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新加坡双年展

周漾倚在窗边,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蜿蜒而下,像极了昨夜未干的泪痕,手中的手机还带着余温。

窗外暮色渐浓,她打开电脑里尘封的设计稿。"天空之城"项目的草图在屏幕上舒展,那些被搁置的创意突然鲜活起来。

北城在职博士的学习计划、建筑设计大赛的一等奖、新建筑研究所的项目邀约……这些曾被爱情填满的人生空缺,正被滚烫的理想重新浇筑。

鼠标滚轮划过设计图,她的目光落在西南角的留白处。

那里本该是情侣观景台的位置,此刻却被改成了开放式空中花园。

"就叫'重生之境'吧。"她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备注,"让每一个在人生路口转身的人,都能在这里遇见新的风景。

"爱而得到却又失去的感觉,或许真的不如爱而不得。至少后者还能让人念念不忘,心怀期待。

她刚结束与父母和陆曼兮的通话,那些话语仍在耳边回响。

母亲温柔地说:"漾漾,人生的路很长,我们只希望你能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你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父亲则沉稳地表示支持:"你一直都很有主见,我们相信你的选择。去伦敦是个好机会,好好把握。"

和陆曼兮的通话让她充满斗志。电话那头,陆曼兮带着疲惫却爽朗的声音传来:"漾漾,律所现在竞争可激烈了。不过我有信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你也是,去北城读博是个很好的决定,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挂断电话后,周漾深吸一口气,看着通讯录里赵涔亦始终没有回复过的通话记录。

她开始整理行李,小心翼翼地将专业书籍、图纸放进箱子。

收拾到一半,她的目光落在书架上与赵涔亦大学时合作的古桥修复模型上,底座刻着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字样依旧清晰。

曾经的美好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她的手指轻轻抚过模型,心中泛起一丝苦涩。但很快,她便将这份情绪压下。

收拾文件时,她瞥见抽屉里那张泛黄的电影票根——七年前和赵涔亦一起看《建筑学概论》时留下的。

她轻轻将它夹进设计手册,像封存一段完成使命的记忆。

窗外华灯初上,周漾的手机屏幕里显示着刚刚发过去的消息:"我接受了伦敦的访问学者邀请,下周出发。"

另一边,赵涔亦在办公室里,盯着手机上周漾的消息,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周漾的点点滴滴。那些青春时期的欢乐,不久前的争吵、那些在项目中并肩作战的日子,此刻都变得无比清晰。

他后悔自己的沉默与逃避,后悔没有在项目结束后及时向周漾表明决心。

赵涔亦拿起抽屉里那张泛黄的便签纸,上面"下次去虎丘塔,记得带我去看真正的宋代须弥座"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他想起曾经答应过周漾的种种,却一个都没有兑现。

暴雨第三次冲刷观景台玻璃时,赵涔亦终于在凌晨三点推开周漾工作室的门。

她正蜷缩在旋转椅上,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她眼下的青黑,手边的冷掉的咖啡杯旁,摊开的《营造法式》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玉兰花瓣——那是他们去年在南城园林考察时捡的。

"新加坡的项目......"他话音未落,周漾突然起身,发梢扫过他西装领口,带起一阵若有若无的积雪草薄荷。

全息投影幕布突然亮起,古老的榫卯结构在数据流中拆解重组,她的声音裹着沙哑:"你看,传统建筑的智慧不需要用冰冷的参数证明。"

赵涔亦盯着投影里翻飞的雀替构件,喉结滚动着咽下苦涩。

七年前MIT实验室里,导师那句"东方人永远不懂现代建筑精髓"的嘲讽突然在耳畔炸响,他听见自己说出最伤人的话:"你这些理想化的坚持,在现实面前不过是自欺欺人。"

周漾的指尖停在虚拟月梁的位置,投影蓝光在她瞳孔里碎成星屑:"所以你觉得,用模块化金属件替代木构架,就是建筑的未来?就像你觉得,感情也能用数据模型计算出最优解?"

记忆突然闪回七年前那个雪夜,赵涔亦攥着被退回的竞赛报名表,在宿舍楼下看着周漾捧着热可可等了整整两小时,最终他躲在阴影里目送她红着眼眶离开。

此刻相似的刺痛感袭来,他却将双手插进西装口袋,让金属袖扣硌得掌心生疼:"我们都变了,周漾。你沉迷于故纸堆里的浪漫,我需要直面现实的生存法则。"

"是你在害怕!"周漾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体温透过衬衫布料灼得他一颤,"你害怕承认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害怕依赖别人,更害怕重蹈父母的覆辙!"她的声音突然哽咽,"可我不是你母亲,也不是你父亲,我只是想和你并肩站在建筑的裂缝里,寻找光的人。

我等了你七年,现在我要向前走了。"

观景台外的暴雨骤然转急,打在玻璃上的雨声淹没了两人沉重的呼吸。

赵涔亦猛地抽回手,后退半步撞上陈列架,他们大学时合作的古桥模型轰然坠地。

榫卯结构的木块散落一地,像极了此刻破碎的对话。

"我们......"他低头盯着满地狼藉,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还是当普通朋友吧。"

这句话出口的瞬间,他听见周漾倒抽冷气的声音,像把生锈的剪刀绞碎了最后一丝温度。

她弯腰捡起断裂的望柱,指腹摩挲着上面雕刻的云纹,声音平静得可怕:"你知道吗?宋代匠人制作榫卯时,会在缝隙里填充糯米浆,让木头随着岁月生长愈合。"

抬头时,她眼角还带着未干的泪痕,笑容却清亮如晨露,"可惜有些裂痕,是越用力填补,越会撕裂。"

赵涔亦转身时,雨水顺着玻璃蜿蜒成蛛网,将身后周漾的身影切割得支离破碎。

邮件里的新加坡邀请函突然发烫,烫得他想起七年前教学楼下,自己也是这样转身,将满心炽热的女孩永远留在了过去。

而这一次,他亲手关上了那扇重新打开的门,任由信任的裂痕在暴雨中不断扩大,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深渊。

这些年的相互爱慕像是从未被开启的宝盒,没人发现它的存在,他们从未开始过,一切停在此刻,相忘于江湖。

第二天,早晨。

周漾拖着行李来到机场,心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手机里赵涔亦发来的信息点亮屏幕:周漾,我喜欢你,但是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完成,爱情在我人生中只是一部分而已,抱歉辜负你的喜欢。

或许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我要去新加坡了,做一个新的项目,祝你游学顺利!"

周漾看后,眼眶瞬间湿润。她明白,在他的人生里,没人能成为他的优先选择。

她潇洒回复他"好,你也保重。"这时,登机广播响起。周漾又补发一条信息:"祝你前程似锦!"

发完,她转身朝着安检口走去,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下来。

此刻她也和多年前那个在他宿舍楼下等待的自己和解,原来不告而别和主动离开,都带着同样的苦涩与不舍。

飞机缓缓起飞,周漾望着窗外逐渐变小的城市,心中想着:"赵涔亦,希望我们前程似锦!"时间胶囊里没打开的话,她此刻郑重在心里默念。

而赵涔亦站在机场她看不到的角落里,看着她进了安检,久久不愿离去,他在心中后悔自己的言不由衷,词不达意。

此后两周的日子里,周漾在伦敦全身心投入学习与研究,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

她每天都忙碌而充实,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

而赵涔亦远赴新加坡,带领团队攻克新的项目难题,一边学习国外的新技术,了解海外建筑市场趋势,和陆修远一起在海外拼搏。

他也开始学着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再将感情深埋心底。

五月的伦敦,晨雾裹挟着潮湿的凉意,周漾裹紧风衣穿过国王学院的回廊。

石板路上蜿蜒的苔藓泛着幽绿,像极了江南老宅的青瓦,这让她不自觉地想起南城河项目——那些被暴雨打湿的图纸,还有赵涔亦熬夜时领带歪斜的模样。

图书馆穹顶洒下的光束中,她摊开关于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论文手稿。

当笔尖划过纸面,写下"榫卯结构与参数化设计的对话"时,窗外突然传来钟声,浑厚而悠远。

她下意识望向远处,想起初到伦敦那天,特意去看了大笨钟。

站在泰晤士河畔,看着那座巍峨的哥特式建筑,本科西方建筑史课堂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时她和赵涔亦从图书馆出来,总爱坐在赵涔亦的自行车后座上穿梭在校园,他的后背像座坚固的城墙,而此刻眼前的大笨钟,竟与记忆里他的身影渐渐重叠。

伦敦眼在暮色中亮起霓虹时,周漾正在南岸的建筑工作室做模型。

激光切割机的嗡鸣里,她将3D打印的斗拱构件嵌入钢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指尖真实可触。

当她调试全息投影,看着虚拟的佛光寺大殿在工作室中缓缓升起,突然想起赵涔亦说过的话:"真正伟大的建筑应该像榕树的气根,既触摸天空又深扎土地。"

某个周末,她随着建筑考察团来到白金汉宫。

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穹顶下,她却在回廊的砖缝里发现了岁月的痕迹——那些细微的裂纹,恰似她与赵涔亦之间尚未愈合的裂痕。

考察团的讲解声中,她悄悄摸出手机,相册里还存着两人在古桥测绘时的合影,他举着全站仪的侧脸,和此刻大笨钟的轮廓奇妙重合。

深夜的宿舍,周漾对着电脑反复修改论文。窗外的雨丝敲打着玻璃,像极了南城河的暴雨夜。

当她将宋代建筑的琉璃瓦数据输入算法模型,屏幕上突然跳出的异常曲线,让她想起新材料检测时那些被篡改的数据。

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她鬼使神差地打开邮箱,看着赵涔亦的名字在收件人栏闪烁良久,最终只发送了一张伦敦眼的照片,配文是:"这里的摩天轮,很像我们设计的悬浮观景台。"

离开伦敦那天,周漾特意又去了一次大笨钟。晨雾中的钟楼若隐若现,她突然明白,赵涔亦就像这座终年被雾水萦绕的建筑,看似严肃神秘,内里却藏着精准而执着的温柔。

登机前,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是赵涔亦回复的照片。

新加坡滨海湾的灯光秀在夜幕中勾勒出传统飞檐的轮廓,简单的一句"等你",让她望着舷窗外的云海,终于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