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 18 章

路上甄宁跟小草聊天,摸清了小草家的基本情况、

她娘生了5个孩子,就活了她一个,去年爹也生急病死了,家里只剩她和娘两个人,现在借住在同仁堂,平时也不闲着,会主动帮着做些杂活儿。等娘好了,二人准备回老家,那里还有两亩地,能支撑她们活下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草岁数比听柳小,心智却更加成熟,听松心中感慨。

几人来到同仁堂,小草道了别,利落下车,脚步轻快地向里屋跑去。

甄宁吩咐听松去衣铺买了一大一小两套冬衣,自己则去食铺买了些热腾腾的肉包子,又包了一大包饼子,这种饼子没有馅儿,又干又硬,唯一的优点是保质期长不容易坏。

东西备齐,甄宁走进同仁堂,熟门熟路找到了李达李大夫。

如果要给兴安县的名医排序,李达绝对名列前茅。

他不是本地人,青年时来到兴安县开了这同仁堂,靠着一手好医术,很快在县里打响了名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再也没挪过窝,这些年也收了好几个弟子,同仁堂越办越红火。

除了医术,李达的名声也不错,给有钱人看病照价收费,遇见穷苦人家则经常主动减免诊金,类似收留小草一家在堂内过夜的事也不是第一遭干了。

当时陈明德生病,原身就是请他出的诊,这几个月原身生病也没少从他这儿拿药。

李达见到甄宁态度熟稔,“秀才娘子身体可好些了?”

“好些了,我猜小草说的好心大夫就是您。”甄宁微微一笑,把食物、衣服并5两银子交给他,托他把食物、衣服转交给小草母女,钱算作小草娘的药费。

小草娘儿俩的底细李达很清楚,“你们认识?”

“也不算,就今天买她家骡子打过交道。”

李达挑出一块儿碎银子,给甄宁递过来,“夫人心善,转交东西是小事,小草娘大概再吃4两的药就能好全,这些银子倒有些多了。”

“多的部分就给下一个特别困难的病人用吧。”甄宁没接,转身离去。

李达身边的学徒有些惊奇,“秀才公那场病竟还没把他家掏空?对陌生人一出手就这么大手笔!”

李达皱起眉,“就你话多,赶快把东西给小草送过去,包子还是热的,让她们趁热吃。”

学徒讪讪挠头,不敢再多话,起身送东西去了。

车上,听松问:“娘,我们还能帮她们做些什么?”

陈表叔撇嘴,“你从小到大自己挣过一个铜板吗?能怎么帮?天下可怜的人多的是,你一个一个帮得完吗?”

“表叔说得对,个人能力终究有限,要想帮助更多的人,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而在这之前,我们自家要先发展好。”

听松默默思索,陈表叔自以为理解了,“对,我们要先过好自己的日子。”

甄宁没有反驳,“表叔,我们现在要去哪里?木匠铺买车?”

“县城工价高,车自然也更贵。而且这类大件儿都是下了定金才开始做,县城木匠铺也不会有现货。我们隔壁的上水村有一位姚木匠,手艺好,价格也实惠,我们找他订就好,离家近取车也方便。我们现在要去买镰刀、犁、耙、耖等铁器,铁这东西官老爷管得严,乡集也就能买些镰刀、锄头、铁锅之类的小件儿,大件儿只有县城公家的铺子买得到,价格贵得很。对了,你准备买铁犁还是木犁?”陈表叔不愧是种田老把式,说起这些头头是道。

“铁犁吧,效率高一些,怎么了?”

“一具铁犁可就八、九两银子了,如果没钱可以用木犁,虽然耕田速度慢点,也能将就用,我家用的就是木犁。耙要碎土,一定得用铁的,耖其实也可以用木的,这样又能省些钱。”

这就是农人的生活智慧,只要能省钱,不怕费工夫。

甄宁算了下账,从黄致弘那赚的100两就剩下64两了,啧!花钱如流水呀。

“表叔,买一套铁的犁、耙、耖大概需要多少钱?”

“按照我之前问的价,一共得个13两。”

甄宁心里有了底,“那还是全要铁的吧。”

官府的铁具店就开在县衙附近,甄宁三人到的时候一个客人都没有。

店里唯一的小伙计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见甄宁三人进门也爱搭不理,只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

这态度,搁现代甄宁非记编号投诉不可。

陈表叔早就习惯了,笑着凑到伙计面前,“官爷,店里可有犁、耙、耖现货?”

见是大生意,伙计也提起一点精神,“库房正好还有一套,镰刀、锄头你们要不要?”

“镰刀、锄头都什么价?”甄宁问。

“镰刀50文一把,铁锄150文一把。”

陈表叔冲甄宁使了个眼色,“那些家里都有,就不麻烦官爷了。”

伙计翻了个大白眼,语气很冲,“那问什么价?耽误事儿!”

听松眉毛竖了起来,就要说些什么,却被陈表叔拉住衣服制止。

伙计对三人招手,“你们傻站在那儿干什么?跟我来库房搬东西呀!还想不想买了?”

听松和陈表叔让甄宁在外面看车,他们跟着伙计去库房搬货。

这三个农具体积都不小,两人搬了三趟,把农具架上车的时候也是好一番折腾。

伙计全程没伸过一次手,在柜台把算盘打得噼啪响,“一共15两2钱。”

“前年一套才13两,怎么涨了那么多?”陈表叔吃了一惊。

伙计满脸不耐烦,“你也说是前年了,早涨价了!”

“我们挣钱不容易,您看能不能少些?”陈表叔点头哈腰,赔着笑脸。

伙计把算盘一推,“都是上面定的价,我给你算便宜差价谁来补?爱买不买!东西给我卸下来!”

“结账!”甄宁麻溜掏钱。

出了门,听松愤懑,“什么态度?”

陈表叔一脸愁容,絮絮叨叨,“这也涨太快了!就没官老爷管管吗?”

垄断公司是这样的,这笔账甄宁暂时没能力算,只能先拿小本本记下。

为了缓解气氛,甄宁转移话题,“镰刀、锄头去哪儿买?”

提起这个,陈表叔神神秘秘,“上水村有个小铁匠铺,里面的张铁匠会卖些镰刀、铁锄啥的,价格比官家的农具店便宜至少三分之一呢!可惜不卖铁犁之类的大件儿,要不谁还来县城买?价格又高,还受伙计的气!”

这上水村出场率很高啊,据昨天陈表婶所说磨坊、豆坊也在上水村。

根据原身记忆,上水村离青山村并不远,大概两三公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村子地势高,还有一条长江的支流苍河穿流而过,算是这十里八村的上游村落。

往上数几十年,上水村除了在灌溉上方便些,与其他村子并没有太大区别,直至三四十年前水力工具逐渐普及,上水村借了东风,才逐渐繁荣。

村里有几个地势落差较大的小瀑布,几个头脑活泛的村民在它们附近修建了水碾等工具,开始从事粮食加工生意。

水力工具只需要维护装置,基本不费工,对比人力工具称得上降维打击。

上水村人收的加工价格也就便宜,很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除了那些太穷,实在不想出加工费的人家还会费些功夫自己慢慢磨外,十里八乡的村民基本都会选择去上水村加工粮食(枯水季例外)。

慢慢地,上水村的作坊越来越全,人流量也越来越稳定,摇身一变成了十里八乡的中心,还形成乡集。

乡集是附近村民约定俗成的交易日,除了每三天一次的小集外,上水村每个月初一、十五还有大集,大集商品种类更齐全,会格外热闹些,原身也去过上水村不少次。

“我们今天要去上水村吗?”甄宁问。

“也行,路也绕的不远,今天我们牛多,走得快还不费事”陈表叔答。

几人到达上水村的时候天色果然还早。今天不开乡集,上水村有些冷清,陈表叔先带着甄宁去找了姚木匠。

甄宁定了两辆木车、一架龙骨水车三个大件儿。特别要求要把车身加宽加长,车宽1.4米,车长2.5米。

原本甄宁还想定制几个一立方米的大竹筐,结果被告知那是篾匠的活儿,闹了个乌龙,甄宁才知道原来古代匠人分工这么细致。

因为有特殊要求,姚木匠估了会儿价,最后总计作价8两。

钱是真不禁花呀,甄宁有些肉疼,“工期需要多久?”

姚木匠豪爽一笑,“龙骨水车我前些天刚做好一架,你随时可以拉走,车的话因为有改动,大概七天能做好一辆。”

这工期出乎意料的快,甄宁十分豪气地付了全款。

姚木匠很少见到这么大气的客人,心情很不错,“前两天还听人说秀才娘子家欠了不少钱,老姚我早知道是大家胡说。”

甄宁含蓄笑笑,她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姚木匠,你家平时做木工产的碎木屑是怎么处理的?”

姚木匠摸不着头脑,“平时做饭当柴火烧,堆满了就丢出去,哪还用专门处理。”

这可太好了,甄宁轻松预定了木屑,价格也很实惠,一筐(一立方米)只要一文钱。

离开木匠铺三人又来到篾匠家,甄宁定了六个一立方米的大竹筐和五个簸箕,总价400文,簸箕有现货可以直接拿,大竹筐2天才能编一个,甄宁如法炮制,同样用一文一筐的价格定了篾匠铺的废料。

行程的最后,陈表叔带着甄宁二人去了铁匠铺,这铁匠铺处于上水村外围区域,门口也没挂招牌。

甄宁心里咋舌,这张铁匠胆子可真大呀!

铁匠这里都是现货,甄宁买了10把镰刀,5把锄头,10把铁锹,几乎把铁匠铺包圆了。

陈表叔劝道:“铁器很容易生锈的,用几个买几个,不要图方便一次买太多。”

甄宁信心十足,“我知道,放心,这些都用得上的”

张铁匠喜得见牙不见眼,“我给秀才娘子算便宜些,总计1两8钱5分。”

收到钱后态度更加殷勤,帮着把农具绑上车。

陈表叔本人已经麻木了,他粗略一算,今天甄宁花了自家四、五年的毛收入。

三人到达村子的时候天已经黑透,塞得满当当的牛车没引起村民注意。

但到家之后,两家人都沸腾了。

农学博士的古代生存手册(老妇聊发少年狂)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