛满回忆的房子,那好似才生出来的近乡情怯的迟疑,站着良久没了动作。
***
李承平用折叠起来的旧布垫着手,把锅内的污水从灶上端出来倒向门口的阳沟,除了烧饭的圆肚铁锅,家里的大铁锅早就被收去炼铁炼钢了。
现在家里做菜用的,是前段时间大队组织人烧的一批陶锅。
李承平在使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脆了。
站起身的时候有些惊奇的发现自家左前方,掩藏在竹丛树木间的只隐约看得见一屋顶的位置,居然升起来些许青烟。
那座房子不是已经没人住了吗?
李承平回忆了好一会,都没想起对这户人家的印象,不过思考的一瞬间莫名的和前面瞧见的军绿色身影联系上了。
黄秀玉在大队部还完工具回家的时候,已经能坦然面对做好的饭菜,甚至心底不免欣慰异常。
这些年妇女在外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是回到家在灶头打转的也还是妇女。大多数人家的男人,家里地不大倒是普摆得宽。黄秀玉上工的时候,成天听在耳朵里的八卦都是谁谁谁家男人,回家就像大爷等着家里女人伺候。久而久之,好像家里的灶房之地已经成了女人的专属。
当然,这两年风气慢慢转变了些,一些男人家也舍得下脸面去拿得起锅铲了。
倒也不是一定要在这三寸之地争个高低,只是对于儿子的懂事贴心受用得很。
吃过晚饭,李承平嚼着着块焦香的锅巴和阿妈坐在堂屋门口纳闲。
“阿妈,山脚那边那家人你还有印象吗?”李承平向左前方示意。
“是明家,家里就剩姐弟俩了。”
黄秀玉拒绝了李承平手上的锅巴,拿了个草编的蒲扇,一下一下的扇着风。
“姐姐嫁去了方家,我还带你去吃过酒呢。”黄秀玉想起忍不住大笑出声,“那时,你和明钰关系好着呢,哭得比她亲弟弟还厉害,哈哈哈。”
“阿妈!”
李承平恼羞的瞪了阿妈一眼,这下是真的想起来了。
明家姐弟,姐姐叫明钰。明钰姐性格爽辣,搬到良口以后村里其他的小朋友总对着自己喊外号嘲笑自己,都是明钰姐帮的自己。慢慢的就不和村里其他的小孩一起了,总跟在明钰姐身后,带着自己满山跑,下河游泳上山掏鸟的。
后来明钰姐嫁到隔壁村,真的觉得天都塌了。
明钰姐的弟弟倒是不怎么熟悉,那时候他比明钰姐沉默寡言,除了去田里山上干活,也不怎么出来露面,明钰姐曾经还调侃她弟弟像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比自己还闺女的“大闺女”。
再加上年纪比自己大几岁,以前也玩不到一起,所以不怎么熟悉。
“是不是明钰姐出嫁后就再没见过他了?”
“嗯,去当兵了?”
“当兵?那不是很厉害了!而且一人当兵全大队都骄傲呢,怎么这些年都没听说呢?”
黄秀玉沉默了片刻,摇着扇子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起。
“阿妈,怎么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