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季菲坐在地铁上,终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从电脑包里摸出了那叠纸。她是真的想更多的了解他,似乎不完全是站在一个记者的角度。
飞扬给她的那叠资料并不算厚,但是字体很密,看得出他是尽量告诉她更多一点的信息了。在了解她用了人家的名字采访了他的事实后,她应该感谢他并没有生气以及这次追加采访的诚意。
飞扬用了一种小故事的手法,分段式的讲述着他的信息。与其说是给她信息,倒不如说是在告诉她,他的以往和曾经的人生。
多伦多……孟季菲看着他第一页纸上的标题……他不是从美国回来的吗?居然是多伦多……她飞速的阅读着里面的文字。
到多伦多的那个夏末,高一的我初次知道什么叫失语。我说不了话,因为我说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我学过,应该学得还不错,然而在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我即使说他们怕是也听不懂。老爸说为了更快的融入那个社会,让我去了教会学校而不是国际学校。这种语言上的困难就更是彰显无疑。其实,当初选国际学校的话,兴许我能遇到同样是移民来的人、多几个朋友,兴许我今天的个性就不会出现如此不可逆的变化,我不会变成一个偶尔连我自己都嫌弃我自己的、沉默寡言的人。沉默寡言,在我,那是因为一下子说不了话逐渐造成的。当然,如果当初选了国际学校,也许我就不能在尽我所能的最短时间里重新站在这里、站在A市。
教会学校那样一个全英的环境,我的困难可想而知。那时,源自我心里惟一的动力就是在A市的朋友,为了早日重见,我尽量的把自己变得强大、再强大一点,尽量缩短自己与周边同龄人的差距。那样,分别的时间也会一并缩短的吧?
最初的几个月,我写了无数封信给A市的朋友,我把我没法用语言说的话全部交给文字,飞过太平洋。然而,我没有得到一次回复。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知道我们之间断了线。就算是这样,我依然期待重逢。之后的十六年,我所有的努力和竭尽全力,都是为了那个遥遥无期的重逢,一个甚至不知对方在何地的重逢……
原来,移民出国的生活还有这样的,并不是都逍遥快活。孟季菲咬了咬嘴唇,她说不出自己从何而来的心塞,是因为她这是第一次洞悉一个小移民的困难吗?还是因为他心里的原动力来自于一场思念?
继续往下看去,他对教会学校的描述、自己的遭遇,无一不细细说来,这种详实程度,何止一篇专访,全部加起来应该可以写出本人物传记了吧。这样的资料,反倒是让孟季菲犹豫了,她真的能再写一次采访稿吗?她感觉自己下不了笔,因为里面有太多飞扬的辛酸、悲伤和思念,那些情感,没有一个适合用在报道一个有着巨大明星光环的歌手身上。那样,会扰乱他出道的人设,对他造成无法预计的影响吧?
她想得出神,突然发现到站,地铁车门即将关闭的鸣叫声已经响起,抓紧那叠纸,她狂奔出地铁。在地铁门口,与狂奔进来的女中学生擦肩,女生背后重重的双肩包在地铁关闭的一刻,撞到了她握着纸的手肘,她本能地去维持平衡,那叠纸顿时飘飘扬扬散落开来。除了手中握住的那张,她只能眼看着剩下的随着列车卷起的风而动,她弯腰捡起了脚边的两张。而还有几张则通过缝隙掉下了月台,只有一张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勉强的单独挂在铁轨上。
伸着脖子,在不被地铁管理员呵斥的情况下,她努力的辨识上面的字,毕竟是相距甚远,能勉强看清得只有最上面写着“附录”,再往下的中文字就一个都看不清了。那一串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总算看清了,1985.07.09……这是什么?对了,刚才他说他31岁是吧?那这个,是他生日?1985.07.09,这么巧吗?又一个只比自己大一天的人?那生日上面三个字是什么?很像是个名字,飞扬难道是艺名?
退回到地铁站台内,孟季菲嘘了口气,这下怎么办?要不再问他一遍?这样必然是要发火了吧?太不尊重人了,不是吗?拍拍自己的脑袋,虽然她很想知道丢了的那些纸里的小故事,但现在看来只能装傻了,反正他说了随她调用资料,就凭着手上仅存的三张来吧,再说,生日好歹知道了,必要的话还能送个礼物,表达一下朋友之谊——准确地说其实是歉意。
把纸装好,孟季菲走出地铁站。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