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梁辛崇决定发奋图强的念头,早在黎茉胃疼事件之前就已悄然萌芽。
那是在上次换座位,黎茉被分到和陈游成为同桌之后。
粤海中学用成绩来分座位。
偏偏黎茉是班级第二,又偏偏他是倒数第一。
梁辛崇说不清自己心里那种微妙的不舒服是什么。
他看着黎茉和陈游凑在一起讨论题目,看着那个总是低着头、腼腆内向的陈游,在黎茉面前竟然能慢慢抬起头,甚至偶尔露出极淡的笑容……
黎茉跟陈游的态度好像对他的态度很不一样,她对陈游多了一些耐心,或者说对其他人态度都挺好的,就是跟他说话的时候,语气总带着几分疏离。
他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蜇了一下,不疼,却痒痒的,带着一种陌生的酸涩。
他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那或许是羡慕。
羡慕陈游可以理所当然地坐在她身边,可以名正言顺地因为“帮扶政策”而与她产生交集。
而他,除了借着漫画书和随声听找点话题,除了死皮赖脸地跟在她自行车后面,似乎找不到一个更正当、更紧密的理由,可以每天都和她待在一起。
那天,梁辛崇百无聊赖地再次研读那份被他吐槽过无数次的“优生帮扶差生”政策细则时,看了一遍又一遍政策细野上面的那一行字上:“……原则上,按成绩排名,‘一对一’结对,下次大考名次提升显著者,优生可获得相应奖励……”
如果他不是倒数第一,如果他也能前进那么一个名次……是不是,他也有可能,和她成为同桌?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野草般在他心里疯狂滋长。
他第一次对自己那惨不忍睹的成绩感到了真切的焦虑和不满。
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让她无法拒绝的、长期且稳定的“补课”理由。
他正绞尽脑汁,苦恼着该如何自然地提出这个请求而不显得突兀时,医务室的那个清晨,黎茉苍白的脸色和蜷缩的身影,给了他一个绝佳的、的契机。
“你教我写题,我给你带饭。”
看,多么公平的交易。
他支付“饭酬”,她付出知识。
他解决了她的早饭问题,她提升了他的成绩,虽然他也不清楚自己下次究竟能不能超过陈游。
虽然陈游是班级倒数第二,仍然比他高出一截分数线。
但总有一天,他要跟黎茉同桌。
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二的决心,莫名其妙地燃了起来,林澍森在听到梁辛崇跟他说下次考试想考第二的时候,给出了一个非常犀利的评价嘲笑他:“倒一倒二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你再燃什么。”
只不过下一秒,林澍森就笑不出来了。
他敏锐地看出来,梁辛崇这份突如其来的上进究竟是因为什么。
像梁辛崇这样的人,家境格外优越,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去愁下半辈子,就算他实在是不学无术考不上国内的好学校,也是分分钟可以送出国外混个学历的。
能够让梁辛崇突然变化,那绝对是有原因。
林澍森猜测——他也许是因为黎茉。
果然下一秒,梁辛崇还真大大方方说出来了:“只要前进一名,就可以和黎茉一起坐啊。”
林澍森心想,果然如此。
他说:“那你加油。”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想要对梁辛崇扯出一抹笑容来的,但是他却发现怎么也笑不出来。
林澍森记得,很久之前他就问过梁辛崇——你也喜欢黎茉啊?
他毫不犹豫就回答是。
当时梁辛崇好像意识到什么,也反问了他一句:“你不会也喜欢黎茉吧?”
林澍森直接否认:“怎么可能?”
但又怎么不可能呢?
林澍森敢说,整个班里超过半数的人都喜欢黎茉。
喜欢上一个女孩,会让人自卑,他甚至连承认喜欢黎茉的勇气都没有。
他没有梁辛崇那样优秀。
所以压根没有靠近她的勇气。
-
梁辛崇突然化身为上进的好学生,这事儿可谓是罕见至极。
他的这种变化,甚至惊动了梁家。
梁辛崇的母亲周蔓女士第一个察觉到不对劲。
她那个以前周末不睡到日上三竿绝不起床的儿子,最近竟然每个周末都早早爬起来,坐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什么“受力分析”、“元素周期表”。
她端着牛奶进去时,甚至能看到他眉头紧锁,跟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死磕的惊人画面。
周蔓瞬间露出了一种被雷劈了的表情。
她严重怀疑梁辛崇可能是鬼附身了。
“老梁,老梁!”周蔓压低声音,激动地把丈夫梁致远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里面那个背影,“你快看,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儿子他……他居然在学习,他还是我亲生的那个儿子吗!”
梁致远扶了扶眼镜,看着儿子明显挺直了许多的背影,也是满脸诧异。
他这个儿子,从小聪明,但心思压根不在学习上,以前为了让他多看两眼书,什么法子都用过,威逼利诱效果甚微。
怎么烦了高二下学期,突然就开窍了?
吃晚饭的时候,周蔓忍不住旁敲侧击:“崇崇啊,最近学习……是不是挺辛苦的?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她甚至在心里怀疑,儿子是不是在学校受了什么刺激。
梁辛崇正埋头扒饭,心里琢磨着一道没完全搞懂的数学题,闻言头也不抬:“嗯,还行。爸、妈,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说完,放下碗筷就又钻回了书房。
周蔓和梁致远面面相觑,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惊和欣慰。
但更多的是不可置信。
“看来,塞他进粤海重点班,还是有点用的?”梁致远迟疑地说。
“肯定是,”周蔓立刻肯定,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环境熏陶人嘛,跟那些好学生在一起,我们崇崇也知道上进了!”
他们绝不会想到,让他们儿子“洗心革面”的最大动力,并非什么名校氛围的熏陶,而是教室里那个隔着一条过道坐在他旁边,扎着马尾辫,说话带着江南口音的转学生。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