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十二年夏,长安城浸润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潮湿里。暮色四合,唐国公府门前的石狮被雨水洗得发亮,檐角的水滴犹自敲打着青石板,声声清脆。
李渊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迎上的仆从,重重拍打了几下大氅,拂去沾染的扬尘,便步履匆匆地穿过庭院。他走得急,皂靴踏入青石凹洼积水,“啪“的一声,泥浆溅起,在深紫色的官服下摆晕开深色的水渍。他浑然不顾,步履又快又重,惊得廊下侍立的婢女慌忙避让。
房内,从银博山炉中袅袅升起的安息香稍稍驱散了李渊的疲意。窦氏倚在铺设着联珠对鸭纹锦褥的榻上,面色虽苍白,眼神却清亮如常。“回来了?”她怀中抱着一个以素色越罗包裹的襁褓,见李渊满身尘土的模样,不由轻笑,声音有些沙哑,“赶上看看你闺女。”
李渊快步上前,没有先看孩子,而是伸手探了探窦氏的脉门,指下感觉跳动虽弱却平稳,悬了一路的心这才落定。他俯下身,目光落在那个小小的、皱巴巴的婴孩脸上。
“这孩子是个有福的,知道我今日抵京。”他语气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沙哑,却难得透出几分轻快,在榻边坐下,伸手为她掖了掖被角,目光却已落在那个小小的襁褓上,“路上紧赶慢赶,总算没错过。”
“你这张巧嘴,从陇州到长安四百余里,谁不知道你是日夜兼程赶回来的?“。窦氏会意,将孩子轻轻递到他面前:“抱抱吧,名字还等你来取。“
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婴孩在他沾着尘土的臂弯里动了动,竟没哭闹。李渊端详着女儿稚嫩的面容,沉吟片刻:“陇州苦寒,这一路却见渭水两岸粟米垂穗,是个好年景。就叫'秀宁'吧,愿她如这关中沃土,毓秀钟灵,一世安宁。”
窦氏凝视着丈夫眉宇间的疲惫,柔声道:“方才张嬷嬷来报,西院那位,似乎也快生了。若也是个女儿,正好给秀宁作伴,咱们李家,终究是子嗣兴旺才好。“
正说着,外间传来一声朗喝,人未至,声先到:“我兄长可是回来了?”
李渊闻声,将孩子交还给窦氏,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便起身向外走去。只见堂弟李寿正站在外厅,他身着紫色圆领襕袍,腰束九环金带,悬着金纹银鱼袋,显得虎虎生风。他见李渊出来,抱拳朗声道:“听闻嫂子平安生产,侄女康健,真是大喜!大喜啊。!”
李渊笑道:“神通倒是消息灵。”引他在外间的嵌螺钿紫檀坐榻上坐定。
侍女奉上茶汤。李神通接过茶盏,却不急着饮用,目光炯炯地望向李渊:
“兄长可知,昨日朝会上,高颎又在陛下面前进言,说要整顿关陇军务?“
李渊神色不动,指尖轻抚茶盏边缘:“高仆射素来严谨,整顿军务也是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李神通轻笑一声,“他提议要将河东马场的战马尽数收归兵部管辖。这些马场多是各家私产,岂能说收就收?听说皇后也是这个意思。“
“皇后圣明。“李渊微微颔首,“不过高仆射既然提了,总要给他个台阶。不如将三成战马交由兵部,余下的...就说是各府自备的仪仗。“
李神通会意一笑:“还是兄长考虑周全。“
李渊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我在长安这些时日,朝中诸事还要你多留意。听说江南不太平?“
“不过是些陈叔宝的旧部在闹事。“李神通不以为意,“倒是杨素借机向陛下请旨,要增调关陇兵马。崔家那几个御史上了折子,说陇州防务紧要,不宜轻动。“
李渊眸光微闪:“杨素此人……向来不容人掣肘。他若特意上疏,必有后手。”
“正是如此。“李神通压低声音,“不过兄长放心,我已经联络了裴家和长孙家,明日朝会上必绝了他这道疏。“
“恐怕不够,我给窦家也写封信,“李渊点头,“不过也要给杨素留些颜面。让他在江南自行募兵便是,关陇的兵马,还是留在关陇。“
李神通抚掌笑道:“我也有此意!让他自行募兵,既解了江南之困,又不损我关陇实力。“
“还有一事。“李渊放下茶盏,“我这次从陇州回来,见沿途流民甚多。若是处置不当,恐生事端。“
李神通不以为意:“兄长多虑了。我已经命人在各州县设了粥棚,再让各家出些银钱,安置流民。这等小事,何必劳烦朝廷。“
“还是要谨慎些。“李渊提醒道,“我听说有些流民中混入了江南的探子。你在长安,也要多加留意。“
“兄长放心。“
......
孩子出生第三日,唐国公府“洗儿会”。
产房外厅庭院中早已设好锦缎步障,围出一方清净天地,内置银盆并堆满了寓意吉祥的枣子、桂圆及各类“嬉子”。这便是为新生嫡女李秀宁准备的“洗儿”礼场,正中设柏木浴盆,盆中是以桃根、艾叶熬就的香汤,盆沿还搭着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缕”。
窦氏坐于帷帐之后,虽不露面,却仔细听着外间动静。主持仪式的全福老夫人将秀宁从乳母手中接过,一边用香汤为婴儿擦拭身体,一边高声念诵祝词:“洗儿汤,添智慧,三朝之后无灾殃……”
李渊与李神通立于稍远处观礼。当老夫人进行到“落胎发”环节,仅象征性地剪下一小绺头发时,李神通凑近低声道:“哥,陇西那边传来消息,流民里果然混着江南来的探子,已经拿下了。”
李渊目光仍注视着女儿,微微颔首:“处理干净,不必声张。”
此时,宾客开始“添盆”。金银钱币、玉石玩器纷纷落入浴盆周围的银盘之中,叮咚作响。在这喜庆的掩盖下,李神通语速极快:“杨素在江南又上了一道奏疏,要求核查关陇诸将的勋位。”
李渊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手伸得太长了。明日我亲自进宫面圣。”
......
一月后,唐国公府为嫡长女李秀宁大办满月宴。府中早已装饰一新,锦缎步障从大门一直铺设到正堂,庭中陈列着各色贺礼。
府中早已装饰一新,朱索连笼系于门楣,锦缎步障从大门一直铺设到正堂。庭中陈列着各色贺礼,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座象牙雕百子图插屏,乃当今天子赐下的,自是摆在最中间。
巳时初刻,独孤氏便早早到来。她今日特意穿着绛紫瑞锦襦裙,发间九树花钗显示着一品外命妇的尊荣。窦氏亲自迎至阶前,两人执手相视而笑。
“妹妹今日气色极好。“独孤氏仔细端详着窦氏,“我特意早来,是有个人要引荐给唐国公。“
她说话间,一位身着深绿色官袍的年轻官员从她身后转出。这人生得剑眉星目,腰间佩着一柄镶玉短剑,行动间自带几分将门子弟的英气。
“这是舍侄杨玄感,杨素那家的,日前刚授通事舍人。“独孤氏笑着引见,“玄感,还不见过唐国公、国公夫人。“
杨玄感上前一步,执礼的姿态恭敬中带着疏离:“晚辈杨玄感。见过唐国公、国公夫人“
“杨侍郎不必多礼。“李渊虚扶一下,并未多言。
窦氏目光在杨玄感腰间的佩剑上停留一瞬,随即含笑还礼:“杨侍郎年轻有为,不愧是越国公的公子。“
杨玄感适时取出一只锦盒:“晚辈特备薄礼,恭贺贵府弄瓦之喜。“
......
前厅宴会气氛热烈,宾主尽欢。后厅内,香氛馥郁,衣香鬓影。众女眷正围着襁褓中的李秀宁逗弄。独孤氏拉着窦氏的手,坐在稍显安静的软榻上,说起了体己话。
“妹妹,秀宁这般玉雪可爱,我看着就心生欢喜。”独孤氏语气亲昵,“不瞒你说,我今日来,除了道贺,还存了份私心。我大哥家那个七郎,你是见过的,性情温厚,读书也上进,与秀宁年岁正是相当。我们两家若能亲上加亲,岂不是美事一桩?”
此言一出,近处的几位贵妇都含笑看来,静待窦氏回应。独孤氏母家是皇后外戚,门第显赫,主动提亲是给足了李家面子。
窦氏闻言,脸上笑容未变,亲手为独孤氏斟了一杯温热的蔗浆,语气温婉如初:“姐姐厚爱,秀宁能得您青眼,是她的福气。七郎那孩子,我瞧着也是极好的。”
她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袖口一枚褪色的绣花,话锋轻轻一转,带着些许恰到好处的无奈与惋惜,轻轻握住独孤氏的手,言辞恳切:“姐姐的真心,妹妹岂能不知?只是眼下还小,她两个姐姐都没留住...若两个孩子真有缘分,再议不迟。姐姐说可是这个理?”
窦氏一番话算是全了独孤家的颜面。
独孤氏也是明白人,脸上的些许失落很快被掩下,反拍了拍窦氏的手背:“妹妹刚生产,可别想那么多。倒是我心急了。”
前厅酒过三巡之际,一名身着戎装、风尘仆仆的家将步履急促,无视歌舞,径直穿过庭园,来到主位的李渊身边,俯身耳语。
李渊举杯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脸上得体的笑容分毫未变,只是眼底深处瞬间凝结了一层寒冰。他不动声色地向身旁的李神通递了个眼色,两人借故暂离喧闹的正厅,转入一旁静谧的书房。
“兄长,何事?”李神通见左右无人,立刻低声问道。
“陇州急报,”李渊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金属般的冷硬,“突厥一支精骑,绕过陇州常规防线,精准地袭击了家里在边境的三处马场,烧毁草料,劫走良马。他们来得快,去得也快,似是……只对李家下手。”
李神通闻言,察觉内情的严重,拳头骤然握紧,骨节发白。
李渊负手在书房内踱了两步,目光最终落在了他盛放字画的锦盒上。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攫住了他。
“去,把杨玄感送来的锦盒拿来。”李渊的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墙后听见有人闷闷的应了声是,随后不久有家仆便端着一个锦盒进来,李神通大步上前接过,屏退家仆,三下五除二扯开锦盒的丝带,掀开盒盖。当看清盒中之物时,他倒吸一口冷气,猛地抬头看向李渊。
盒内红绸衬底,赫然躺着一对玉质温润、形制古雅的玉戈!戈身之上,清晰地刻着“武运昌隆”四个篆字。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玉戈……征伐之器……”李神通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杨素!我说怎么会这么巧?我们刚搅了杨素的折子,突厥人就来了?他让儿子送来这东西是来敲打我们!”
李渊缓缓走上前,拿起其中一柄玉戈。指尖传来的冰冷触感,与他此刻的心境一般无二。他凝视着那锋利的戈形,眼中最后一丝疑虑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彻骨的冰寒与了然。
“不错,我说我和杨素平日并无私交,与那杨玄感更是素未谋面,今天他怎么来了”李渊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蕴含着风暴,“他这是在告诉我,我们能搅了他的大事,他能让突厥人随时随地找到我们的痛处!若我再敢在朝中阻碍他,下一次陇州就不是丢几匹马了,一旦突厥铁骑大肆劫掠陇州,圣上那边......他送来这对‘礼物’,就是吃定了我们即便看穿,也只能忍下这个哑巴亏。”
他轻轻放下玉戈,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什么,但再抬头时,眼神已锐利如刀。
“神通,”李渊的语调恢复了惯有的决断,“让我们在北边的人查查杨素与突厥往来有什么蛛丝马迹。没有也不要紧,随便弄点什么可疑印记的突厥信物,我要呈一份密奏,直送东宫。”
“东宫?”李神通立刻会意,“太子与杨素向来不睦……兄长是要借太子之手?”
“他既做了,就别想完全不沾腥。”李渊冷然道,“眼下我们还需隐忍,但不能让他觉得李家可随意拿捏。这份‘礼物’,我们暂且收下,可是在我女儿的宴上这么闹,他日,必当连本带利,奉还给他越国公府!”
当李渊与李神通重新回到喧嚣的宴席上时,两人依旧是那位雍容雅致、宾至如归的唐国公与左骁卫将军。李渊甚至遥遥向正在与人交谈的杨玄感举杯致意,两人笑容依旧,可不知道饮下的到底是什么。
是夜,寝室内。
火烛高燃,李渊卸下外袍,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窦氏一边为他整理明日要穿的常服,一边将白日里独孤氏提亲之事,以及自己的回绝,缓缓道来。
李渊听罢,微微颔首:“夫人做得对。我们若此时与独孤家结亲,落在陛下眼中,便是关陇世家、外戚、勋贵串联,必落猜忌。这个嫌疑,我们绝不能沾。独孤家虽是后族,但近年来与杨素走得颇近。你可知杨素今日刚送来贺礼是什么,是一对玉戈,这是在示威呢。”
“凤娘子向来率真,今日怕是被人当了幌子。”窦氏走到他身后,轻轻为他按压着太阳穴,低声道:“杨素权势正盛,且其性狭,睚眦必报。今日他让杨玄感送来玉戈,是警告,或许也是试探。试探我们是否会通过独孤家向他靠拢。”
“不错。”李渊闭着眼,享受着她指尖的力度,语气带着赞许,“这桩婚事,看似是锦上添花,实则是危机暗藏。杨素想凭此施压,让我们屈服,是打错了算盘。”
他睁开眼,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坚定而冷冽:“边患,我们自己来解决。朝争,我们也不惧他。想要我李渊低头,没那么容易。“
话毕,他语气一软:“只是可怜了秀宁,这玉戈......“
窦氏依偎在他身侧,轻声道:“玉戈虽利,终是死物。只要咱们夫妻同心,就不怕他什么明枪暗箭。“
烛火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上,紧密相连。
夜深,风起,门楣上那道朱红的丝绳在月下轻轻摇曳,像一道未愈的伤痕。
欢迎大家来看熊猫的书,让我们一同走进平阳公主的故事吧。
本文中,隋朝时期,长安城应该叫大兴城,但是熊猫写的时候老出戏,这里统一都叫长安啦,大家不要纠结ヾ(??ω??`)o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一章 朱索连笼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