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嬷嬷手腕上的那串深紫色念珠,成了沈清辞心中的一个重要疑点。她决定从这串念珠入手,看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她先是向阿拾打听。阿拾在王府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因其活泼机灵,与各处的下人都混得脸熟。
"秦嬷嬷手上的念珠?"阿拾歪着头想了想,眼睛滴溜溜地转,"好像是听厨房的刘大娘说过,那是老王妃当年赏给秦嬷嬷的,说是上好的紫檀木,能辟邪安神呢。秦嬷嬷宝贝得很,轻易不离身的。"
"那念珠看起来确实不一般。"沈清辞点点头,"你可知道老王妃为何特别赏赐秦嬷嬷这样贵重的物件?"
阿拾摇摇头:"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府里的老人都说,秦嬷嬷是老王妃最信任的人,有什么心事都会告诉她。"
"老王妃也曾赏给张嬷嬷类似的念珠,你知道吗?"沈清辞又问。
"这个……好像也听张嬷嬷自己提过一嘴。不过张嬷嬷那串,好像没秦嬷嬷那串颜色那么深,料子也没那么好。"阿拾回忆道,然后压低声音补充,"我听刘大娘说过,当年老王妃身边的丫鬟婆子们,都盼着能得到一串这样的念珠呢,因为那是老王妃宠信的标志。"
都是老王妃所赐,但品质却有差异。这其中,是否也暗示着当年两人在老王妃心中的地位有所不同?沈清辞若有所思。
"对了,林大夫,"阿拾突然想起什么,"前几日我在后院打扫时,看见钱氏和秦嬷嬷在角落里说话,神色很是紧张。我离得远,听不清她们说什么,但钱氏似乎很害怕,一个劲地点头。"
沈清辞眼神一凛:"你确定是她们两个?"
"千真万确!"阿拾拍着胸脯保证,"我虽然离得远,但眼睛可好着呢。而且,钱氏那肥胖的身形,走到哪都认得出来。"
这个信息更加印证了沈清辞的猜测:钱氏背后,果然是秦嬷嬷在操控。而莲子羹事件发生后,秦嬷嬷还与钱氏秘密会面,显然是在叮嘱她如何应对。
沈清辞觉得,有必要让这两串念珠"见个面"。
她先去探望了张嬷嬷。经过这些日子的调养,张嬷嬷的身体已经基本痊愈,只是人还有些虚弱。她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暖暖的阳光,看起来精神不错。
"张嬷嬷气色好多了。"沈清辞笑着走近,递上一个小包袱,"这是些滋补的药材,您可以煮些粥喝,对恢复身体有好处。"
"林大夫有心了。"张嬷嬷接过包袱,满脸感激,"多亏了您的救治,老婆子才能捡回这条命。"
两人闲聊了一阵,沈清辞状似无意地提起:"说起来,前几日我见秦嬷嬷手上也戴着一串与您这串相似的念珠,想必也是老王妃所赐吧?老王妃真是仁慈,对身边的人都这般体恤。"
提及老王妃和念珠,张嬷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怀念,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黯然。她下意识地摩挲着自己手腕上的那串浅紫色念珠,神情恍惚,似乎陷入了回忆。
"是啊……老王妃待我们这些下人,都是极好的。"张嬷嬷叹了口气,摩挲着自己腕上的念珠,"我这串,是老王妃随手赏的,不值什么钱。秦姐姐……秦嬷嬷那串,才是老王妃最常佩戴,后来特意转赠给她的,说是用百年紫檀心木制成的,有市无价呢。"
沈清辞注意到张嬷嬷称呼秦嬷嬷为"秦姐姐",但话中却带着一丝酸楚。
"哦?还有这等说法?"沈清辞故作惊讶,"看来秦嬷嬷深得老王妃信任。"
张嬷嬷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秦姐姐……她心思细,会说话,自然比我们这些嘴笨的更得主子欢心。当年,老王妃身边最得力的,便是她了。"
话语中,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楚和落寞。
"那念珠看起来确实不凡,想必是极为珍贵的。"沈清辞试探道,"老王妃将如此贵重之物赐给秦嬷嬷,必定是因为某件特别的事吧?"
张嬷嬷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说出实情。最终,她叹了口气,低声道:"那是因为……秦姐姐帮老王妃保守了一个秘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沈清辞心中一动,但面上不露声色:"什么秘密能值得如此重赏?"
张嬷嬷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连忙摇头:"老婆子糊涂了,说些没用的闲话。林大夫别放在心上。"
沈清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看来,张嬷嬷与秦嬷嬷之间,并非如表面上那般和睦,至少在张嬷嬷心中,对秦嬷嬷是存有一些复杂情绪的。这或许与当年在老王妃身边争宠,或是地位差异有关。而那个被秦嬷嬷保守的"秘密",很可能是关键所在。
"张嬷嬷,您与秦嬷嬷同在老王妃身边伺候,想必情同姐妹吧?"沈清辞试探着问。
张嬷嬷勉强笑了笑,笑容却有些苦涩:"都是一起伺候主子的人,自然……自然是过得去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罢了。"
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似乎想起了什么不愉快的往事。
"当年我们一同入府,还是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那时候确实亲如姐妹。"张嬷嬷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怀念,"可是后来……"
"后来怎么了?"沈清辞轻声问道。
张嬷嬷摇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叹了口气:"人心易变,世事难料。林大夫还年轻,以后会明白的。"
这番话,更加印证了沈清辞的猜测。张嬷嬷和秦嬷嬷之间,曾经亲密如姐妹,后来却因为某些原因渐行渐远,甚至可能产生了嫌隙。
她决定再添一把火。
"说来也巧,"沈清辞话锋一转,"前几日钱氏还与我说起,她与秦嬷嬷是远房亲戚,平日里多受秦嬷嬷照拂。莲子羹那事,王爷虽然处罚了采买的小厮,但钱氏似乎也因此受了些惊吓,私下里还跟我抱怨了几句,说是怕秦嬷嬷因此迁怒于她,毕竟张嬷嬷也是王府的老人了。"
沈清辞故意将钱氏与秦嬷嬷的关系点出,并暗示钱氏在背后议论,观察张嬷嬷的反应。
果然,听到"钱氏"和"秦嬷嬷"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张嬷嬷的脸色微微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厌恶和警惕。她的手紧紧握住了念珠,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钱氏……哼,不过是仗着秦嬷嬷的势,在府里作威作福罢了!"张嬷嬷忍不住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她能懂什么!当年……"
张嬷嬷说到一半,突然意识到自己失言,连忙打住,警惕地看了沈清辞一眼:"林大夫,老奴胡言乱语了,您别当真。"
"嬷嬷哪里的话。"沈清辞温和一笑,"我只是随便聊聊。您刚大病初愈,不宜多思多虑,还是好生休养为上。"
她轻轻拍了拍张嬷嬷的手,安抚道:"嬷嬷若有什么心事,也可以对我说说。有时候,将心事说出来,反而会感觉轻松些。"
张嬷嬷犹豫了片刻,似乎在挣扎要不要倾诉。最终,她还是摇了摇头:"林大夫心善,老婆子心领了。只是有些事,说与不说,都是一样的结果。何必再徒增烦恼呢?"
虽然张嬷嬷及时收住了话头,但她那未尽之言,以及对钱氏和秦嬷嬷的明显反感,已经让沈清辞确定,这三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矛盾和隐情。而这个隐情,很可能与"当年"的某件事有关。
"对了,林大夫,"张嬷嬷突然想起什么,"前些日子我病得糊涂,好像说了些胡话,您别放在心上。"
沈清辞心中一动:"嬷嬷指的是什么?"
"就是……就是关于老王妃和先王爷的事。"张嬷嬷有些紧张地说,"那都是老婆子的胡思乱想,您千万别当真。"
沈清辞回忆了一下,张嬷嬷在高烧昏迷时,确实曾经喃喃自语过一些话,似乎提到过老王妃和什么"信",但当时并不清晰。
"嬷嬷放心,我并未听清您说了什么。"沈清辞安慰道,"即便听到了,也不会对外人提起。"
张嬷嬷明显松了一口气,但眼神中仍带着一丝忧虑:"林大夫是个好人,老婆子相信您。只是有些事,知道得越少越好。这王府里的水,深着呢。"
这番话更加坚定了沈清辞的猜测。张嬷嬷确实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很可能与老王妃和先王爷有关,甚至可能与沈家的冤案有某种联系。
莲子羹事件,恐怕并非简单的旧怨报复,而是牵扯到了更深层次的陈年恩怨,甚至可能与老王妃在世时的某些秘密有关。而秦嬷嬷,这位掌管内库、深得老王妃信任的老人,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绝不简单。
告别张嬷嬷后,沈清辞没有立即回揽月轩,而是绕道去了王府的藏书楼。她想查阅一些关于老王妃时期的记录,看能否找到更多线索。
藏书楼的管事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先生,姓李,据说是先王爷从民间请来的学者,专门负责整理王府的藏书和文献。
"林大夫有何贵干?"李管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和蔼地问道。
"李先生,我想查阅一些关于老王妃时期的记录,不知可否方便?"沈清辞拱手道。
李管事有些犹豫:"这个……老王妃时期的记录大多是内务账目,外人一般不便查阅。林大夫若有特殊需要,或许需要王爷的手谕。"
沈清辞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这是王爷的手谕。我为了给小王爷调理身体,需要了解一些老王妃时期的饮食习惯和用药记录,以便对症下药。"
那手谕是萧夜玄之前给她的,允许她查阅王府的医药记录。虽然并非专门为查阅老王妃时期的记录而发,但李管事看了看,也没多问,便点头应允。
"那林大夫请随我来。"李管事领着沈清辞来到藏书楼的一个角落,指着几个大木箱,"这里是老王妃时期的一些账目和记录,您可以自行查阅。若有不明之处,可以随时问我。"
沈清辞道谢后,便开始翻阅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录。大多是些日常开支、赏赐下人的记录,还有一些老王妃的用药记录。
在一本泛黄的账簿中,沈清辞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记录:
"丙申年三月十五,赐秦氏紫檀念珠一串,值银五十两。"
紧接着的下一条是:
"同日,赐张氏紫檀念珠一串,值银十两。"
这两条记录印证了张嬷嬷所言,秦嬷嬷的念珠确实比她的贵重得多。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两条赏赐记录的日期——丙申年三月十五。
沈清辞记得,丙申年三月,正是沈家案发生的那一年那一月!
她的心跳加速,继续翻阅账簿,希望找到更多线索。在同一本账簿的后几页,她发现了另一条记录:
"丙申年四月初八,老王妃病重,命秦氏焚毁书信一封。"
焚毁书信?什么样的书信需要特意记录在账簿中,并且由老王妃亲自命人焚毁?
沈清辞的直觉告诉她,这封被焚毁的书信,很可能与沈家案有关。而秦嬷嬷,作为执行焚信之人,必定知道其中内容。
这或许就是张嬷嬷所说的,秦嬷嬷为老王妃"保守的秘密"!
沈清辞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老王妃、秦嬷嬷、张嬷嬷,还有那封被焚毁的书信,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这些与沈家案又有什么关系?
她继续翻阅,希望找到更多线索。在另一本记录中,她看到了一条关于张嬷嬷的记录:
"丙申年四月初九,老王妃召张氏密谈,后赐银十两,命其暂离王府,回乡探亲。"
这条记录更加可疑。老王妃病重之际,先命秦嬷嬷焚毁一封书信,次日又与张嬷嬷密谈,并且赐银让她暂离王府。这一系列的举动,明显是在处理某些机密事务。
而这些事务,发生在沈家案之后,老王妃病重之际,很可能与沈家案有直接关联。
沈清辞离开张嬷嬷的院子时,心中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她需要找到一个方法,让秦嬷嬷主动露出马脚,或者,找到一个能够证明她与莲子羹事件,甚至更早的旧事有关的直接证据。
而那串深紫色的紫檀念珠,或许会成为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如果能证明秦嬷嬷为了某些目的,不惜对同样受过老王妃恩惠的张嬷嬷下手,那么她背后隐藏的秘密,也就不远了。
沈清辞决定,接下来要想办法接近秦嬷嬷,试探她对那封被焚毁的书信的反应。同时,她也要再次与张嬷嬷深谈,看能否从她口中得知更多关于那次"密谈"的内容。
夜色中,沈清辞的眼神越发坚定。靖安王府这张错综复杂的网,她正在一层层地将其剥开。那些隐藏在黑暗中多年的秘密,终将在光明中显露真相。
"父亲、母亲,女儿已经越来越接近真相了。"沈清辞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在心中默默地说,"无论真相多么残酷,我都会将它揭露出来,为你们讨回公道!"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