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题写反诗,对祖先不敬,官家当从重从严判决,否则岂不是叫天下人看笑话?今次倘若轻易放过齐王,来日如何服众?”
“濮议事件早在先帝时期便已盖棺定论,先帝追封生父为王,生母为后,定下了尊卑名分。如今齐王以身犯法,忤逆先帝,对抗朝廷,合该以儆效尤!”
本来的事,先帝当年为了给亲爹妈要个名分,愣是顶着朝堂反对,拉扯了两年,最后发落了几个御史才做成了此事。
现在皇家子孙公然跳反,孙子炮轰爷爷,指责爷爷不孝顺政治上的父亲。朝廷还有什么脸面约束臣民?皇家又如何立足?
众人议论间,许路明也被提审过来作证。
许路明疑惑地打量齐王,不知对方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只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此诗乃唐秋眠所著,自己曾援引一二。
好嘛,两人各执一词,偏偏还没有十足的证据,竟无法结案。
熙宁帝窝了一肚子火。
一开始,他就想压下这件事。先帝尊奉父母之事,朝野内外一向有人质疑。只是事情过去许久,早已尘埃落定了,不过些许牢骚,又何须斤斤计较?为君者,主宰天下,怎能这点雅量都没有?
好吧,其实他就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骂先帝就骂呗,反正没骂他。
就算真骂他又怎么了,又不是没被骂过。
然而群臣步步紧逼,许路明不知变通,以至于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他不由得深思。此局究竟是要害许路明,还是要害他的四儿子呢?
前者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党争;而后者,却是他极不愿意承认的夺嫡!
这表明,他膝下仅存的三个孩子,已经开始将彼此视作生死仇敌了。
念及此处,熙宁帝的心一下子拔凉拔凉的。
会是谁呢?
是太子吗?
不,不是太子。
他地位稳固,何须对四郎出手?
那会是三郎吗?
可若是三郎,为什么不害太子,却要害四郎?
就在这时,太子挺身而出,替齐王开脱。
“父皇,四弟是纯孝之人,儿臣绝不相信四弟会对先祖不敬,请父皇明察。”
晋王愣了一瞬,瞥了一眼太子,紧随其后,连忙出列。
“儿臣,儿臣也相信四弟是清白的。父皇,想来是四弟不忍心许大人受刑,故而替他认罪,才导致两人说法不一。”
熙宁帝松了一口气。唔,还好还好,他的孩子们还是友爱兄弟的。
赵丞相却心若死灰。
他身在局外,看得分明。
老王他们都认为是自己容不下许路明,出此毒计。
可他没有,那是谁要害许路明呢?
许路明惹人讨厌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之前没人想出这个损招来栽赃他。
他刚一当上齐王的岳父,立刻就遭了难?
真的跟他同齐王结亲无关吗?
他不愿意怀疑储君,可再没有别人了。
没有别人能有魄力,有权势,能在齐王和许家结亲当天弹劾许路明。现在又纠集众人非要置许路明于死地。
舍太子其谁?
没看见太子“求情”之后,那几个人越发卖力扣帽子了么。
赵丞相满脸愁苦,缄口不言。
他没有发现王丞相正用余光扫他。
王丞相也醒过神来了。倘若此事是老赵所为,他绝不会一言不发。
堂前跳得厉害,要求严惩齐王和许路明的,不是老赵的人。
他们二人周旋多年,有什么势力手下,彼此都心知肚明。
面前这些人,眼生得很。
只是,不是老赵使绊子,又会是谁呢?
子啊,他倒宁愿是老赵了。
不错的,此事看起来危机重重,可宰执一派竟多替许路明求情,唯有台谏来势汹汹,咬住不放。
旁观者心有戚戚。这些御史还真的以身博名之辈,丝毫不顾及许路明是旧主,如此锱铢必较,存心要坏了许路明的官声呐!
熙宁帝被这些御史闹得头疼。
既然孩子们兄友弟恭,他决心用些非常之法,把事情糊弄过去也就是了。
熙宁帝借口更衣,离开垂拱殿到了文德殿。他悄悄召开心腹,一番耳语,叫他替齐王开脱。
纵使齐王是亲儿子,他心里也更相信许路明的话。
想必那诗真不是他写的,不知是着了谁的道了。
恨许路明的人可不少,一时还找想不到是谁。索性不去管他。
四郎大约是替许路明顶罪,只是这个法子臭不可闻,还是换他的法子罢。
不久,等熙宁帝龙行虎步,迈进垂拱殿安坐之后。
心腹便寻了个空子出列陈情。
“请官家恕罪,微臣可以作证,此诗确为唐秋眠所著。”
立刻就有人质问他,为什么不早说。
“时隔多年,方才忆起。我幼年之时,曾见过此诗,确实不干齐王和许大人的事。”
有人发难道:“好哇,原来你也有份!你既然早就知道有这样一首反诗,为何不早早报来?”
“……我那时还小,不知道此诗包藏祸心,后来忘记了。”
“你从谁那里知道的?是亲友还是师长呐!”
心腹汗如出浆,心想:为官家办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呢!他要是攀扯家人,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反正官家要保住的是齐王,干脆推给许路明好了。
“是,是许大人的弟子窦平告诉我的。”
“哦,原来根子还是出在许大人身上!”
柏御史略一拱手,“官家,既有水大人作证,便可知许路明早已见过此诗,他知情不报,焉知不是怨望朝廷,故而同情题写反诗的唐秋眠。他既然怀有不臣之心,仇恨先帝,又何须在意笔迹是不是他所为呢?”
说到此处,他低头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许路明,又说:“水大人彼时不知世事,今朝又仗义执言,有揭发许路明之功,望官家饶恕于他。至于齐王殿下,确有失察之罪,念在其未曾及冠,官家着良师好生教导也就是了。他也是被许路明蒙蔽了。这正是官家不可轻纵许路明的缘由,不可让年轻举子受许路明这厮的蛊惑。”
许路明怒发冲冠,“柏元义,你真乃文贼也!你指鹿为马、穿凿附会,给一首普通的诗冠上不敬先祖的恶名,构陷于我,你也配做官?你也配作圣人的弟子?你这心肠歹毒、罗织罪名之徒,岂能忝列御史之位、掌谏议之权?官家,臣请罢免柏元义御史一职,永不录用,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柏御史也大怒,他指着许路明的鼻子骂道:“许垣,你做下此等有违臣子之道的错事,竟不思悔改,不想着请求官家宽恕。反而恼羞成怒,想要捂我的嘴。是被我戳住痛处,自乱阵脚了吧,哼!许大人你曾经是御史大夫,怎么竟不知道御史可以风闻奏事的道理?我为朝廷监察百官,何罪之有?”
听着二人你来我往的精彩骂战,齐王倒觉得无奈。他还跪着呢!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齐王原本慷慨的心气也渐渐消散了,随之而来的是脊背、颈脖、膝盖等处传来的刺痛。
他何曾吃过这样的委屈。
他以为替许路明顶罪的自己是一个侠客,是顶天立地的汉子。
谁知道,不仅顶罪的心被所有人看了个分明,还跪了这么久。
当英雄一点意思都没有。
熙宁帝看着儿子微微摇晃的身躯,心疼坏了,连忙喊他起身。
齐王心里一暖,傻乎乎地笑了,立时就想站起来。
可他扶着脚下的木地板借力的时候,余光瞧见许路明还端正地跪着呢!难为他跟柏元义争得面红耳赤,还谨守礼节。
齐王起身的动作一顿,“父皇,既然此诗不是许大人所著,可否让许大人起身回话呢?”
一半的英雄还不如从头到尾都是小人呢!
反正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来顶罪的,也不用藏着掖着避嫌了。
群臣侧目,暗地里嘀咕,这齐王虽然没什么脑子,顶罪闹得人尽皆知,但心肠实在不坏。
熙宁帝原本也没多少怒气,被搅了一通,越发觉得无趣,便遂齐王的心意,赐许路明起身回话。
许路明恭敬地谢恩,而后款款起身,不摇不晃,继续跟柏御史死磕。
齐王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好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人呐!
而后退了两步,躲在许路明身后,听他从各个角度解释这首诗确实是一首普通的诗。
现在,辩论方兴未艾,来到了最核心的问题。
这首诗究竟是不是反诗?
倘若是反诗,作者唐秋眠是首恶,经手人齐王、许路明、窦平以及水大人都要受牵连。
倘若不是反诗,上述诸人自然无罪。
对于这个辩题,御史台率先发言,他们的观点是——反诗,就是反诗,这群人非议先皇,通通死罪!
宰执众人言语暧昧,他们不敢直接说柏御史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背地里下黑招。只是一咏三叹,曲折迂回地表达了想捞许路明一把的意思。
其他不相干的人也都符合。
毕竟,在场诸位,有几个没读过书?有几个没写过诗?
一想到有一天自己写的诗会被政敌恶意解读,置自己于死地,就毛骨悚然,觉也睡不着好不好!
我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2章 第 42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