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遇

八亭道上震山铃响彻林梢,乌蒙山中十七路马帮牵马背茶,踏上征途。

今天是悦州边市重开头一日,听前几日来巡边的巡检司官兵说,新任知州也会到场。

天刚麻麻亮,我想起院外门头久未清理,忙唤封峤前去擦洗。

“咣啷——”我听到水盆坠地的声响,连忙跑出去看,但见封峤一条胳膊扒着雨水檐,一条胳膊托着“青城客栈”的招牌,正吊在半空晃荡。

大喜的日子,敢砸我招牌。

“封峤,你寻我晦气呢,是吧?”

“不是啊!姑、林叔,快帮帮我!”

身侧有人影闪动,我厉声喝止:“站住!让他再吊一会!”

林钟慢吞吞从蜀葵丛中冒了下头,又缩回去了。

不对……院子里的才是林钟,那旁边一个是谁?

我大惊回望,只见半步外,站着一位异乡服色的青年男子,腰系佩剑,手中牵着一匹本地常见的滇马。

“封峤!”槐序冲出,“林叔,快来!”

林钟跃上门头,扶住招牌,封峤手一松,被槐序拦腰接住。

我打量来人:“这位客官可是要歇马?进店坐会吧。”

封峤殷勤上前:“客官把马绳给我。”

我让槐序给来客倒了一碗热茶,那人称谢入坐,逡视周遭问道:“店家,你们客栈开在此间不少年头了吧?”

槐序“噗哧”笑道:“八亭道上最老的字号就是我们青城客栈。镇上州衙开的日子都没我们久呢!”

客人正喝水,听到这话,明显顿了一下。

我敲敲桌子:“槐序,忙你的去。客官别听她瞎说,我们家客栈是开了三十余年,州衙一直都在呢,只是州官不常见罢了。客官一个人,是要去新开的悦州榷场么?”

“正是。请问店家,榷场还有多远?”

“往西走,不到二里地。”

不多时,封峤入内:“客官,马饮过水了,马掌也已修好。”

“有劳小哥。一齐多少文钱?”

“不用了客官。”封峤笑答,“茶马道的规矩,单人单马不收钱。”

来客面似疑惑,又看向我。

“确是如此。”我亦笑,“茶马道上的客栈是靠补给马队赚钱,散客就当行个方便。”

来客释然:“多谢,那便告辞了。”

日头爬到半空,经客栈休整再出发的马队已送走好几拨,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

封峤瘫坐在地上:“姑,林叔和我这半天修的马掌,比去年一整年都多。”

槐序捶着自己的腰:“天知道我加了多少回草料,一座小山似的草垛都被我铲平了!”

我懒得理他们,蹲在柜台后面专心数我的钱。

“青娘子!出事了!”院外有人大叫。

我循声跑出:“出什么事了?”

来人是乌蒙山常年贩茶的一位马锅头,不由分说将我提上马背:“有个伢崽卖马不懂规矩,跟收马的官差闹将起来了!”

“这些官差也真够出息,和伢崽计较个什么劲,不懂规矩说给他听就是了。”

“那伢崽可能是东爨乌,东爨乌好些年不过牛广河了,榷场里头没人听得懂他的话。”

快马加鞭,二里地顷刻即至。

“让一让,让一让!青娘子来了。”榷场里乌压压一片人和马,锅头引着我奋力跻身其中。

有人叱道:“不可放箭!”

我定睛一看,只见当中一个椎髻跣足,面庞稚嫩的少年,正一手扣着一名快要吓晕过去的老吏,一手持弯刀抵其颈项。

少年身后是茶马司验马摊点,一匹通体玄黑的乌蒙良马被系在拴马桩上,四蹄踏地,发出阵阵长嘶。少年正前方是围成扇形的巡检司弓兵。弓兵与持刀对峙的少年之间还站有一人,却是清早在客栈歇马的过路客。

老吏气若游丝:“知州大人救我……”

我用东爨乌话唤向少年道:“伢崽,你莫急,可是在这里受了什么委屈?”

少年撇撇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们抢我的马!”

我又问:“你来榷场不是为了卖马?”

少年激动道:“我要换钱,他们不给!我不卖了,他们又拦着不让我走!”

原是如此,为防夷人将卖马的铜钱铸成兵器,茶马互市早已禁止铜钱交易,改用盐、茶、布匹此类生活物资,以物置物。这东爨少年懵懂不知,合上语言不通,险些酿成大祸。

“你不要急,相信姨姨,他们只是听不懂你说的话,不是真要抢你的马。”我看向过路客道,“这位大人是——”

“悦州知州韦济。”

我点头:“韦大人,这孩子不想卖他的马了,方才他误以为有人要抢他的马。”

韦济朝茶马司的人示意:“将马牵给这位娘子。”

少年见我攥住马缰,眼底掠过一丝希冀。

“这位娘子,请你与这个孩子说,让他放开杨主事,方才之事,本官担保不会再有人追究。”韦济转向弓兵中的一个头领,又道,“郭巡检,让你的人先放下弓箭。”

我朝少年招手:“听姨姨的,放开那位老人家,把刀收起,到这里来。”

少年松开老吏,将弯刀插回腰间,低垂着脑袋,向我走来。

我把缰绳抛给他,微笑道:“牵着你的马儿跟我走,姨姨带你去一个安全的地方。”

众人让出一条道,供我们通过。

身后相熟的马锅头纷纷击掌起哄:“青娘子!青娘子!青娘子!”

少年名唤阿刀,来自乌蒙山深处,黍稷不食、菽蔬不食,熟肉亦不食。

我无奈,让槐序割了一条腊肉,配上一壶酽酽的筠连黄芽,他倒是很喜欢。

自打罗家妹崽来闹过,槐序和封峤之间的关系好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两人已不再避讳我和林钟,经常头靠头,手拉手地坐在我眼皮子底下唠嗑。

槐序背对着阿刀,压低声音道:“东爨乌人还在吃生肉唉!吃多了生肉,会得疯病,我们南广僚人早就不这么吃了。”

封峤十五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原,没吃过生肉,更没听说过吃生肉会把人吃疯。

他瞠目结舌:“真,真会得疯病?”

“才不假呢。”槐序撅嘴,“你们汉人就是少见多怪。我阿爸的舅公就是吃生肉得的疯病,有一次走山路,犯了头疼,自己跳下悬崖摔死了。”

封峤一脸郑重:“槐序,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再对我说‘你们汉人’,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还分什么汉人、僚人。”

槐序摇着他的胳膊:“好了,好了,我再也不说了。封峤,你不要生气么。”

封峤的语气,立刻软了下来:“我没有生你的气。我只是觉得你这么一说,好像和我生分了一样。”

啧啧,真叫人牙酸。

我远远瞧着他俩,心底有些发愁,扭头对一旁的林钟道:“再这么下去,我可能离含饴弄孙的日子不远了。”

林钟突然就笑了。

这些年,我见林钟笑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

“笑什么?”我死死盯着他的侧脸,“你很想当叔公吗?”

林钟摩挲着他的酒葫芦:“也不是不行。”

日暮将至,院外马蹄声响了又停。这一队蹄声甚重,想是钉马掌用了宽口铁,来的该是官军。

中午在榷场遇到过巡检司的郭成,我怕他进来再惊到阿刀,便让槐序和封峤把阿刀带到里间,我与林钟迎了出去。

“青娘子!林钟兄弟!”郭成跃下马背,看向身旁的韦济,“我要登门致谢,韦知州非拦着不让。”

郭成是泸、戎两州边境的巡检使,平素带队巡边,会到我店内补给。

有一回他缉捕一名在中原犯事,逃入西南的江洋大盗,力战不敌,幸被林钟所救。此后他便常想撬我的墙角,都被我骂跑了。

“郭巡检,你是诚心谢我,还是又想骗我们家林钟,去你那巡检司卖命啊?”

“当然是诚心的,不信你问韦知州。”郭成拉过韦济,指着我道,“来来来,韦大人。下官给你介绍,这位就是八亭道口响当当的青娘子——十七路乌蒙山马帮大锅头契臂为盟的结义姊妹。她身旁这位好汉,名叫林钟,一身武功,深不可测,是下官的救命恩人。”

林钟没等他说完,掉头就走。他心底怕是在想,自己怎么救了这么个东西。

“民女青城见过知州大人。”

“青娘子不必多礼。今日在榷场,还要多谢你替我们解围。不知那名孩子,现下如何?”

“暂时安置在店内,知州大人可要去看看他?”

韦济颔首应允,郭成道:“那我便不去瞧了,省得又吓到他。韦知州、青娘子,告辞!”

韦济是我抵达榷场之前,第一个直接站出来维护阿刀的人。

阿刀见到他,单膝跪地,右手握拳,拇指按在左胸上道:“阿刀的阿爸被仇人杀死,你救了阿刀,你就是阿刀的阿爸!”

我心中盘算:到底是该劝知州大人认下这个儿子呢,还是劝阿刀不要认这个爹?

一时寂静无声。

槐序最先沉不住气:“干娘,阿刀说什么?”

“他说……他说他想追随大人。”

韦济“噢”了一声,伸出双手将阿刀挽起。

“阿刀的家人死于部落仇杀,只有他一个人逃出来。他跟着过路马帮,沿茶马道一路向北,来到悦州边市,正好撞见大人。阿刀说,这一定是山神的安排。”

我瞥了韦济一眼,又道,“我瞧大人今日独来独往,身旁也没有随从,不如将阿刀留下作个伴?下午我让林冲试过阿刀拳脚,他天生神力,是个好帮手呢。”

韦济颔首:“那便依青娘子所言。”

欸,知州大人是个爽快人。

我拉过阿刀嘱咐:“韦大人住在官衙,不比青姨这里。在他家要穿鞋,不能再赤脚,生肉也不能吃,大人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大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阿刀能办到吗?”

阿刀想了想,艰难地点了点头。

“还有,你平时要称呼他‘大人’,阿爸只能在心里叫,当面不能叫,有其他人在场,更不能叫。”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是汉人,汉人要守的规矩比夷人多得多。”

“青姨是夷人,还是汉人?”

“青姨的阿妈是夷人,阿爸是汉人。”

“那青姨不是既要守汉人的规矩,又要守夷人的规矩。”

我摸摸阿刀的脑袋,笑道:“你想错了。青姨既不用守汉人的规矩,也不用守夷人的规矩。”

“阿刀的阿妈很早就不在了,青姨能当我阿妈吗?”

“那可不行。”我指指槐序,“青姨已经是槐序姐姐的娘了,不能再当别人的阿妈,她会生气的。”

“那阿刀就在心里叫青姨阿妈。”他说着,亦向我行了一个单膝跪礼。

僚——音同“老”; 爨——音同“窜”

故事背景设定是北宋庆历年间,地图主要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但整个宋朝,西南这一块争议还是挺多的,资料也比较少,文中有些地名会沿用唐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初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