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雨后天晴。
京城永和坊的一处陋巷之中,整齐地坐落着几座宅子,霁光浮瓦,甚是静好。
其中,以孙宅的门面最为整洁干净。
两扇木门虽因年久而显出斑驳之色,但本应生锈的铁环,却被擦的锃亮光洁。雀替和垂花柱被雨水冲刷后,露出原本乌黑的颜色。雨水顺着垂花柱,滴滴答答地,落在不甚平整的踏步石上。
因平日洒扫的及时,积水的踏步石上,不见泥沙,导致一位身着粗布半臂衫的老翁,未曾留意,一脚便踏进了水泡之中。
“哎哟!”那老翁瞧着被水泡打湿的鞋袜,低呼一声。
与大门之外的静谧不同,孙宅中,正喧闹得紧。
一老一少祖孙两人,正在对着一只母鸡围追堵截。
两人已与母鸡“斗智斗勇”了半晌,那母鸡仍旧斗志昂扬。
然而,老妇却已气息渐促,她叉腰站在一旁喘着粗气,对自己的孙儿道:“小五儿,你去抓住它……”
小五儿是个看起来大概七八岁的小男孩,长得有点瘦弱,但五官深邃,肤色白皙,面容俊美。
他十分听话地拿着箩筐继续去抓那只母鸡。
“孙阿婆?”门外的老翁一边拍着门,一边高声唤着老妇。
老妇听见,急忙上前开了院门。
“赵阿翁来啦?快进来喝茶!”孙阿婆见是邻居赵阿翁,便热络地邀他进门。
赵阿翁抬了抬那只被打湿的鞋子,摆手道:“不啦!我就是顺道来提醒阿婆,明日坊内请了宝清观的道长布道,你家别忘了去送饭食。”
孙阿婆听见“布道”二字,眼中闪过一丝难色,随即笑道:“多谢赵阿翁提醒,我今晚就准备准备!”
赵阿翁点了点头,一跛一跛地走了,忙着回家去换下湿漉漉的鞋袜。
“阿婆,我捉到啦!”
这时,小五儿胜利的欢呼响起。他蹲在地上,使劲儿地按住箩筐。筐内,那只好斗的母鸡,正在拼命挣扎着。
东厢房内,正自沉沉睡着的一位年轻女郎,被这声音吵醒,坐起身来,气息有些虚弱地唤道:“小五儿?”
孙阿婆听见她的声音,急忙进了房内,对她笑道:“杜娘子,吵醒你啦?”
那女郎微微一笑,摇头道:“儿帮阿婆一同做饭吧。”
说着,她便要挣扎着下床。
“使不得使不得!”孙阿婆忙上前阻拦,刀刻的皱纹皱成一团,笑道,“我熬了鸡汤,马上就好!杜娘子等着喝汤。”
这女郎,正是杜时笙。
今日,这是她穿越之后的第五日。
五日前,杜时笙从那个奇怪的梦中醒来之时,看见灰白的木梁和石墙,还以为自己去了地府。毕竟死亡这件事情,离她并不遥远。
当她正琢磨着,阎王竟然如此清廉时,就见到床边的一老一小,正关切地盯着自己。
二人皆是粗布衣裳,束发为髻,一副古人的打扮。这二人,便是孙宅的主人——孙阿婆和小五儿。
杜时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努力寻找着脑海中的记忆,结果一思考,头就仿佛要炸裂般痛。
她伸手一摸,发现后脑竟然有鸡蛋大的一个包,稍一碰触,便疼得她龇牙咧嘴,只得放弃搜寻记忆。
所以,她穿越了!不仅穿了,她还是没有原主记忆的穿越!
经过与孙阿婆二人几日里断断续续的交谈,杜时笙终于搞清楚,她穿越了到了一个国号为稷的朝代,今上刚即位五年,目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原主也叫杜时笙,初入京城寻人,人未寻到,钱袋被偷,身无分文,无法住店。
十日前,她见孙阿婆家有空的屋子,便想要借住于此,还许诺日后定会还上租金。
孙阿婆见她年轻貌美又孤身一人,怕她流落街头遭遇不测,便热心地收留了她。
谁知,她还未交上借住的租金,便病倒了,孙阿婆不得不自掏腰包,帮她找了郎中看病。
她的家当,仅有一只檀木小匣,放在床下。因着身体虚弱,她还未仔细查看过。
不一会儿,孙阿婆的鸡汤便做好了。她笑眯眯地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和一张撒着芝麻的胡饼端了过来,对杜时笙道:“尝尝阿婆做的鸡汤,李郎中说了,鸡汤最补身子了。”
杜时笙闻了闻鸡汤,味道很香,卖相也非常不错,一层厚厚的鲜黄晶莹的油脂,确实是用老母鸡慢慢炖出来的。
“小五儿呢?”杜时笙问道,“阿婆和小五儿也一起吃饭吧。”
“不啦,杜娘子喝了就好。这鸡汤,还需留些,明日……明日再用……”孙阿婆摆手道,眼神有点闪烁。
这鸡汤竟然连小五儿也不能喝,想来是有大用处了。
杜时笙自是不好意思这般承主人的恩情,便推辞道:“阿婆,儿也不喝了,刚好儿大病初愈,脾胃虚寒,不能吃太过油腻的饭食。”
孙阿婆听了,知道杜时笙必是多心了,忙道:“杜娘子切莫客气,老身今日已经在绣坊吃过了饭才回。要不这样,我叫小五儿来与杜娘子一同吃便是。”
说罢,她便去叫来了小五儿,一同在杜时笙卧室的桌案上,吃起饭来。
杜时笙想到孙阿婆所说,鸡汤明日还有用处,不肯下筷,问道:“阿婆方才说,鸡汤明日还要用,是要宴客?”
孙阿婆一怔,面上露出赧然之色,搓了搓手道:“明日,坊长请了宝清观的道长来布道,每户皆需送些饭食过去,咱们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所以才想……”
与其说是送饭食去布道,不如说是美食比拼,每年请宝清观的道长来,坊内各户都各显神通,拿出看家本事来做这道布道菜。
一则,是为了在宝清观道长前露个脸,二则,坊长和道长会选出一户最佳菜品,道长将亲送一道宝清观的平安符。
宝清观平日信徒甚广,平安符也甚是难求,因此,坊内各户年年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在这布道菜上,胜人一筹。
孙阿婆虽然并不指望自家能够胜出,但若是太过寒酸,终究是面上不好看些。
但这些,杜时笙并不知道,孙阿婆也难以启齿。
于是,她干笑了两声,见杜时笙仍不肯喝鸡汤,忙又说:“锅内留的便已够了,杜娘子且快喝吧!”
原来如此,杜时笙转了转眸子,做点吃食送去,还不容易,便笑眯眯道:“阿婆莫急,明日儿做些吃食送去便是。”
孙阿婆有些惊讶,心道,这娇滴滴的小娘子竟会做饭?打量了一番杜时笙人比花娇的模样,自然是不大敢相信。
杜时笙见她眼中怀疑的神色,也不在意,只盛了鸡汤与小五儿一起喝。
杜时笙喝了几口,只觉这鸡汤味道真的是一般般,未去腥味,调味料也放的杂乱无章。前世她独活之时,研究过古今各色美食,多少算是半个美食博主,所以,这鸡汤于她来说,甚是难以下咽。
“杜娘子可是胃口尚未恢复?”孙阿婆见她没喝几口,便问道。
“从前都是旁人做饭食,老身于庖厨,确是不大在行,否则,明日的布道也不会如此犯难了。”孙阿婆脸上有一丝窘迫,大半辈子过来,她唯独最拿不出手的,便是做饭了。
“我阿娘还在的时候,我家就常得第一!阿娘做的餢飳、毕罗、胡饼都好吃,阿娘还会炙羊腿,熏羊肉!”小五儿说起自己阿娘的拿手菜,一脸的骄傲。
杜时笙一听,有些疑惑,小五儿的阿娘所做,皆是胡食,再瞧瞧小五儿深目高鼻的长相,和孙阿婆扁平的鼻梁,难不成小五儿的阿娘是胡女?
孩童说起自己的母亲,都是滔滔不绝的。还不等杜时笙发问,小五儿又接着说道:“我阿娘还会跳胡腾舞、柘枝舞,还会弹琵琶,打腰鼓……”
“小五儿,住口!”
小五儿正说到兴头上,孙阿婆突然厉声喝止。
杜时笙还是第一遭见孙阿婆如此发怒的模样,吓了一跳。
唐朝不仅在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于饮食上也是融合了各种口味,其中以饮食胡风最为常见。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胡食者,即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胡饼几乎是唐朝百姓饭桌上的必备品,后文也会写到有一家铺子卖胡饼和羊汤,十分有名。白居易就是胡饼的爱好者,曾在1《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过长安胡饼的香:“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另外胡椒和葡萄酒,也在唐朝时逐渐流行,甚至胡椒一度成为“硬通货”,很多王孙贵族都会储藏胡椒作为财富。葡萄酒后文会有介绍。
唐朝时期,贵族还流行学胡语,穿胡服,吃胡食,可能是与李家传闻中的胡人血统有关,另外,在唐朝时期,连骂人的脏话中“戎,狄”等都不再流行,而是以“獠”最为流行,可能也与李家的血统有关(捕风捉影)。
但是,胡女和胡姬的地位却并不高,无法成为正妻。《风起霓裳》中琉璃的母亲安大家之所以可以成为库狄家的正妻,也是因为库狄家出身不好,安大家也并不要聘礼。
孙阿婆不准小五儿提妈妈,并不是因为她胡女的身份,而是我埋的伏笔,哈哈哈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一章【又修】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