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个体角色化”。
新生儿并不具认知能力,是因为被赋予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物质生活条件,才得以形成人类的意识。
然后获得名字,拥有“我”和“自己”的概念,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透过主观体验、客观评价,建立自我形象与价值观,并随成长不断发展自我……
孩童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悉心扶持才能顺利生长;同样也是一面镜子,会如实反射出周围的景物与人像。
——而佐佐栖信澄产生的第一个意识是“工具”,其次则是“我们”、“家族”。
家族有意置换他的概念,让他与共沉浮,但能自我认识的渠道并不只是人,只是封闭条件下的讯息有限且难以查证罢了。
自己是怎样的存在、出身并长住的居所全貌、来去如风兢兢业业的长辈、仅远瞻不可踏足的墙外世界……他都一知半解。
不过若是想知道的话,只要创造足够的产值与产能,家族也不会吝啬投资和奖励。
无论洗脑成功与否,但凡有野心、求生欲的人都坐视不得自己的生命和青春被徒劳献祭,因此会穷尽一切去反抗、逃跑,乃至利用、侵吞。
他们没理由不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是任人摆布的道具,而是为“心”所驱的“人”。
人之所以是人,正是在于其超脱本能的“思想”。
但充其量只是人形生物的佐佐栖信澄,精神领域一贫如洗。
别说外面的世界对一个小孩有多冒险,家族的环境又何其压抑——从根本上他就关闭了思考的功能。
毕竟理由、目的是认真生活的人才有的东西,既然漂泊不定,那就顺其自然。
“一切与他何干”。
0.14
佐佐栖信澄一直自然的活着。
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以人形降世,心脏搏动着,血液输送氧气与能量,细胞不断分裂、更迭,神经感应并传导讯息,一如星移斗转、花开花落。
这种活法对人分外别致,贯彻生命的纯粹,颇有物哀、孤芳之美。
而生命的诞生需要亲本,他理所当然有一对父母,只是他们仅活跃于他的体内基因和族内轶闻。
纵使是如此冷漠势利的家庭,也能凝集出亲情的结晶,但那并非美好之物,而是用血缘缔造的锁链。
作为一个无心的人形生物,佐佐栖信澄没有爱与归属的需求,更不会自找麻烦。
反正双亲的存在掀不起波澜,能否出淤泥而不染也很难说,不管他们的消失事出何因,在本人主动现形之前,他都一概置之度外。
所以忽然被告知母亲的消息时,他并不惊惑;被迫建立联系时,他亦未排斥。
——可实际会面时,他迷蒙了。
跟随长辈的脚步,展现于眼前的是一个封建制度的遗留糟粕、被世界遗弃的亚空间。
以及“受困其中、灵魂枯朽的女人”。
那是他的“母亲”。
0.15
她不记得自己被孤寂与黑暗支配了多久。
这里犹如海底,时间是无谓的,空气是沉滞的,呼吸间尽是腥腐。
曾为锚点的记忆和神智早已被剥蚀,水刑将她鞭挞为徒留本能的动物,又被固定四肢和颈部的镣铐扣留了体面,就算闪耀过生命的光辉,如今她也只能臣服于疯狂。
——直至一道被色光簇拥的身影降临。
她为久未眷顾的生机而狂喜,也为迟迟未退的荒寒而焦躁,尤其那春意总是匆匆离别又重逢未知。
他就似深渊,无论倾泄多少都杳无回音,唯寂寥的风声随之坠落。
于是憎恨之火窜出她的七窍。
正因盲目的依赖、信任——忌妒与憎恶也同样猛烈。
“他是她所有爱恨扭曲的投影”。
0.16
他的母亲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非需要与正常社会对接的桥梁,其次别无选择,佐佐栖信澄也不会让她充当监护人——他监护对方还差不多。
毕竟她的病情反覆无常,同住一个屋檐下,交集无从避免,而他又首当其冲。
考量到社会形象、连坐责任和居留权,只观望几日,他便利索的卖了对方。
这着实是冒险的行为。
现在是昭和46年(1971),日本已抚平战后的伤痛,和洋兼并,一切都正欣欣向荣,可根深蒂固的顽污只清除外征是无用的。
精神病曾是诅咒、神罚的代名词,18世纪后才被视为可治之疾,却由于缺少了解、难以治疗,采取非人道措施,直至联合国正名。
然而文明不发达、封闭排异的地区仍存有偏见迷思、污名化现象,尤其日本是个信仰泛滥、社交潜规则繁多、传统因循的国家。
他不了解长野,也不自诩了解诸伏家。
但以诸伏夫妻的社会身份、价值观,以及邻里的消息灵通度,八成不会把他们赶出门外自生自灭。
实际上诸伏夫妻也未辜负自己的品德,非但愿意聆听并相信一番童言,对精神病患与其家属亦无偏见,还决定不安期过去再带她看诊。
幸好重见天日的事实舒缓了佐佐栖女士的神经,即便仍未重拾人母的义务,起码没用名分道德绑架。
可能是太幸福了,患得患失开始崭露头角,崭新陌生的际遇也在增压,于是原本乐不思蜀的她又想起他这个旧人了。
那双手曾无数次穿过栏杆,企图掐灭唯一的希望,可身处绝境时,又矛盾的下意识寻求庇护——
“他们都默契的相互利用着”。
纵然症状和善,她的异常依然显着,压根瞒不过心思细腻且有侦查、逻辑意识的诸伏兄弟。
若非诸伏夫妻认为孩童也应有知情权,相关知识不足的他们一时还想不到精神层面去。
诸伏夫妻不愧是老师跟家长的典范,对呵护玻璃娃娃很有一套,年少的诸伏高明也依稀可见其风骨。
相较之下,诸伏景光就有待加强了,不过有来自家人的掩护,以及天然的性格加成,至今都没露馅。
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照常发挥,另外四个小心维护,倒也没出什么岔子。
就是母亲心智退化的特质披露后,格外黏人又喜欢撒娇,导致从容应对的佐佐栖信澄更像年长的一方。
总而言之:他既善尽本分加固母子形象,促进新家人的联系,还吃了孩童的红利,往后都不负母亲的看管全责。
哪怕那头疯兽完全脱笼而出,也仅仅是蒂落花谢似的自然现象,毕竟他无论作为儿子或孩童皆已竭力,再母债子偿就显得没天理了。
——归根结底,他只是需要“母亲”的头衔及存在而已,本人并不重要。
而他在其中出的力,也不过一剂预防针。
0.17
小孩子不喜欢医院是有缘由的。
净化过头宛如异端的惨白色,混着铁锈、药味欲掩难掩的消毒水气息,以及献予讣告的压抑死寂。
在被逐出华笼之前,阅读是佐佐栖信澄窥悉外界的唯一途径。
书上将医院描绘成治癒伤痛、拯救生命的神圣领域,歌颂希望与和平,可他从侧面眺望,却看见一座陵墓。
彼时的他不以为意,满心都是岁月静好的朽烂,没想到会有亲自朝圣的一天。
就如捉摸不到生,他对死其实没有具体观念,前者从出生便伴随左右,自然到反倒置若罔闻;后者则纯属认知狭隘。
佐佐栖信澄的确憧憬着樱树,却是在憧憬它所展示的生命艺术与自我主义,而非生死本身。
因此对其模糊的概念,他是一点想法都没有,然而他的母亲并不尽然。
本能与自尊令她厌斥医院,她抗拒新鲜或陌生的变化,何况它的受众是身心不健全的人。
哪怕心智退化,她也偶有正常的时候,即便对自己的情况略知一二,她仍宁可永久沉沦,都不愿被审判定罪。
佐佐栖信澄不明白那于事无补的自尊,虽有对症下药、勿忌讳及医的认知,包容心却超标。
——无论她选择什么、喻意为何,他都会报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高于一切。
不过热心善良的诸伏家可做不到坐视不管,而要是他们求助,他也不会泼以冷水。
目前清楚的有两点:她本人不可能同意就医;被强迫也绝不配合。
佐佐栖女士之所以在这段寄宿时光中看似温驯,有五成是被成功拥抱自由的狂喜沖昏了头,两成六神无主,三成则是认识到自己除此无处可去才特别卖乖。
遇事不顺就发飙或讨好,他已滚瓜烂熟这操作了。
可就算如此,她也有个弱点——“雏鸟情节”。
他是这漫长黑暗里向她走来、赋予微光的第一位,即便无数次被她所伤都从未报复、抛弃,最后甚至还兑现了她的毕生梦想,他在她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悄然揭过旧事后,他给她的安全感再创巅峰,可谓从救命稻草升为神明毫不浮夸。
虽说神明本尊压根不把她放在心上,也不清楚自己对信徒的份量,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既然软硬不吃,自己也遭殃,那索性就什么都不透露,仅以自己外出之名把对方拐上就行了。
毕竟在佐佐栖女士的潜意识里,他是无害可信的,没安全感的她也不愿分开,就算途中有所察觉,离开安全区的她也只能依赖他。
有求于人、害怕被遗弃时的母亲好哄多了。
0.18
人是感性的,不乏有情感波动,但要如何界定一个情绪或思想是异常的,甚至于病态?
或多或少,人都会心有困扰的时候,但当它徘徊不去且频繁引压,以致影响日常生活时,就会被定义为病理。
心理疾病是由不同的风险因素逐叠而成,比如:家族遗传、创伤经历、滥用酒精药物,症状视人而定,因此准确诊断需要身心两面的评估。
体检为辅助性质,用以排除导致类似症状的生理病因;心咨则考验医生的临床技巧、经验,以及患者的配合度。
但有的患者不是不配合,只是难以启齿,曾经的痛苦又会在梳理思绪时翻腾而上,况且对人剖析自己的内心,就像鱼自己跳上砧板让厨师料理一样。
佐佐栖信澄没有不可说的秘密,而主动屏蔽的感觉更不靠谱,因为它从源头便被截断了。
——不思考就不会滋生烦恼,不发现就不会察觉问题,不付出就不会纠结反馈。
“无知是最佳的防护罩”。
于是被诊断为“自闭症”,也是不出意料又情理之中。
他隐约知道自己不正常,能有这种结论,是基于自我意识和生长环境偏离了伦常正道,同时也是这两点让他止步于此。
不过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钻研尚浅,其实“自闭症(Autism)”这一名词还未被承认,因此有标准不统一、与其他相似病症混淆的乱象。
它目前被定义为:“儿童因家庭冷漠而孤独焦虑,于是封闭自我以自卫逃避的精神分裂倾向”。
具体症状为“人际沟通困难”、“情感封闭及感官反应异常”、“重复行为及偏执兴趣”。
得益于家族教育,佐佐栖信澄没有语言障碍,只是由于礼节约束、情感交互异常,表达形式过于正经客套。
稍加修饰的诚实、坦白是万能的沟通公式,而待人接物方面也有配套攻略,只要愿意认真学习,人际交往不是问题。
感官反应尚不明显,情感异常大概也影响不大,毕竟每个人的思绪频率各不相同,知音难寻,不同频才是常态。
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戴着面具,总有疲惫想休息或不慎露出马脚的时候,所以对人还是得真诚,若真心协调一阵子都对不上,那也没必要再相互折磨了。
至于兴趣…他没有兴趣,不过重复行为也能视为习惯,而他的习惯都挺健康的,就算侷限、枯燥,起码不会造成人身损害。
尽管未解争议尚多,自闭症研究的基本逻辑也还算能洽,只是佐佐栖信澄缺少实感。
…家族对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环境教育的确很重要,他不否认家族对自己的影响,是它生养了他,但人生方向、自我发展应由自己决定。
——“不受任何干涉、催化,忠于本心,浑然天成”。
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
而且,他跟家族的关系是平等的,他是家族的工具,反之亦然,如果是权利也就罢了,可为什么要向工具寻求感情?
寻求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吗?
但工具何来感情,只有纯粹的利益,再者他从未投资,甚至连本金都没有,又何谈赔款?
对于这合理又不合理的诊断,佐佐栖信澄:……?
0.19
至于母亲,貌似是“精神分裂症”吧,佐佐栖信澄没过多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诸伏兄弟为克系文化疯狂,也没逃过被打包到医院的命运。
好消息:他们精神健康。
坏消息:这是癖好问题。
他这枚安慰剂成效卓着,也有从众因素——诸伏夫妻不可能放三弱一病自己出行,所以就变成家族团建了。
总之诊疗一切顺利,顺利到佐佐栖女士都没回过味来。
她仅剩的自尊不容许被戳破,强行面对现实只会激发逆反心理,因此她依然深信诸伏家善意的谎言。
而佐佐栖信澄与之相反,他需要明确的刺激和引导,诸伏家便一改先前的温水煮蛙,不断直球暴投。
——投是投中了,却是一分不得。
他们并不气馁,毕竟教学是一生的事,每个人都是在数不尽的失误和摸索中慢慢成长,只看重结果、效率反倒揠苗助长,而他们有充足的经验和耐心。
0.20
前提是、时间也充足的话。
穿插少许母亲第三视角增添气氛,主信澄视角又透露出天然的神性,尽管通篇下来很缺角色互动,有种赶剧情的feel,但以信澄的性格和认知问题,日常呈现就真是如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真有像信澄那样无知的人,比如作者个人就人生完全摆烂,明明是从出生就一起生活的家人,相处模式却跟熟悉的陌生人差不多,了解仅限性别、名字……
某种意义上,作者好像也挺厉害的?
佐佐栖母子以前的相处就不细说了,因为两个不同领域的疯子互当工具人,只能相处出尴尬来
信澄对生存和死亡一窍不通,因为过于自然反而忽略了,不会去发想本质与意义,导致没有明确的认知
他以为自己对死亡有朦胧的憧憬,可对成因、过程、后事处理毫无头绪,仅仅是贫乏的描绘物哀之美
说白点,就是他没有对死亡的追求和理念,纯粹是艺术型态的欣赏——因此他既不求生,亦不寻死
信澄并不擅应对复杂善变或无理正面的情绪,基本都是打太极,无法理解但接受良好,因为不放心上也不会被影响
他就像漫无目的飘泊的亡魂,事不关己的旁观一切,不过觉醒后他就会被现实碰瓷,甩都甩不掉了
…至于能不能融入人间……就看剧情发展做不做人了,虽然估计没可能(叹
信澄的道德观视情势而定,他不会无故违法乱纪、惹祸上身,通常都是肯定并遵守世俗规范的,当然有必要时也丢的很快,拍一拍再捡回来,总之很灵活
然后信澄卖母亲那段写得有点绕,先从他为何需要监护人讲起:
拜家族所赐,信澄的常识、独立能力严重稀缺,以致被家族除名后急需能助自己在外界生存的管道,也就是母亲
为何是母亲跟血缘无关,一是境遇、目的相同;二是只有自己一个孩子行事不便,需要大人;三是母亲是他最快且最近的援兵,虽然婚后状况糟糕,但婚前的社会身份与人脉也许还能依靠
联系跟家族绑定的信澄莫得选择,只能让她将就当监护人,也成功攀到了诸伏家,不过定居是个问题,尤其她精神不正常,以日本风气会被诟病
其实诸伏家不接受他们也没关系,最多去警局、弱势关怀协会求助,但对外界无知的他们能否撑过这段时间就难说了
反正都要寄人篱下,能扒则扒吧,何况诸伏家确实宜居,为了居住权必须做个好房客,关系不热络比弄僵要好,为此,佐佐栖母子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
尽管麻烦,信澄是不会把母亲踹掉的,因为这么做有违人伦有辱名声,在选择对方成为共犯时,他们就是同一绳上的蚂蚱了
而出于连坐关系,如果隐瞒她的病情,日后出事可不好交代,主动上报倒能拿个好印象借此卖惨,甚至因为他才六岁,看顾母亲的责任会转手至诸伏夫妻,他只要做做表面孝道就好
不用担心母亲不配合外交,即使总依赖别人,由于雏鸟情节,最依赖的还是他,假如她突然发疯要杀了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她对外界无安全感,一定要他同行;信澄又没外出需求,也不会带她这个不稳定因子出去,因此两人都是家里蹲
在家里动静太大会吸引其他在家的人,绝大可能是主家政的诸伏夫人,诸伏家主和孩子俩都是下午或假日才有机会,不过就算没人信澄也能应付,她既善变又易安抚
总之有人的话他能搏取同情,她兴许会被隔离疗养,不用再日常作秀;没有便无事发生
总结来说,母亲的存在利大于弊,完全是垫脚石,在这场交涉中,信澄是最大受益者——然而他并非多思心机之人,纯粹是下意识选择平衡易控的局势,不一定要利己
当然,他如果想多点是一定能想到这层的,奈何本人不仅咸鱼还金鱼脑(金鱼其实很聪明,记忆力佳有导航能力,会根据环境变化估距,但此处的金鱼脑为偏见意义
信澄的真实思路只是觉得自己需要生活保障,正好和母亲同病相怜就相依为命了,最后善尽本分,以免又被扫地出门
最后的心理咨询,信澄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自然不介意对人自我剖析,只是不习惯倾诉
他没有不能说的,也没什么能说的,毕竟他活得太有机了(信澄:烦恼、感觉、想法乃唯人之物,与我一介人形生物何干?
自闭症研究引用自文中的当代版本,与最新版有出入很正常,其病因除了环境还跟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神经发展障碍,所以信澄才会对情感论抱持疑问
信澄也许缺乏安全感,但并不在乎他人之想,从未有过情感上的依赖、索求,毕竟也没有这种东西,他只是选择性无知,神智还是很清醒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自然现象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