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惊喜

九月初,秋高气爽,田里的麦子已经彻底变成了金黄,村里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准备开始秋收。孩子们也都不再漫山遍野的跑了,天天在田里晃荡着,看着果实不能让鸟雀吃了去。

他们攒足了精力,准备帮着大人干活。等抢收之后,地里剩下的麦穗儿也不能浪费了,都要捡回家去,凑一凑,也是一顿饭了。

辛苦忙碌了大半年,村民疲惫而欢腾的期盼丰收,但又有很多忧虑:这些收成在缴纳了丁银和田赋之后,再还了往日欠的债,还有多少口粮剩下?

还够不够留存明年的种子?等过年的时候,能否吃上一口肉,给家人做一件新衣?是否又要再去借贷?能不能攒够钱,让儿子娶上媳妇?

唉,生的越多,这丁银也越高,真是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1)

还好叶林家已经将这些事都交托了出去,加上他每月都能领到的粮食。倒是不用为收成多少而担忧。说实话若不是为了供他读书和还债,这家里的条件在村里已经是顶好得了。

这日,叶林在家中坐着正与叶婆婆闲谈,说着以后的打算。若是落榜但侥幸名次较高,能取得去往国子监的资格,他必会在那里尽快落脚,读书之外也找些营生,好早日能把叶婆婆和弟妹接过来,不然留他们老的、老小的小,让他怎么放心?

若是没能取得贡生资格,那么他在这未来三年还是要继续努力备考,同时家里也还需要有些营生,不能再整日靠下苦力气,种田为生了。

叶婆婆倒是不太赞同他的话:“林哥儿,你就只管放心读书便是了,不用担心,我老婆子身体还康健着呢,再种三年的地不成问题。”

“可是弟妹总要开始进学了。去私塾读书还有另外的花费。我虽然可以给他们开蒙,但正经还是要跟着老师与同窗们一起才行。”叶林看着叶婆婆,缓声道。

叶婆婆看着叶林,像是看着不懂事的小娃儿一样对他道:“嗐,萱姐儿一个丫头片子,哪里需读书进学。跟着我学点儿绣花、做饭的本事就行了。以后到了婆家,也能伺候公婆。”

“以后林哥儿能给他找一户殷实的婆家也就可以了。”

叶林皱了皱眉,并不赞同叶婆婆的想法。

虽然说现在是古代,要按照现代的思想去教育萱姐儿,就是害了她。有个词叫做墨守成规,在自身力量不足以打破规矩的时候,还是低调做人的好。

可该懂得的道理,该认的字,肯定是要让她学的。

就是不去当个女状元,但管家理事,也是需要知识和手段的。若是将来嫁了人,与夫君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一辈子岂不是寂寞。

万一两人合不来,她自己识文断字,起码也可以找些有趣的事来打发时间。而且原身如此聪明,基因肯定很好。说不定好好学习,还能培养个才女出来,写一些诗词,未来流芳百世呢。

何况叶林觉得,他来这古代一遭,也不至于不能奋斗出个结果,还能连这点读书的条件都提供不了?那他也枉为现代高精尖人才了。

不过此时他并不打算与叶婆婆细说,她年纪大了,思想观念转变需要一些时间。等家里挣来了足够的钱,他也有些功名在身,到时再跟叶婆婆说:官家小姐都是要读书的。她自然第一个就赞成萱姐读书的。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多挣些银钱。

果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叶林想了想,跳过这个话题:“咱家还是要有稳定的营生才行。这个卤肉方子不错,我们可以每月做些卤肉去大集上卖,应该是够日常花销了。”

“就算不在大集上,平日里谁家想喝点儿小酒,肯定也会愿意掏几个铜板来买的。”说着,将一个菜谱拿出来给叶婆婆细看,这原是一个卤肉方子,乃是叶林在现代的时候,自己研究的。

那时,各种卤味盛行,辣的,不辣的,南方的、北方的都各有其味,而且在超市里要买卤料也很方便,他爱琢磨这些,先是买来成品卤料研究,做出来给朋友同事品尝,又多次改善之后,最终留下的口味最好的配方。

叶林打算将这方子卖给大顺斋,先赚上一笔。自己家里也可以配上些卤料,凡有大集,都可以卤上一些下脚料,花生米,蚕豆之类的,每月赚几百铜板,应该是没问题。只要不提供给饭馆,跟大顺斋竞争,应该也无大碍。

叶婆婆接过方子,仔细展开:“这能行吗?”

“您可别小看它,这下酒的小菜往往卖得最好。这样阿婆你也不会太累,大集每次熬煮加售卖不过也就两三天的功夫,正好我可以休息活动一下,也不会太耽误读书时间。”

叶婆婆笑着应着:“那就好啊!这有了收入,心里也安定不是。”

旁边萱姐儿探头看看方子:“我可以帮忙打下手,洗菜、切菜、收银子、算账我都行。”晨哥儿听着卤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叶林看着他的馋样儿,跟他保证:“晨哥儿放心,很快会有好吃的”,见他用力点点头,心中直叹气,真不怪晨哥儿嘴馋,家里什么零食美味都没有,上回吃荤腥还是大半个月之前,不说孩子,就是他也馋了。

正说着呢,忽听外面一阵嘈杂之声,来福也旺旺的叫起来,有好些人的脚步和说话之声连成一片。不知有什么事情。

叶林警惕的站起身,不知外面在发生什么事了。拿起旁边的烧火棍儿正要去查看,却听一声,“大喜啊,叶秀才,啊呸,不对该叫叶举人,大喜啊!”

叶林推开门,愣在当场,只见那场景跟他当日醒来一般一模一样。

院内院外站满了人,只不过今日人人脸上都露着大大的笑脸,恨不得把牙花子都挤出来。

当前一个笑弯了眼的年轻小子对着他躬身就拜,“恭喜叶举人,贺喜叶举人,您金榜题名,可是光宗耀祖啦......”,说着一连串的好话向叶林轰来。

“叶举人,您是本县唯二高中的!真是才高八斗,年少有为-----”

叶林此时也顾不得自己的茫然震撼,先取了些铜板散给那面生的报信小子。

那小子接了铜板更是笑得开怀,将那日情景,细细道来。

“您可不知,昨日乃是放榜日,那情景,你们猜怎么样?”

“怎么样?”众人皆好奇问道。

当日,贡院门口挤着比考试当日还多的人。所有人都无视了那些人带枷的学子,只顾往前挤着。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注2)

在贡院之内有一个大照壁,照壁上张贴着皇榜,无数人拥挤向前去看那皇榜,有人看到上了榜,蟾宫折桂,怎样一个喜笑颜开,笑的都有些疯癫了,那是情形,想想范进中举就知道了。

也有人看到落榜,白蜡明经,顿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更有有的人屡试不第,实在忍不住躲在角落里抱头痛哭起来。

“我可顾不上看那些人,想着咱们叶家村、叶秀才远近闻名,定然是会高中的,果不其然,我一抬眼就看到了,那皇榜之上,叶举人您的名字,大大的写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呢!”

众人听得纷纷叫好。

叶林又拉着他细问,才得知他乃本省七十二位中举之人中的第七十位,险之又险的被录上了。(注3)

天神保佑!这等好事真是天上掉馅饼!(注4)

叶林缓了缓情绪,才注意到那小子旁边站的可不是村长吗,他已经是笑得见牙不见眼了,开心的话都说不出来,那手颤抖着,想拍拍叶林的肩膀,却又不敢,便在空中悬着,像是遭了电击般。

这情况,比中举的叶林还要激动多了,他真担心这老爷子开心过度,有个什么万一,忙把他扶到堂中坐下,那村长缓了好一会,才一连声说了三个好出来。

叶林笑道:“还是多亏了村长您的照顾。”请他在堂屋里歇着。

叶林又一一躬身,谢过大家的恭喜。

本来村里人就因叶林长的好,爱盯着他看。这会儿简直不得了了,好些人放下家里的活,在他家院外蹲守一天都不走。

叶林到没感觉着自己像那动物园里被观看的猴儿,因为他已经忙活的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在这一天之内,他就没有停歇的迎来送往,在家中招待前来恭贺的人。十里八村儿拐的上弯能跟叶家村有点亲戚关系的人都来了。

县城大顺斋掌柜,也大老远跑来一趟,送上礼金又撂下一箩筐的好话,才恋恋不舍的走了。甚至还有些根本不认识的商人富户,也带着重礼来恭贺。

直至晚间叶林才有空,揉了揉笑僵了的脸,与叶阿婆和弟妹坐在桌前,望着那快要堆成小山的礼物和礼金发呆。

叶林:幸运星就是我O(∩_∩)O哈哈~

胤禛:厉害了哦,等你好久,是不是可以开始给我干活了?

叶林:就来~

注1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2《清稗类钞》

注3 清代各省乡试中额变化表,康熙五十年,山东省72人。

注 4五经中额 乾隆九年十一月 , 河南布政使赵城折奏, 内称科场定例, 每额中十九名, 加中五经一名。其间淹通博洽者固不乏人, 而浮夸躁进之徒, 剽窃拟题, 购求坊刻, 割截成篇, 临时强记塞白, 甚有于场中同号互相倒换, 凑助完卷, 剿说雷同, 千篇一律, 及至出闱之后, 有叩以经义而茫然不知所出者。

所以说,有人靠短期记忆力取得好成绩,将以前的试题和文章割裂分散,临时死记硬背,“拟题多者百余,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短时记忆,几个月准备就可以考上了。当然是没有真才学的,考上后再一问,四书五经都狗屁不通。但小林是有原身的真才实学加超强记忆的,所以侥幸考上也不奇怪。

毕竟背诵这一关就能卡下去大部分人了。(南宋时候的进士郑畊老做了个统计,《论语》一万一千多字,《孟子》三万四千多字,《尚书》两万五千多字,《诗经》近四万字,《礼记》九万多字,而《左传》近二十万字……这些加起来有四十万字,还不包括注释。如果还要考诗赋的话,还有《昭明文选》等文学参考书,加起来至少五六十万字背诵并解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惊喜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