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地铁守护的日记后,许昭感觉自己与那个名为林屿的男孩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声的同盟。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读者,更像一个手持残缺地图的探险家,在字里行间迫切地搜寻着任何能指向“回声之地”的坐标。
她的搜寻没有白费。在日记的后半部分,一个地名开始有规律地、执拗地反复出现。
“4月5日,雨。又躲进了‘回声书店’。老板今天放的是德彪西,很适合雨天。靠窗的那个位置空着,仿佛在等我。坐在这里,能看见窗外她放学必经的那条小巷。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把外面的世界晕染成模糊的水彩。今天,她撑了一把亮黄色的伞。”
“5月20日,晴。在‘回声书店’待了一下午。老板问我:‘还在等那个女孩吗?’我笑了笑,没有回答。怎么回答呢?难道说,我不是在等她出现,我是在这里,独自排练一场永远不会有观众的相遇?如果……如果有一天她真的推门进来,我希望店里正在播放的,是肖邦的《雨滴》。”
“6月10日,阴。‘回声书店’的窗外,那棵老槐树开花了,香气隐隐约约。今天在这里写完最后一篇日记。我把一部分的自己,永远留在了这个靠窗的位置。如果时光有回声,那一定会回荡在这里。”
回声书店。
许昭默念着这个名字,心脏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就是这里了。日记里所有朦胧的情愫、无声的等待、最终的告别,都指向这个地方。
她立刻打开手机地图,输入这个名字。搜索结果寥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里,它像一颗被遗忘的尘埃,蜷缩在城南的老城区,地图上的标识看起来小而旧。
没有片刻犹豫,她拿起日记本和外套,出了门。
穿过繁华的现代街区,步入渐渐狭窄、布满岁月痕迹的街道,许昭按照导航,终于在一个爬满爬山虎的巷口,看到了那块不起眼的木质招牌——回声书店。
推开沉重的、铃铛作响的木门,时光仿佛瞬间慢了下来。
店内光线昏黄,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油墨和咖啡混合的沉静气息。高高的书架直抵天花板,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留出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一切都与日记里描述的氛围严丝合缝。
她的目光第一时间投向窗边。那里果然有一张孤零零的、铺着墨绿色桌布的小方桌。桌上放着一盏老式的黄铜台灯。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朝着那个位置走去。
一位戴着圆框眼镜、气质温和的中年男人从书架后走出来,想必就是老板。他看到许昭径直走向那个座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了然地笑了笑,并未打扰。
许昭在那张椅子上坐下。桌面有细微的划痕,记录着无数过往的时光。她看向窗外,正是日记里提到的那条安静的小巷,巷子尽头,依稀可见一所中学的校门。
他当年,就是坐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望着她可能出现的远方。
她沉浸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奇妙联结中,直到老板的声音温和地在一旁响起:“小姐,需要喝点什么吗?”
许昭抬起头,正准备回答,目光却猛地被老板身后那个古朴的木制唱片架吸引。架子上方,贴着一张小卡片,上面是一行她此刻无比熟悉的、锐利而优雅的字迹:
“若你到此,请为我播放肖邦的《雨滴》。”
是林屿的字!
许昭猛地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老板……那张字条……”
老板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露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微笑。他小心地取下那张保存完好的字条,递给她,同时说道:“林屿那孩子,很多年前留下的。他说,如果有一天,有一位看着这条字条出神的女孩来这里,就把这个交给她。”
说着,老板又从柜台下方,取出一个没有任何标签的、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方形物品,轻轻放在许昭面前的墨绿色桌布上。
“这个,也是他留给你的。”
许昭的手指微微颤抖,接过字条,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牛皮纸。
里面是一张手工制作的CD,封面是手绘的、简单的星空图案,下面依旧是他那熟悉的笔迹,写着:
“给 许昭
—— 所有未曾说出口的回响”
许昭紧紧握着这张CD,仿佛握住了一颗跳动的心。她终于找到了“回声之地”,而这里,藏着林屿留给她的、最终的“回响”。
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斑驳地洒在桌面上。她知道,当她聆听这张CD时,那个沉默了整个青春的男孩,将会对她说出第一句话。
许昭没有立刻播放那张CD。
她没有在回声书店借老板的CD机聆听,也没有回家后急匆匆地把它放进电脑。她只是将它带回家,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过表面并不存在的灰尘,然后,将它郑重地、并排放在那本深蓝色日记的旁边。
一册沉默的过往,一张蓄满回声的未来。
它们安静地躺在她的书架上,像两枚被时光精心打磨的贝壳,内里蕴藏着另一个人浩瀚而沉默的青春。
她时常会看着它们出神。有时,指尖会轻轻拂过CD上手绘的星空,想象那个清瘦的少年,是在怎样的深夜,怀着怎样的心情,一笔一画勾勒出这片属于他们的宇宙。
她知道了所有的秘密,却又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秘密。
那个曾在她记忆的余光之外,为她构建了整整一个世界的少年,如今,被她安然地珍藏在了她世界的中心。
有些回声,太过磅礴,需要用在漫长岁月里慢慢理解的勇气去聆听。
而她和他,来日方长。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