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 39 章

在赵家人朴素的思想里,乔星云住在家不要钱,至于吃的,混合粗粮的吃食在外面一毛钱都卖不出去。

人家就住这么两天,留下了好几块钱的东西,他们心理都过意不去。

于是这天傍晚,一家子吃完饭上乔星云这里溜达来了。

刘桂花借夕阳余的那点天光看了眼院子里,上午洒水扫过的地面干干净净,有些地方还有笤帚留下的印子。

她满意地点点头,又进了屋里,拉开电灯,昏黄的灯光仿佛给屋子里上了滤镜,但也看得出打扫过的痕迹。

毕竟此时的院子里都是土,屋里铺了砖头,总有点尘土从笤帚缝隙躲过去,留下刷子一般的痕迹。

她提醒道,“一月有人来收一次电费,我看你这灯泡是二十瓦的,一个月就是两毛钱,再加上卧室的那个,你一个月得交四毛钱。”

“还有,你情况特殊,说是军属,家人又不在身边,部队里当福利给军属发放的一些物资是享受不到的,像米面调料燃料这些——”

她走到院子里一看,台阶尽头盘着两个灶,大铁锅与风箱都在,“吃饭能在食堂买,但平时总要烧热水,你要用灶就得买点木头。”

虽然周围就是野地,可那都是村里的财产,部队上用东西只能从外买。

“或者弄个铁皮炉子烧煤球,那个方便,再弄个铝茶壶——”说到这个,她就想到暖壶,“——那个至少得备一个,买的话得要一张工业票。”

乔星云就说,“也不麻烦,我跟舟哥说好了,他放假的时候陪我去西社村取行李,我有一个暖壶了。”

“行,那我就放心了。”刘桂花里里外外转了好几圈,总算觉得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才带着一家子人往回走。

“天黑了,我就不多呆了,要是有事别见外,去家里找我。”

乔星云答应了一声,把一家子送到门外,看他们都走远了才回去。

她扫视着黑乎乎的院子,心里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了。

等安定下来,就在村里找个活物把西西放出来。

之前她的生活环境实在不适合养个宠物,怕被人说“资本家作风”,自由了几个世界的西西不得不委屈地缩在她的脑海里。

在西西的提醒下,乔星云回头插上插销,这东西不安全,从门缝里能被顶起来,想了想,她又把门外的大锁拿进来挂在插销上。

忙了一天的乔星云久违地恢复了个人空间,洗漱之后躺在炕上,恨不能滚上几滚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

但这边的炕都修得大。上面能容四五个人睡觉,她的寝具是单人的,稍微出界就得与炕面“亲密接触”,虽然今天才擦过一遍。

理智还是让她放弃了这一不卫生的行为。

无所事事的乔星云又在脑海中捋了一遍时间线,研究自己是什么时候回北京的。

最终圈定了明年的三月份,毕竟中间过了一个年,现在是六月份,还有至少九个月的时间。

睡前还想着明天一定要买些木柴或煤炭,先喝上白开水。

次日,赶了个大早,就着井里压上来的沁凉的井水洗漱一番,乔星云心里又装了一件事,得在家放一个小水缸,存些水,不然过了夏天,井水冻人,日常用起来不方便。

洗完脸顺手把盆子里的水撩着洒在地上,拿起角落里的苕帚扫了一圈。

随便收拾了一下,乔星云准备去农贸市场,她对周边还不熟悉,出了门,先往镇上走,路上见到挎着提篮的妇女多了,观察她们去哪个方向,跟在后面就找到了。

就是个露天大院子,被分割成整齐的方块,与后世的农贸市场格局上没多大区别,只不过这里的商品种类少,多是附近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土鸡蛋这些。

再往里走,还有人摆着藤条编的提篮,圆圆的,把手是一条半圆形的粗木条,也不知是怎么弯成那个样子的。

乔星云挑了一个,给了钱,就垮在臂弯里了,这么一个篮子重量还真不轻。

市场里面数卖肉的摊位前排的队伍长,乔星云围观了一会儿,脑子里闪过锅包肉、红烧肉、卤肉等等吃法,最终因为厨具调料不足遗憾放弃。

蔬菜这些她很快的掠过,倒是遇到一个婆婆在卖鸡蛋。

这可是好东西,补充蛋白质,开水一冲就能熟,算是难得的荤腥了。

她凑过去看了看,还有四五十只,想了想,要了二十只,七分钱一只,给了婆婆一块四。

乔星云小心地把鸡蛋摆进提篮里,婆婆好心给她抓了一把稻草,垫在空隙中,防震。

她本打算回家了,却见到有人在卖蜂窝煤,走过去看了看,也看不出质量如何。

她跟老板搭话,“同志,我要买蜂窝煤,买的多,你们能帮我送回去吗?”

老板是个皮肤黝黑的农村汉子,蹲在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并不敢搭话,他周围还站着几个人,旁边放一辆架子车,就是他们运送煤球的工具。

乔星云说要,那汉子看着她,咽了一口唾沫才敢说话,“要多少?”

“一百块吧。”

此时的蜂窝煤供应还没放开,但价格受国家管控,四分钱一块,一百块也就四块钱。

分出一个人拉着架子车帮乔星云送回家,人又帮着她把煤球摆在屋檐下,乔星云给了钱,问了一句,“你认识做煤球炉子的人吗?”

供销社里卖的外地厂子里生产的铁火炉一个要四五十块,还要工业票,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的。

乔星云以前在村里的时候见过那种用铁皮桶改造的煤球炉子,用起来也很方便。

这汉子就问,“你急着要?”

乔星云点头。

他说,“包工包料五块钱一个,下午给你送来。”

乔星云也不知道这价格是贵还是便宜,但在她承受范围内,于是爽快地应下。

等人走了,她将篮子里的鸡蛋取出来摆在方桌上,想到路上遇到的姑娘嫂子们都会在提篮上盖一块布,防止别人窥视里头的东西。

不用找,乔星云都知道自己没有空余的布料了,只能就这么提着空篮子上街去了。

这次她去了供销社,买了两个碗,两个盘子,一把筷子,又扯了些藏蓝色的土布,这料子做裤子又结实又舒服。

又零零碎碎地买了些针线、扣子、松紧带……

想了想,酱油醋盐也各买了一些,毕竟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不能一直凑合。

反正是想到什么买什么,刘桂花看着她买的东西说笑道,“你买的这些东西,就跟新媳妇过日子一样。”

北方有些地方的习俗是过年的时候添两个新碗,寓意添丁进口。

乔星云笑道,“之前没条件,知青点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合伙买的,现在我自己住,缺了这些不方便。”

刘桂花帮她把东西妥帖地放进篮子里,尽量放稳,减少磕碰,一边身子越过柜台与她碰头说悄悄话,乔星云配合地半倚在台面上。

“好姑娘,嫂子是跟你说心里话呢,你既然有机会到咱们部队上,最要紧的,是赶紧给自己找一个对象。”

“现在外面那么乱,你一个女孩子下乡插队,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很容易就被人盯上。”

“不是村里的那些恶霸,就是镇上城里也多得是见你孤身一人就要欺负你的!”

这话乔星云认同,她以前看过一个帖子,说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宜居,只看这个地方的单身女人多不多。

女性的切身体会应该更加深刻,后世的网络上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的“男房东无故进入女租客房间”“情侣租客的男人在女性同租人的浴室安摄像头”“独居女人在门外发现陌生记号”……

同样的女性安全受到威胁的新闻,每天网上都有成千上百,还个个不重样,这还是在部分男人发现摄像头后放弃侵、犯的前提下。

乔星云从不敢高估人性。

她知道,后世的文明程度高取决于天眼的大规模应用,为何这个时代流氓罪判得那么重?

是因为线索稀少的情况下,并非所有犯罪行为都能被警方破获,重刑是为了威慑。

再加上国内的局势不算平和。

新乡镇是因为有部队驻扎,军属多,没能乱起来。

绕是如此,平时过得好的人家都缩起脑袋来过日子。

这时候能与军人结婚,全家人都能蹭一个军属名号,安全就有保障了。

可部队上的军人虽然多,有人想给他们保媒,也找不着门路。

所以军属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旦亲戚家有合适的女孩子,就叫过来住几天,结了婚便是不随军也不用下乡了。

刘桂花见到乔星云时,给人系红线的心思就蠢蠢欲动,女孩长得好看,气质又好,一看就是有文化的城里人。

只要她点头,合适的男人能拉出来一长溜。

她脑中第一个想到的是送星云来的江敛舟。

这两个模样特别出挑,都是万里挑一的,男才女貌,见到他俩脑子里就一个词儿——登对!

刘桂花想着,改天得探探江敛舟的口风。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