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坊不大,10来天就盖好了。一共两间房,房后带个小院子,院子里靠着院墙搭个三面墙的大棚,棚里放了个用来磨豆浆的大石磨。两间房其中一间砌了个大灶,用来熬煮豆浆。另外找木匠置办了桌椅板凳,并定制了压制豆腐的模具。另一间房开了大窗,摆上长案,用来卖豆腐。
七月十六,黄道吉日,在鞭炮的噼里啪啦声中,杨记豆腐坊开张了。开张是个大事儿,杨父杨母都来帮忙。
柳轻这些日子各种尝试,也准备卖老豆腐和嫩豆腐两种。开张前三天,都便宜卖,平时卖3文钱一斤的豆腐,这几日都是2文钱一斤。来看热闹的多,买的也多。豆腐价钱不贵,营养丰富。农家虽不能常常吃肉,但都愿意常常吃豆腐。半天过去,豆腐就卖了七七八八,并且味道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没想到轻哥儿真的会做豆腐。”
“人家都说了,是祖传的方子,不会也不能开豆腐坊啊!”
“我尝着这味道,比刘王寨的还好呢,豆香浓郁,不苦不酸。”
“最重要的是以后咱都不用去刘王寨了,自己村就能买到豆腐了……”
大家讨论的激烈,这时有个拄拐的老太太端个大瓷碗慢悠悠地走过来,乡亲们打招呼:“柱子他奶,你也来买豆腐啊!”
来人正是王铁柱的奶奶,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死了男人,辛辛苦苦把唯一的儿子拉扯大,娶了夫郎生了孙子。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那年水大,河水上涨,儿夫郎洗衣的时候掉到河里了,儿子就在河边,赶忙跳下去救,结果夫夫二人都没能上来。铁柱奶奶又开始拉扯铁柱,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好在铁柱今年已经十六,是个壮劳力了。
铁柱奶奶回应了大家的问候,走到豆腐坊前说:“轻哥儿,给我也来一块豆腐!”
柳轻跟铁柱奶奶寒暄几句,手脚麻利地把豆腐放进铁柱奶奶的碗里,又收了铁柱奶奶的铜板。
过了晌午不多时,豆腐就销售一空。热热闹闹地卖了大半天豆腐,关了豆腐坊的门。柳轻就开始了他最爱的活动——数钱。数完钱还认真地记在自己的小账本上,之前他让杨宸宇专门给他买了个账本,说做生意不能不记账。
记完账自己在那儿掰着指头算,一斤豆子能出三斤豆腐,豆子多少钱,豆腐多少钱,一天卖多少,算的清清楚楚……
算完小脸上泛出喜色,跟杨宸宇说道:“咱今日赚了200文呢!”
杨宸宇说:“这是刚开张便宜,所以卖的多!过了这几天恢复3文钱一斤,我估计不年不节的时候,能卖今天的一半!”
“嗯!我也这么想,等过了这三天,咱就少做点,就做现在的一半。但是价格会高,一天应该也能赚200文。”柳轻说。
“挺多的了!大哥二哥去镇上做工,一天也才60文。”杨宸宇说。
“哇~~一天200文,10天2000文,一个月就是6两银子!一年就是……”柳轻正算的起劲,杨宸宇伸出手捂住他的小嘴巴“先别算了,小财迷!”
柳轻嘻嘻一笑,把铜钱串好放好。开始做明天要卖的豆腐。
因为家里没个牲口,所以现在推磨都是杨宸宇人力在推。虽然杨宸宇再三表示自己天生力气大,这磨推着真的不累,但是柳轻心疼的不行,暗暗寻思等生意稳定了一定要买一头毛驴回来。
等到把豆腐都倒进模具用纱布包好,再压上大石头。天色已经傍晚。柳轻让杨宸宇休息会,自己去做饭。
杨宸宇觉得这点活儿不算什么,自己真的不累,他又去河边割了一篮子草回来喂鸡鸭鹅,又挑水把菜园子的菜浇了一遍。刚搬来的时候后院里荒芜一片,现在有菜有家禽,还有一棵挂着青果子的柿子树,看着别提多舒心。
杨宸宇忙完这些,柳轻已经将饭端出来了。天热的时候,农户们都喜欢在院子里吃饭。杨宸宇家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树下放个桌子,不下雨的时候他们都是在这里吃。
杨宸宇往餐桌一看,菜有辣椒炒肉丝,豆腐炒青菜,并且照旧是他家的特色——用海碗装菜,分量十足。主食就是大米饭,另外还煮了个青菜蛋花汤。
汤足饭饱,杨宸宇抢着去刷锅刷碗。柳轻就拿着蒲草给杨宸宇编草鞋。现在稻田里的稻子已经上浆,再过一个月就能收,所以要时不时去照看一下,拔拔草,疏通疏通水。旱田里的庄稼苗长的旺,但草跟着庄稼苗一起长的旺,所以也得除草。就这今年还是风调雨顺,要是遇到旱情还得浇水。农户们地里刨食,面朝黄土背朝天,少有闲下来的时候。这些杨宸宇都不让柳轻去,自己都干了。农户夏季下地干活一般都是穿草鞋,所以柳轻就给杨宸宇多编几双备着。
杨宸宇收拾完厨房,顺手烧了一锅热水。现在天气热,夫郎又爱干净,每天俩人都要洗澡的。
杨宸宇将洗澡水兑好,喊柳轻去洗澡。还顺手拿起柳轻编的草鞋夸奖一番:“我的夫郎真是心灵手巧,连草鞋都编的比别人好看。”
柳轻斜了杨宸宇一眼,就你油嘴滑舌!
这一眼看的杨宸宇蹭蹭上火,其结果就是柳轻洗着澡呢就被杨宸宇动手动脚,最后抱上床吃干抹净。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