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chapter3

01

上学以后的日子,变得很规律。

每天清晨吃好早饭,顾南原带上母亲准备好的饭盒菜盒,背上书包就往学校去。

为了能多用几年,母亲特地给她选了个大号书包,有她半个人高,背起来走路书包底部总是打到她的小腿。去学校要走两三里路——是长大后的顾南原不到十分钟就能跑完的距离——但六岁的她腿毕竟太短了,每天用竞走的姿态也要花近半小时,赶到学校时脑门上都是汗。

手上拎的午餐袋,是母亲用多余的布头拼接起来的,花花绿绿,有一股“民族风”。铝制饭盒不够密封,无论顾南原怎么小心,菜汤还是会把袋子的一角浸湿,变得丑丑的,一副邋遢的样子。

学校门口的一户人家早餐会卖糯米饭,配菜有油条豆瓣酱,是顾南原心中的人间美味。

有时候母亲因为实在劳累没及时叫她起床,就会给她一块钱让她去买糯米饭当早餐。顾南原从不舍得把一块钱全部花完,总是让卖饭的阿姨打七毛或者八毛的糯米饭,把剩余的钱攒起来,过一段时间可以多吃一顿早餐。

她的“抠门”让卖饭阿姨印象深刻。多年后春田小学关张大吉,原本用作学校办公室的老祠堂被列为古建筑保护起来。顾南原路过校门无法进入,唏嘘之余,遇到了已生华发的卖饭阿姨。

攀谈之后,阿姨爽朗笑道:“我记得你,你是东山村的那个小姑娘,每次都只要七毛八毛的糯米饭。”

“我就知道,你这么懂事,以后能有大出息。”

彼时的顾南原倒没想过自己能有什么大出息。母亲跟她说过,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她现在也顾不上山的那边是不是海,海的那边有没有蓝精灵;她每天都要关心粮食和蔬菜。

春田小学没有食堂。本村的孩子中午回自家吃饭,离家远的孩子一般就像顾南原一样带饭盒,伙房的阿姨会负责把饭蒸好。但是多少米,加多少水,是一门技术活儿。

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实验,在吃了几顿夹生饭喝了几顿粥之后,顾南原终于学会了用科学的“手指测量法”确保自己每天能吃到不干不湿恰到好处的米饭——把手指插入大米中,加水,当水位线的垂直高度是大米没过手指高度的两倍时关闭水龙头。

除了蒸饭小技巧,她也沉浸在一些学术上的小研究里——比如,如何把a的短短尾巴写出来,但是又不至于拖得太长而冲出四线三格之外。

人生啊,处处是学问。

02

学前班的生活总体是充实有进步的。她学会了算数,学会了拼音,学会了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为成为一名小学生做好了准备。

虽然恋家的顾南原时常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但每次看到曹老师和蔼亲切的笑容,她就不好意思像一些小朋友一样哭嚎说“我不想上学!”

她非常喜欢短头发的胖胖的曹老师,声音爽朗但很温柔,让她不由自主地就想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没有曹老师,可能就没有所谓的“好学生”顾南原。

但是上学后有印象的第一次“苦难”,也是与曹老师相关。

规律重复的日子让时间加速。

很快,七岁的夏天到来了。

学前班结束的暑假,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曹老师在暑假多开了一个月的课程。并不强制,自愿报名,内容仍然是认字、更为复杂的算数和一些与一年级的衔接课程。

这是顾南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课外“补习”。

她对于这样的加练倒没什么意见,反正放学时间照常是下午三点,她仍然有充足的时间去野外向蛇虫鼠蚁们“寻花问柳”。

问题是,在一同补习的五名小朋友里,她是唯一一个外村人,只有她每天都要和曹老师一起吃午饭。

暑假期间伙房阿姨休息,于是曹老师就带了一个小电饭煲,做自己和顾南原两个人的饭。

七月补习的三十一天,每一天中午的菜,都是番茄蛋花汤。

顾南原是一个基本不挑食的人,但是她吃不了一点酸的东西。

吃煮熟的番茄对她来说,是世界上最严峻的酷刑之一。

那个夏天的中午,她都要在自己最喜爱的曹老师面前接受酷刑。

在家母亲如果煮番茄汤,她铁定是咬紧牙关一口不吃;但是曹老师亲切地给她盛的番茄汤,她愣是把那硕大的番茄块和着米饭吞下去。

面不改色。

曹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每天安静吃饭认真学习的顾南原有任何异常。

母亲听放学后的顾南原手舞足蹈面目狰狞地描述她吞下番茄时内心悲痛的无声呐喊,笑得前仰后合。

“哈哈哈哈哈!平时在妈妈面前这么犟,没想到你在老师面前这么能忍!”

能忍。

这也是顾南原往后二十年的一大特点。

强吞番茄的酸楚没有白受。曹老师也同样喜欢乖巧的顾南原。

一年级开学,在曹老师的大力推荐下,顾南原顺理成章地继续做了班长。

没有任何民主程序,也无人抗议。这个班长,顾南原便一直当到了小学六年级毕业。

一年级的班主任姓王,三十多岁,短发,眼窝因为长年戴着的细框眼镜的挤压有点凹陷。

王老师个子不高,但是自带一种雷厉风行的气势。小学六年,顾南原一直很敬重她,但是也有点害怕她。

印象中,她似乎没见王老师笑过。

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都只有两个班。顾南原被分到了一年级一班。

知道分班结果的时候,顾南原心里有些失望,她更期待自己能够分到二班。

二班的班主任姓张,是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二十出头的女大学生,长发飘飘,会穿漂亮的连衣裙,头上会换不同花色的蝴蝶结和发夹。

这样的老师在小学生的眼里,就是仙女一般的存在。

张老师会在自己过生日当天,在课堂上花十五分钟跟小朋友一起唱生日歌,分享大蛋糕。

农村的孩子过生日并不是都能吃到蛋糕的,顾南原第一次吃到自己的“生日蛋糕”,还是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

那是“大生日”,父母第一次为她请了朋友——当然是父母的大人朋友——来到家里聚餐,她第一次吹了蜡烛许了愿望。

她许愿希望父母恩爱,家庭和睦。

结果都没有实现。

自此,她就再也没和父母一起过过生日,也不再热衷闭上眼睛吹蜡烛虔诚许愿这种愚蠢的行为。

03

虽然父母的恩怨不以她的意志转移,但是求学路上,顾南原的运气还算不错。

虽然是村小,但是教语文的班主任王老师、数学老师周老师,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老师。

村小的生源有限,每个班拢共只有二十多个人;但却在无意中达到了许多城里的学校追求的“小班化”教育的要求,老师们能分配给每个学生的精力反而更多了。

顾南原性格本就认真,当了班长以后更是被教育要发挥带头作用,因此她自然而然地被贴上了“好学生”的标签。

不过那时候的小学,尤其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村小,也着实没什么学习压力。除了每学期一次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时的日常测验家长们一般也不太重视。

顾南原作为一名“好学生”,做到的也不过是上课认真听讲,不讲小话;上课铃打响以后不在外逗留,立刻回到教室安静坐好。

放学到家立刻写作业倒是真的——因为不抓紧把家庭作业写完,就赶不上看动画城播放的好看卡通片了。

课外作业?超前学习?

不存在的。

其实那时候小学的课程,尤其是低年级的课程并不算难,如果真的能保证课上全神贯注听四十分钟,根本也不需要额外的补课。

至少对于顾南原来说是这样。

大家的成绩差距也并不大。学习一般的考**十分,学习较差的也很少不及格。

顾南原虽然日常考试拿双百分,在有奖状可发的年级里也是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她并没有产生多强烈的荣誉感。

“你在班级里是第一名,在学校里是第一名,放到镇上能拿多少名?

放到县里又能拿多少名?

放到全国能拿多少名?”

母亲的夺命N连问,会让顾南原偶尔生出的飘飘然,被立刻打压至熄灭。

印象中,她好像很少因为拿到第一得到额外的表扬;偶尔拿个第二名,倒是会立刻招致母亲半真半假的调侃。

考第一名,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但是,退步或者骄傲自满,是完全不应该的事儿。

顾南原也没觉出有什么不对,毕竟母亲那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她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好,是应该的;但是要永远谨记自己还不够好。

外面世界的人,远远比自己要好——虽然,她从来也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

直到三年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