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信任基石

暖阁对答之后,咸阳宫上空那无形笼罩在吴柒身上的阴云,似乎真的散开了些许。赏赐的珍宝与典籍被妥善安置在清幽阁内,那方金丝楠木书案成了他每日伏案研读之地,御赐的笔墨缣帛则让他能够更顺畅地记录所思所学,甚至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样。

变化是潜移默化,却又实实在在的。

首先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石室对他开放的权限明显增大,一些之前被列为“需特许”方能查阅的典籍,如部分地方的物产志、历年气候记录、甚至一些不太敏感的工程档案副本,如今他只需登记便可借阅。负责管理石室的吏员态度恭敬,不再有之前的审视与拖延。这让他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帝国的肌体与血脉,为其“优化推演”积累着宝贵的数据。

其次,是行动的便利。他在宫苑中行走时,遇到的郎官会微微颔首致意,而非之前的漠然审视。偶尔遇到一些中低级的官吏,对方也会停下脚步,客气地称一声“吴先生”。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并非源于对他个人的爱戴,而是对那股笼罩在他身上、来自帝王“青睐”之光的敬畏。

然而,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一次小范围的朝议。

那日商议的是关于巴蜀之地新辟官道驿传设置的议题。因地形复杂,民力调配、物资转运、驿卒招募等诸多环节计算繁冗,治粟内史与少府、典客等署的官员争论不休,效率低下。

嬴政高踞御座,听着下方的争执,眉头微蹙,显然不甚满意。他的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了列席末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吴柒身上。

“吴卿。”嬴政的声音打断了争论,“你于数算推演既有心得,对此事,可有见解?”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吴柒身上。李斯抚须不语,眼神深邃。赵高垂首侍立,袖中的手指却微微蜷紧。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考校,也是一个信号——始皇开始尝试将他纳入实际的政务咨询范围。

吴柒心中微震,但并未慌乱。他出列躬身,没有直接回答具体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方法:“陛下,诸位大人。巴蜀道远且险,诸事繁杂,若纠缠于细节争执,恐耗时日久。臣以为,或可先将此工程拆解为‘民夫征调’、‘粮秣转运’、‘驿站点设置’、‘器械保障’等数个核心环节。针对每一环节,依据以往类似工程数据,设定上、中、下三等标准,估算其所需人力、物力、时日。再将各环节串联,评估不同组合方案之总耗与时效。如此,优劣对比一目了然,便于陛下与诸位大人决策。”

他提出的,本质上是一种初步的项目管理与方案评估思路,将复杂问题模块化、数据化,通过对比来选择最优解。这并非多么高深的理论,但在习惯于定性争论、缺乏系统量化分析的秦廷,无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殿内安静了一瞬。治粟内史的属官露出思索神色,李斯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微微颔首。

嬴政沉吟片刻,对争论的几位官员道:“便依此法,将各自所持方案,按此拆解估算,明日再议。”

“臣等遵旨。”

虽然没有立刻采纳某个具体方案,但吴柒提供的方法框架被接受了。这标志着,他的“异域之学”不再仅仅是鉴别祥瑞的奇技淫巧,而是开始被视为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政务的、有效的思维工具。

退朝时,一位之前曾与他有过数算交流的治粟内史属官悄悄靠近,低声道:“吴先生此法,条理清晰,省却许多无谓争执,佩服。”

吴柒谦逊回礼,心中明了,这初步的认可,比任何赏赐都更为珍贵。

经此一事,吴柒在嬴政心中的定位,悄然完成了又一次蜕变。从需要严加看管的“海外奇物”,到可能有用但需警惕的“待诏”,再到如今,初步建立了基于“能力验证”的有限信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或一个有趣的观察对象,而是一个确实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不同思路的“可用之才”。

这份信任,如同在冰冷的权力基石上,终于凿下了一方属于他自己的、尚不稳固却切实存在的立足之地。它建立在“祥瑞辨伪”所展现的“忠诚”与“能力”,以及方才朝议上所展现的“实用价值”之上。

回到清幽阁,吴柒站在院中,望着那棵老槐树在春日里萌发的些许新绿。危机并未远去,赵高的怨毒,李斯的审视,帝王那深不可测的心术,依旧如同悬顶之剑。但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生死完全系于他人一念的浮萍。

他有了些许博弈的资本,有了一块可以稍稍发力的支点。

脑海中,系统界面似乎也随着他处境的改善而变得更加稳定,新解锁的【基础物质成分分析】模块泛着淡淡的微光,等待着下一次应用的时机。

信任的基石已然铺下,下一步,便是如何在这基石之上,小心翼翼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乃至……影响这帝国巨轮航向的可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