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季布和顾琛三人带着幸存的士兵们回到了楚军大营,相比起战斗前线的剑拔弩张,军营里的气氛要轻松很多。
项羽拉住缰绳,让身下的乌骓停下脚步,对季布吩咐道:“季布,你带着受伤的士兵去找军医治疗,务必要好好安置每一个伤员。”
“是,陛下”,季布翻身下马,去军营里喊了手下们用几个载辇一车一车拉着伤兵去找军医。
顾琛看着伤兵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心中宽慰了许多,但他还是止不住地想到那些只能永远留在前线而再也回不来的人们,不免悲从中来。
“陛下,不知我军军饷与粮草储备如何?”
顾琛问完这句话之后就后悔了,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项羽的粮草总归不会富余到哪去,这个问题是一句废话。
项羽对顾琛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并没有感到惊讶,反而是早有预料似的:“宋安,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大可不用担心。我虽然看起来只懂行军打仗,但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弟兄,他们为我抛头颅、洒热血,我没有理由不帮他们照拂身后事。楚军内有我设下的规矩,士兵上阵身亡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定期送钱财与粮食给他们家人。”
顾琛没想到项羽能猜中自己的心事,他确实希望战死沙场士兵的家人能够得到抚恤。逝去的生命固然无法挽回,但生者总归是还要继续生活下去的。楚军已经不可能还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孩子,就更应该让这些士兵的父母能有一个殷实的晚年。
顾琛的确没想到项羽还想到了这一层。在他的印象里的项羽完全是一个“大老粗”的形象,虽不至于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步,但不太可能是心思细腻的人。他对此有些迟疑,眼前这个项羽是按照历史上的项羽来设计的吗?从开始到现在这个副本处处都透露着不对劲,他在打仗时无法靠近士兵,士兵也对他视而不见,他从一开始就像个局外人,再加上这个“项羽”也总让他觉得有些跳戏。
不过这些疑问暂时都还不重要,眼下见到虞姬想想要怎么完成任务才是要紧事。
“宋安,随我回幄帐,咱们商量商量下一步该如何对付汉军。”顾琛思索的时候项羽已经跳下乌骓,把马交给了自己的圉人。
“是,陛下。”
项羽的帐篷布置的很简单,进去就看到最前方挂着垓下的地势地形图,地图左侧是他的兵器架,右侧是放战甲的地方。除此之外就是几张桌子和几块草垫,没有更多其他陈设了。走进之后项羽就脱下了自己的战甲和头盔放回了原位,又拿起一块布认真擦拭起了自己的霸王枪,枪头上还有孔陈二将的血迹。
顾琛在一旁看着,也不敢多言,毕竟作为人类学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察言观色。
“擦得这么仔细,他应该很宝贝自己这杆霸王枪吧,只是不知道历史上的他自刎于乌江之后霸王枪去了哪里。”
顾琛不知道,项羽表面上在擦枪,注意力其实在他身上。顾琛表现得很耐心,没有焦急的神色,也没有任何不耐烦,就只是安静地在一旁等着。
“这顾同学居然是这么不急不躁的性子,旁边屏幕上的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跑出主帐去找虞姬了”,屏幕外的三位教授都对顾琛的表现赞赏有加。虽然这个副本的指示很简洁,但这恰恰是为了给面试者留下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教授们想看的,也就是这些申请者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会有怎样的临场反应,这几乎是每个人类学家在做田野的时候都会面对的情况。而就目前的剧情进度而言,熟悉项羽本人比较重要。
屏幕内的顾琛也正是这样想的。自己现在扮演的是项羽的亲信不假,但终归要称项羽为“陛下”,而且项羽刚回来的时候还说要和自己商量对敌之计,所以此刻无论是催促还是直接要求离开都显得不妥当。
项羽端着枪走到兵器架上放下,枪上的红缨依旧鲜红:“宋安,依你所见,下一步我们该如何?”
顾琛回过神,实话说他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军事策略之类的东西他完全不懂。思索再三之后他决定把这个球踢回给项羽:“属下愚钝,但我相信陛下一定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还请陛下赐教。”
项羽听完之后会心一笑,如果顾琛能听到项羽的心声就会知道项羽在内心里夸他聪明,更准确地说,是狡猾。
项羽听出顾琛的心思,知道他胸中没有任何谋划,但他偏要为难一下顾琛:“我的确有一个大致的规划,但兼听则明,我还是更想听听你的意见。”
“项羽刘邦这时候已经有‘兼听则明’这成语了吗?我以为是唐代之后才有”,顾琛满腹狐疑,他听到项羽这话的第一感受都不是慌张自己压根没有什么应对之策,反倒是觉得‘兼听则明’这四个字太过不合常理。
见顾琛没有反应,项羽就又催了一句:“宋安,你可是不愿将心中所想告知于我?”
正在顾琛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将这一关搪塞过去之际,季布如同及时雨一般进入了帐内救顾琛于水火之中。
“陛下,受伤的士兵均已安置妥当。”
“你办事我放心”,项羽接着向季布征求意见,“季布,你看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季布走上前到了那副地势图的前面,身后的顾琛明显松了口气。
“陛下,依我之见,我们需要防范汉军将我们团团围住。我们大营四周虽然被山环绕,但这些山山势较低且并不险峻,真打起仗来是无法阻挡汉军的。反倒是汉军如果借此对我们形成合围之势,楚军将会被困于此处,届时难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内忧外患会将我们活活拖垮。”
季布的分析很有道理,顾琛在内心里也完全同意,史实里楚军正是被汉军包围瓦解,才有了后世“四面楚歌”这一成语。但顾琛并没有作声,他只是默默听着,行军打仗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比他更专业,一开口如果不应声附和就只能露拙,倒不如直接选择沉默。
“你说的不无道理,只是你今天也看到了,汉军想用人海战术制服我却被我俩打的溃不成军。我楚军从将帅到小卒个个都比他汉军英勇许多,真要如你所说他们想靠围困取胜,我们也照样可以如今天一般杀出一条血路!”
“这倒是比较像我印象里的项羽,果然骨子里还是自大自傲”,顾琛在心里默默吐槽道。
季布还想继续劝项羽早做准备,但被项羽无情驳回:“此事不必再议,我心中有数。”
顾琛在一旁看着项、季两人为此拉扯,这次他明智地没有站队。项羽的性格绝不是那种听得进除他之外任何人的意见的,决定了的事情就会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
季布一脸无奈,不过看项羽如此顽固也只好作罢。
项羽看着季布这个欲说还休的样子也有些烦了:“季布你先退下吧,我与宋安有话要说。”
季布看了项羽和顾琛两人一眼,不知道项羽要和宋安单独说些什么,但也只能压抑自己的好奇心退下了:“是,陛下。”
等季布退下后,顾琛才向项羽开口:“陛下真有把握以一当百?”
项羽闻言轻蔑一笑:“怎么,连你也不相信我,要帮季布当说客?”
“属下不敢,陛下英明神武,又有不少以少胜多的经验,属下自然相信陛下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不论顾琛此时此刻内心究竟在想什么,至少嘴上说的都是些恭维的漂亮话。他问项羽有没有把握,并不是出于质疑或者说服的动机,就只是问一嘴而已。哪怕项羽再自负,那也是他自己的判断。
顾琛这几句恭维话说到了项羽的心坎里,他走到顾琛面前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哪怕你这几句话不是真心的,我听着也很高兴。知我者,宋安也。走,我带你出去大营里转转!”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