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千古绝唱

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归宋已近三年,他将新填的《虞美人》一词工整地写在澄心堂纸上,每一笔都似凝结着沉甸甸的愁绪,这愁绪中包含着对过去错杀潘佑、李平的悔恨。他凝神运笔,字字如泣,纸面墨痕犹带泪痕,犹未全干,便唤来了随侍多年的老内侍。这位老仆佝偻着身子,步履迟缓,眼中却凝着对旧主未敢言说的忠悯。李煜将词稿郑重交付于他,低声嘱咐道:“速寻伶人谱曲,朕欲闻其声。”

他本欲借这首词排遣心中郁结的乡愁,那“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吟,是他独对深宫寂夜时唯一的宣泄。不曾料到,李煜的《虞美人》一词,竟成了他命运的催命符咒。老内侍怀揣词稿,才出宫门,还未转过御街东角,便被两名乔装成商贩的眼线拦下——他们早受晋王府指使,日夜监视着这违命侯的一举一动。词稿被夺去,老内侍挣扎无言,眼中尽是绝望。

消息连夜呈至皇宫。赵光义已更衣欲寝,闻报骤然起身,于烛下展卷细读。读到“小楼昨夜又东风”,他眉头紧锁;及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顿时勃然大怒,猛然拍案而起,震得砚中墨浪溅湿龙纹袖口。“李煜贼心不死,犹怀复国之念!”他厉声叱道,声如寒冰裂于静夜。

他当即召来帐前心腹,从暗格中取出一盏白玉瓶盛的鸩酒,递到对方手中。烛影摇红,半映其面,目光如淬寒铁:“既不忘故国,”他一字一顿,声气森然,“便送他上路罢。”

当毒酒被送达小楼之际,南唐后主李煜正沉浸于为周女英弹奏《霓裳羽衣曲》残谱的往昔辉煌之中。窗外细雨如丝,檐角铜铃轻响,更添几分凄清。琴音骤滞,一弦崩断,余音袅袅,如泣如诉凝于空际。他垂眸望着太监奉上的鎏金杯盏,其中琥珀色液体微微荡漾,映出自己苍白的面容。

他唇角竟浮起淡淡笑意,似自嘲,似解脱。转身执起周女英颤抖的双手,那指尖冰凉如玉石。他目光温润如三月江南烟雨,声音轻得如同梦呓:“女英,朕终究负了这万里河山,也负了你。昔日金陵城中杏花如雪,你我携手同游,而今皆成幻影。此生再难共赏了。”

周女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她死死攥住他的袍袖,指节泛白,仿佛抓住最后一丝人间温暖:“陛下若去,臣妾岂能独活?黄泉路冷,愿为陛下掌灯前行。”

李煜轻抚她如云鬓发,眼底浮起万千缱绻与痛楚。他将那把断弦瑶琴缓缓推至她面前,琴身檀木温润,断弦却如命运的裂痕。“你要活着,”他声音低沉如暮鼓余韵,“替朕看着这山河易主,替朕听着后世评说。若有一日,汴京的春风吹过旧时亭台,便是朕来看你了。”

语毕,他举杯仰首,琥珀光倾泻入喉,似饮尽了半生繁华与半生寂寥。那杯中盛的是御赐鸩酒,澄澈如昔年江南春酿,却淬着穿肠毒意。毒酒入喉似烈火灼烧,一路焚心蚀骨,他却噙着笑,仿佛饮下的仍是当年与小周后对酌时的合欢酒。鲜血自唇角汩汩渗出,晕染了案上未干的词稿,墨痕与血渍交融成凄艳的桃花笺。他挣扎着向南窗望去,眼瞳已渐涣散,却似透过重重宫墙望见秦淮河的画舫灯影——十六岁时踏月而歌的轻狂,二十五岁承欢殿前的笙箫,四十岁困守孤城时听见的教坊遗曲,皆在血雾中翻涌成浪。当最后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他的手指在虚空微微屈伸,似要抓住飘落的杏花瓣,那是贞观三年与娥皇初遇时,她鬓边簪着的那抹春色。词稿浸透鲜血,与断弦琴共同见证着这场盛大的凋零,焦尾琴的第七弦早在城破那日便已崩断,如今终于弦绝音灭。周女英怀抱渐冷的躯体,啼血之声惊起梁间双燕,裂帛般的哀鸣划破暮色,从此霓裳曲绝广陵散断,金陵月下再无人重拍玉栏唱彻虞美人。

公元978年,南唐后主李煜在被宋太宗赵光义怀疑有复国之念后,被赐下牵机药,毒发身亡。赵光义听闻李煜死讯后,佯装悲恸,辍朝三日,并下诏追封李煜为吴王,以诸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北邙山麓。送葬之日,天色阴沉,队伍寥寥,仅三辆素车缓缓而行,白幡低垂,哀乐幽咽。陪葬之物极尽简薄,唯有一卷李煜亲笔所书的《虞美人》词稿与半截断弦焦尾琴,暗喻其才情与憾恨。

周女英披麻戴孝,扶柩蹒跚而行,泪尽而泣血,声声皆断肠。当黄土缓缓掩上棺木那刻,她突然挣脱侍女搀扶,夺过侍卫腰间佩剑欲自刎殉情,众人惊骇万分拦下,剑锋已染颈间斑斑血色。此后她终日枯坐小楼,不梳洗、不言语,唯对残卷断琴怔怔落泪,泪痕斑斑,不出百日便香消玉殒,终随李煜而去。

消息传至金陵,昔日臣民闻之,无不掩面而泣,声声悲切。是夜,千人聚于秦淮河畔,焚香撒纸钱以祭,河灯如星,沉浮摇曳。有人撒下满篮杏花瓣,道是后主生前最爱的江南春色。河水载着纸灰与万千粉白花瓣,呜咽着向东流去,仿佛一曲哀婉的《虞美人》逐波而去,声声泣诉,再不入人间。

千年时光,弹指而过,汴梁小楼早已化作尘土,而《虞美人》的旋律却穿越时空,愈发清晰,如同一声幽远的叹息,萦绕在世代文人的心间,久久不散。李煜后期词作字字染血,句句含悲,将个人亡国之痛与历史的苍茫浑然交融,化作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最深沉的绝响。他以词泣国、以字葬魂,每一声吟唱都承载着南唐最后的月色,每一段韵律都浸染着繁华转瞬成空的哀恸。

每当春江涨潮时,江水拍岸,声如低诉,总有人立在金陵旧宫墙下,迎风吟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彼时烟水氤氲,天月清寒,恍惚间似见千年前那个白衣胜雪的身影,独立风中,将一生的离恨与愁绪,尽数倾入金樽。他举杯向虚夜,不语而对苍茫,仿佛与千秋万代后的知音隔空对酌——共饮那盏永不会干涸的寂寞。

那江春水,依旧无声东流,卷走无数王朝兴衰、英雄白骨,却卷不走词帝以血泪镌刻在华夏文脉中的那一滴永恒泪痕。它沉在文化的深潭中,映照每一颗懂得哀愁与美丽的心灵。而我们,在每一次重读的刹那,都成了那场千年酒宴上,未曾谋面却泪流满面的知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