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驾驭环境

这段日子,王加根入魔一样地迷上了学打字。

每天一上班,只要手头没着急办的事情,他就来到打字室,面对着四通打字机坐下,在键盘上敲敲打打。要是遇到某个字敲不出来,或者敲完一篇文章后不会排版,他就请肖丽娟帮忙。肖丽娟有时把字根对应的按键报出来,有时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

学打字的想法是某天晚上突然产生的。

因为心情不好,前段时间他老是失眠。晚上眯得个把两个小时,就开始辗转反侧,脑子里胡思乱想,睁着眼睛盼望天亮。当他告诉老婆想去大城市当律师时,遭到方红梅的无情讽刺和嘲笑,说他自不量力,异想天开。

“你又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不是那块材料。汤正源那儿你都去不了,还想去大城市?大城市是那么好混的么。涂勇和杨保胜不是去过深圳吗?最后还不是灰溜溜地回来了。大白天里做秋梦!转眼三十岁的人了,还像三岁的小孩。”

“在赵国栋这种人手下做事,我心里不痛快。”王加根嘟哝着,“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

“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就是少领了几千块钱的奖金么?算得了什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不讲信用,压制你,你就不为他卖命。不要总是像卖给了银行一样。除了上班守钟点儿,其他的事情少管。多花点儿时间干家务,多花点时间辅导欣欣学习,多花点时间看书写小说,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工作难得出成绩,就调整方向。顾家、顾孩子、顾自己的身体!官儿当得再大,钱赚得再多,也比不上幸福美满的家庭,比不上健康的身体!”方红梅侃侃而谈,如同哲人对他谆谆教诲,“再说,他赵国栋未必一直在这里当行长?总有一天,他还不是要滚蛋的!他这样的能力和水平,估计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等他走了,再来一个新行长,说不定你就有翻身的机会。银行又不是他赵国栋私人开的,凭什么你离开?等着,耐心等待,总有改朝换代的那一天。”

这些道理王加根都懂,可等待毕竟是让人难受的事情。一来他不知道要等多久。大好时光在等待中消逝,无异于浪费生命啊!二来他难以预测会等到一个什么结果。假如换个行长比赵国栋更差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他不想被动地等待,而想主动求变。

如果不是人事档案从教育部门拿到了A银行,他真想返回牌坊中学教书。眼下这种情况,肯定回不了教育部门。学校又不是菜园子,你想出就出,想进就进,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产生当律师的想法,除了是他有律师资格证书以外,主要是受了徐磊的影响。孝北县成立后,徐磊就从季店中学调到了县律师事务所,据说干得不错。

当然,即使改行当律师,王加根也不会考虑孝北县或者孝天市。在他眼里,这些地方太小了。要去就去大地方,去北上广深,至少也应该去武汉。只有在这些大城市里当律师,他才能施展开拳脚,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一个人跑那么远,老婆孩子怎么办?一家人在一起,方红梅还总是嫌他家务事做少了,没有为她分担工作上的压力。两人常常为这些破事扯皮。她怎么会同意他远走高飞呢?还有欣欣。这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八样儿,没当过班干部,也没评过三好学生。马上就要上四年级,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走了,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对于改行当律师,他并不是特别自信。他的法律知识是自学的,律师资格证书也是四年前取得的。这几年政法院校的毕业生那么多,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不计其数。他这个游击队员拼得过正规军么?眼下,吃穿住用不用发愁,马上就住上县城首屈一指的房子。而一个人去外面打拼,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一日三餐没着落。合算么?想到这些,他又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白天黑夜想着这事,经常夜不能寐。有天晚上辗转反侧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学打字。

单位里有四通打字机,身边又有肖丽娟当师傅。为什么不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掌握一项技能呢?如果学会了打字,以后校对和修改文稿,就可以直接在打字机上操作了。还有一点——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他想利用单位的四通打字机,把以前写的文章全部敲出来。这样投稿就方便了,想寄给哪家编辑部,直接打印一份出来就行了。既省事,又清爽,免得用方格稿纸抄写。这个想法让他激动不已。他头枕着双手,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窗户,盼望着天亮。他已经计划好了,以后的周末,他都去单位学打字。

实行大小礼拜轮休制度后,休息时间增加了,但王加根似乎并没有体会到这种福利政策带来的红利。无论大礼拜,还是小礼拜,日子都是一样过,而且感觉特别无聊。

方红梅本科函授毕业后,除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再也不看其他书籍了,兴趣转移到了打麻将上。有时连家务事都懒得做,辅导孩子更是无从谈起。也不知麻将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魔力,人见人爱,男女老少全民皆兵。通常情况下,她吃过晚饭就连走带跑,风风火火地赶场子。周末不上班,则从上午一直打到晚上,深更半夜才回家。

她去打麻将,家里就剩下加根父女俩。王加根得买菜、做饭、洗衣服、拖地,干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欣欣急急忙忙地写完作业,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看电视的时候,她总是脱掉鞋子,打着赤脚片站在床上蹦蹦跳跳,时而大声喊叫,时而如傻子一样笑个不停。如果节目不好看,她就像小老鼠在家里到处乱翻,寻找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东西。一个人折腾累了,就向爸爸打声招呼,跑出去找小伙伴。

王加根忙得差不多了,也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他把小方桌上杂七杂八的东西挪开,泡上一杯茶,摊开纸,提起笔,正襟危坐,冥思苦想,指望写点儿东西,可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自从进了银行,他就没有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写作时断时续,如蜻蜓点水,再也没能弄出像《男人的眼泪》《房子儿子》那样的东西。论环境,论条件,现在比以前要强得多。怎么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呢?书也读少了。这两年,他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文学名著。收听英语广播讲座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法学专业专科段的自学考试,五年前就报考了,至今文凭还没拿到手……

想起这些,他就心烦意乱。哪儿还有心思写文章?尤其让他感到后怕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改变。再也不愿意起早贪黑地用功,没有了以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看到文友们发表作品或者出版书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产生危机感,显得非常平静,有点儿麻木不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过去奉之为座右铭的格言,完全放在一边儿,似乎淡忘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烦恼,动不动就与别人争吵,言谈举止变得很随便,甚至有点儿粗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知道,这些变化都与环境相关。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比较差的环境里,往往能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干出让人钦佩的成绩;而生活在相对较好的环境里,却容易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甚至玩物丧志。这就是“自古雄才多磨难”的道理。怎样才能不做环境的奴隶?怎样才能做到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牢牢把握生活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拥有精彩的人生?

他特别怀念在牌坊中学比翼双飞的日子,曾提醒老婆,不能沉溺于麻将,应该干点儿有意义的事情。

方红梅如同看怪物一般地看着他,不屑一顾反问:“不打麻将?你让我去干什么?去考研究生?别说我不是那块材料,就算我考得起,也不会去劳那个神!一个中学教师,要那么高的文凭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花那个心思呢。把书教好,年度考核不摆尾就行了。大家不都是这样混么?我干嘛要去自讨苦吃?”

“自甘沉沦!无可救药!”王加根不无痛心地训斥道,退而求其次,“那你至少也应该履行一点儿相夫教子的职责吧!多承担一些家务,用心辅导欣欣的学习……”

“我把这些都做了,你干什么?我上班那么累,你上班那么舒服,家务活儿和孩子你当然要多管。”方红梅狡黠地一笑,“再说,欣欣又不听我的,她更崇拜她爸。”

方红梅执迷不悟,油盐不进,王加根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嗨!谈恋爱那会儿,他还幻想过让方红梅帮他抄写小说稿呢。现在看来,那只是学生时代的浪漫幻想,无异于痴人说梦。

逢到周末,他料理完家务,就坐在桌子边发呆,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度日如年一般难受。他甚至觉得,休息还不如上班充实!要是学会了打字,他就不愁周末无事可干了。

他学打字非常刻苦,进步神速。仅用了两个星期,就能够熟练地运用五笔字形输入法,打字速度快赶上肖丽娟。除了学打字,他还试图把英语和文学创作捡起来。坚持每天收听英语广播讲座,拟定业余写作计划:每周至少完成一篇习作,平均每天写作不少于一千字。

至于自学考试,他又有了新想法,准备考完法学专业的最后一门《中国法制史》,就去报考金融专业专科段。他的搞法与别人不一样。别人奔文凭都是矮子上楼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而他信奉实用主义——学以致用。工作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他就去学什么,顺带着拿个文凭。至于是大专还是本科,并不特别看重。当初在牌坊中学教书,因为担任的课程是语文,他就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复习考律师,他又报考了法学专业。现在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在银行工作,就不能当门外汉,必须系统地学习金融专业知识。因此,就想到了报考金融专业自学考试。以此敦促自己学习相关知识,顺带着拿个金融专业的文凭。

正在他准备报考时,收到市分行一份文件:湖北省人民银行为了培养银行外汇业务人员,与武汉高等金融专科学校联合开办国际金融函授班,面向湖北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招生。要求报名参加函授学习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免试入学,毕业后颁发国际金融专业专科文凭。

看到文件,他喜出望外,当天就向赵国栋请假,前往市分行报名。

教育科杨科长感到很意外:“大家都觉得读这个函授班不划算。浪费时间,学历又不能提高。再加上国际金融专业必修英语,好多人担心这门课程过不了。你是全市A银行系统唯一报名的。”

王加根脸上笑开了一朵花。

“市分行为了鼓励大家学外汇业务,这期函授班的政策非常好。学费、面授的路费和住宿费全部由所在单位报销,可大家还是不愿意去读……”杨科长不无遗憾地摇着头。

“相关政策适用于支行么?”王加根赶紧问。

“这得各支行自己定。”

王加根心里又开始打晃儿。凭他对赵国栋的了解,支行肯定不会落实上级行的政策。管他呢!只要给假就行,就算单位一分钱都不报销,我也自费去读。

拿定主意后,他就很坚决地报了名。乘车返回家里,和老婆说起这事,老婆也支持,但还是让他到赵国栋那儿争取政策。

“对了,妈寄来了三个书包。”方红梅边说边进房间去拿邮件。

看过书包,加根非常感动。虽然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书包里还夹寄了一封信。白素珍在信中说,书包是她一针一线自己钩的,希望他们喜欢。另外,还讲了加枝本来准备回国,后来又因为身体不好取消行程的事情。

“不过,你姐姐来信说,只要身体状况好转,她会尽快回国的。探望阔别多年的亲朋好友,看看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当然,她回国的直接原因还是看病。因为她去美国之后,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白素珍在信中这样写道,“我让马颖的英语老师把加枝在美国的通讯地址抄下来,现邮寄给你,希望你一定要给你姐写信。”

瞅着纸条上的英文字母,加根百感交集。

写什么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又好像没什么好说的。自加枝去美国之后,他们姐弟就没有书信往来。加枝这次打算回国,也没有写信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去讲些什么呢?要是不写,母亲的要求得那么恳切,他不忍心辜负。虽说他们姐弟这些年断了联系,但王加根还是时常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姐姐一家人。收看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时,他总是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想象姐姐一家在美国的生活情景。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他甚至幻想能够与加枝合作,在进出口贸易上有所作为。现在既然有了姐姐的联系方式,就主动给她写封信吧!

在信中,王加根简单地介绍了这些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当然,也提到了方红梅和欣欣,以及他们全家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他还饶有兴致地介绍新成立的孝北县,随信寄去了一张孝北县地图,希望姐姐能够为家乡招商引资作点儿贡献。

信寄出的第三个星期,加枝回信了。

她在信里说,陪伴张德林到美国,她原本计划攻读博士学位,但上学不到一年,就因为身体状况欠佳,又支付不起学费,停止了学业。美国生活成本高,张德林为数不多的奖学金,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开销。为了生存,她只有支撑着羸弱的身子去工作。先是给一位准备到中国旅游的美国人当教师,教别人中文。后来,又到中餐馆洗碗洗盘子。最初的住房是租的。张德林放弃了农学专业,考上了美国的一所医学院,从零开始学医学,准备将来在美国当医生。美国医生的收入高,也比较稳定。张德林读书的学校距他们的租住地很远,每天早出晚归。中午饭早上从家里带去,在实验室里吃。加枝经常一个人在家,倍受孤独寂寞之苦。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里买了房子,买了小汽车,经济条件明显改善。

“我们这些年,除了打工就是读书,日子过得比较平淡。不过,寻常就是福。我们过惯了平顺、安定、清纯的生活,也喜欢在这种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安身立命。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料理家务、带孩子,闲暇也写文章,中英文的都有。没有发表,只是为了驱赶寂寞,陶冶性情。两个孩子的中国话讲得不好,我每周六陪孩子去学习两个小时中文。家里人对话,也是一会儿汉语,一会儿英语,有点儿中不中,洋不洋的味道……”

对家庭经济状况,加枝谈得很少,说他们的生活开销主要靠银行资助,治病靠医疗保险。她还说,两个孩子知道有加根这么个中国舅舅,非常惊讶和好奇。如果她回中国,很有可能把两个小家伙也带上。

关于招商引资,加枝也很感兴趣。她说,看过加根邮给她的孝北县地图,见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她感到非常亲切,很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出点儿力,作点儿贡献。她先后联系了好几家公司,有的对投资娱乐度假业感兴趣,有的对开发矿产资源感兴趣,有的对几家企业的技改项目感兴趣。美国人并不在乎工厂规模大小和公司性质,重要的是要效益好。简单地讲,就是要让他们的钱能够生钱!加枝希望弟弟多收集一些信息资料,待她回国之后再详谈……

看过这样的回信,王加根自然非常高兴。尤其是姐姐一家人的合影,他更是爱不释手。姐姐比出国时胖了,依偎在张德林怀里,双手搂着两个胖乎乎的小外甥,开心地笑着。他为姐姐生活幸福而高兴,为她在信中流露出来的热情而欣慰。根据姐姐的要求,他对孝北县的投资环境作了进一步了解,整理出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分析报告。他望眼欲穿地期待姐姐回国,一次又一次地给妈妈打电话,询问姐姐回国的具体时间。

“早着呢!”白素珍总是这样回答。

有一次,白素珍突然问加根,希望他姐给他带点儿什么礼物。说是加枝来信试探地询问过。加枝在信里讲,这些年在国外除了操持家务,就是生儿育女,一事无成。经济上暂时还比较困难,家里的汽车和房子都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买的,钱只付了很小的一部分。他们还欠着医院的账,银行的贷款也没有还清……这次回国,她难得给亲人们带像样儿的礼物。如果弟妹们有什么要求,又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是不会推辞的。

加根根本没想过姐姐给他带礼物。姐弟分别这么多年,见见面,叙叙旧,比什么都好,比什么都珍贵。谈什么礼物呢?他于是写信告诉母亲,他不需要姐姐带礼物。

几天后,白素珍又来信说,加枝执意带礼物,也有她的考虑。出国这么多年,如果空着手回来,怕外人闲话……

加根觉得加枝的顾虑也有道理。为了不让姐姐难堪,他就开始考虑需要什么。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似乎并不缺少什么。让姐姐带点儿什么礼物呢?这事把他难住了,于是征求老婆的意见。

方红梅眼珠子一转,回答:“我们不是马上要搬家吗?搬家后彩电肯定是要换的。听别人讲,美国生产的电视机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不然让姐姐给我们带台彩电回。”

“说什么呢!”王加根斥责道,“一部彩电得好几千块钱呢!”

“我们不要姐出钱!让她先垫着钱买回,我们按原价付款。对外人我们就说是她送的,这样总可以吧!”方红梅狡黠地笑着,“听别人讲,从国外自带家电产品,在规定的数量内可以免交关税,比在国内买进口货要便宜得多。”

有这规定?王加根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让姐姐从美国带台彩电回,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家里那部彩电是托金安的老婆买的。说是打了九折,便宜了两百多块钱,但买回来的第二年就出故障。不是图像不清晰,就是调不出声音,或者既没图像又没声音,完全开不了机。已经修过好几次,修理费就花了五六百块。夫妻俩之前已经商量过,等银行新住宅楼建好后,家一搬,就去买一部新彩电,把旧彩电淘汰掉。这段日子去武汉或者孝天城,他们总要到家电商场逛一逛,了解彩电的市场行情。如果能买一部进口彩电,价格又实惠,那当然是再美不过的事情。

老婆的**汤把王加根灌得晕晕乎乎的。他非常兴奋,马上给妈妈写信,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信刚寄出去,他又觉得这事不太靠谱。听妈妈讲,姐姐回国买飞机票的钱都是找别人借的。她哪儿弄钱买彩电?再说,两个小外甥随她一起回,拖儿带女,肯定有不少行李,如何把彩电带回中国?他马上给妈妈打电话,说不需要姐姐带彩电了,谎称他们对国外生产的彩电不放心,还是想买国产货。

白素珍在电话里告诉他,给加枝的信已经寄走了。

“没关系的。她能带就带。万一没带回,你也不要怪你姐。”

加根想了想,又说:“那我们先把钱邮给姐姐吧!”

“没必要。邮费那么贵,而且你邮的是人民币,在美国又不能用。”

加根想不出更好的补救措施,决定还是亲自给加枝写封信,说明事情的原委,嘱咐她不用带彩电。

信寄出去后,好长时间没有收到加枝的回信。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