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摇篮初啼

无影灯的光线在体外妊娠舱的金属表面流动,数十块显示屏环绕在巨大的观察窗周围。

体外妊娠舱里是一个即将出生的胎儿,正漂浮在模拟的羊水环境中。

"女娲系统启动自检程序。"柔和的电子女声在操作间中响起,"生命维持系统连接正常,胚胎发育数据同步中。"

姜峥站在主控台前,白大褂袖口沾着深色试剂的污渍。她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移动,调整着最后一组参数。"启动分娩程序。"她头也不抬地说道。

体外妊娠舱发出柔和的提示音。女娲系统开始执行分娩程序:"启动体外循环系统,启动营养液排出程序。"

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当体外妊娠舱内液体完全排空后,舱体上部的透明罩缓缓向两侧滑开。

三条机械臂从舱体侧面轨道滑入准备位置,末端安装着特制的柔性支撑托架,托架表面有恒温加热功能,防止婴儿体温流失。

机械臂内置压力传感器,确保托举力度完全模拟助产士的双手。

"环境参数一切正常。"女娲系统汇报,"胎儿生命体征稳定。"

主机械臂的托架缓缓托住胎儿的头部和背部,辅助臂轻轻固定胎儿的臀部,另外一条辅助臂则负责断开脐带连接管。

机械臂以极其缓慢平稳的速度将新生儿托出体外妊娠舱。

在舱外等候的实验人员立即用预热的无菌棉毯接过婴儿,动作行云流水。

她托住婴儿的脚踝,掌心不轻不重地拍向足底——

一下。

婴儿只是瘪了瘪嘴,没有声音。

第二下拍下,小小的身体弹动了一下,嘴唇发绀,却依旧沉默。

她的额角瞬间沁出冷汗,旁边协助的年轻医护呼吸都屏住了。

“让我来。”

姜峥快步上前,从她手中接过婴儿。

姜峥用一只手稳稳托住婴儿的臀背部,另一手护住其头颈部,随即果断地将婴儿头低脚高地倒吊过来。

她抬起手掌,在婴儿娇嫩的背中央不轻不重地拍了一下。

“哇啊——!”

婴儿的肤色迅速由紫绀转为健康的红润。

与此同时,女娲系统开始自动记录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数据。

"体重三点二公斤,身长四十九厘米,阿普加评分满分。"女娲系统播报着新生儿的身体数据,"所有生理指标优于自然分娩基准线。"

姜峥走到观察窗前,玻璃映出她单薄的身影。新生儿被放入恒温保育箱,监测仪器重新连接。

实验所里压抑的欢呼声轻轻响起,团队成员们相互拥抱,有人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

姜峥轻轻吐出一口气,这才感到指尖因长时间紧绷而微微发麻。

她没有参与庆祝,而是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喧嚣被隔绝在身后,还有成堆的数据分析报告在桌上等着她审阅。

窗外的天刚露出一点鱼肚白,办公室的智能照明系统自动调成了晨间模式。

姜峥揉了揉发酸的后颈,把最后一份数据报告保存好。她看了眼时间,刚过六点。这个点,吴教授应该已经起床了。

她拨了一个视频电话。铃声响了三下,画面亮起来,出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性,头发随意挽在脑后,正在阳台上给盆栽浇水。

“老师,”姜峥的声音透着一丝沙哑,“第一次完整周期的体外妊娠试验,刚刚成功了。”姜峥把婴儿的身体数据共享过去,"所有指标都优于自然分娩的基准线,生命体征也很稳定。"

吴秋白放下水壶,凑近屏幕仔细看着数据。

看完之后,吴秋白脸上露出笑意:"不错,你妈妈要是知道..."

话说到一半就停住了,声音低了下去。她转过身,背对着镜头,假装去调整旁边一盆茉莉花的枝叶,手指在叶片上无意识地捻着。

姜峥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刺了一下,但她迅速压下瞬间涌起的酸楚,又把6号体外妊娠舱的胎儿发育数据共享过去:"老师您看,第6号胎儿的神经管发育特别理想。我记得您当年那篇关于胚胎神经嵴细胞的论文......"

吴秋白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身体微微前倾:"让我看看放大图像。是了,这个分化模式确实符合我们当年的推论......"

"所以您得亲自来实验室指导工作啊。"姜峥轻快地说,"毕竟最懂这些数据的人就是您了,再说了,您可是我们研究所的创始人,也得隔三差五来视察一下工作吧。"

吴秋白动作一顿,随即失笑:“你这孩子,净会使唤我,我有空就过去……好了,我先去准备上课了,你先去忙吧。记得吃早餐。”

挂断电话后,姜峥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她打开抽屉,取出本旧相册。

照片有些模糊,是母亲姜峰年轻时在实验室的合影。姜峰身边站着一个笑容明媚的女子,两人肩并肩靠得很近。照片背面只写着"2023年与明昭合影于实验室"。

骄傲?母亲会为她骄傲吗?她不知道。母亲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名字,几张泛黄照片里模糊的身影。

关于母亲的一切,她只能从吴秋白老师偶尔的追忆和小姨姜峦欲言又止的片段中,笨拙地拼凑。

老师口中的母亲,是才华横溢、总能破解科研难题的挚友;小姨口中的母亲,是温柔又带点倔强的姐姐。那是一个由他人叙述构建出的、完美却遥远的形象。

其实姜峥更想亲口问一问母亲:如果你早知道……生下我的代价是你的生命,你还会不会……依然选择让我来到这个世界?

姜峥倾尽心血研发“生命摇篮”,其最原始、最深刻的动力,正是源于母亲姜峰的难产去世。她想用科技斩断那道延续千年的生育诅咒,让生命的降生不再以牺牲母亲为代价。

世人总说,母亲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是天性。但姜峥比谁都清楚,所谓“天性”,很大程度上是催产素和孕激素精心编织的一场生物骗局,旨在确保物种延续。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她无法满足于这个浪漫化的解释。

她真正想知道的,剥离了所有激素的干扰,在理智清醒的时刻,姜峰本人——那个独立、聪慧、对科研充满热忱的女性——是否依然认为,用她未来数十年的生命、她未竟的研究,去换取一个未知的新生,是一笔值得的交易?

姜峥的思绪被一阵轻而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她将相册合起来,放进抽屉的最深处:“请进。”

助手林熙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姜博士,刚刚源生集团的董事长凌明轩先生亲自来访,现在他在会客室等您。他托我向您转告,希望能和您谈一谈关于‘生命摇篮’技术的战略合作事宜。

姜峥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只是平静地点点头,站起身,将白大褂最上面一颗扣子系好:“我知道了。请转告凌董,我五分钟后到。”

“好的,姜博士。”林薇应声退了出去。

源生集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生物制药企业,在现任董事长凌明轩接手后的二十年里,通过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和精准的战略并购,从一家传统药企转型为覆盖创新药、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行业龙头。

在五年前收购了一家美国基因编辑公司后,其市值更是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与源生集团合作固然能为“生命摇篮”带来巨大助力,但姜峥更不愿见到自己的心血沦为纯粹的牟利工具。

她希望生命摇篮能让所有女性免受生育之苦。

当姜峥推开会议室的门时,凌明轩正背对着她,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的景色。听到开门声,他从容转身,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姜峥的目光在凌明轩脸上停留了一瞬,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掠过心头。

她随即摇了摇头,将这点异样感抛诸脑后。源生集团作为行业巨头,其董事长凌明轩本就是媒体焦点,自己在哪篇财经报道或行业新闻里瞥见过他的照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姜博士,恭喜。”他向前几步,伸出手,“第一次试验就圆满成功,这可是历史性的突破。”

姜峥与他短暂交握,指尖一触即分。“凌董的消息真是灵通。”她语气平静,走到沙发前坐下,“我们简报会还没开,您就已经知道试验结果了。”

凌明轩在她对面落座:“面对‘生命摇篮’这样能改变世界格局的技术,”他看向姜峥,目光中带着几分考量,“若是连成功的喜讯都后知后觉,那源生集团,岂不是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随即凌明轩身体微微前倾:“姜博士,源生集团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积累,您是知道的。我们有最完善的临床转化渠道和庞大的市场网络。”

“‘生命摇篮’技术是划时代的突破,但它需要产业化才能实现最大价值。我们可以提供所有资源,确保这项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惠及全球。”

姜峥静静听完,指尖轻轻点着桌面:“凌董,我完全理解并赞赏源生集团的战略眼光和实力。”

“但正如您所说,这项技术关系重大。目前,我们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在确保首批志愿者的长期健康随访数据的完整性上,这是技术伦理的基石,也是我们团队对社会的首要责任。在获得充分的安全性验证之前,任何关于商业化和大规模推广的讨论,都为时过早。”

凌明轩眼底闪过一丝不耐烦,但笑容不变:“姜博士的严谨令人敬佩。但科学的进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我们可以先签署一份不涉及具体技术的战略合作框架,源生愿意先行投入资源,共建符合最高标准的合作体系,这正体现了我们的诚意和长远眼光。”

姜峥微微摇头,笑容得体:“凌董的诚意我心领了。但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重点关注和指导之下。所有重大决策,必须优先遵循科研规律和伦理规范。在现阶段引入任何商业伙伴,无论框架如何,都可能干扰研究的独立性与公信力。我想,这也不是您希望看到的。”

话已至此,凌明轩明白今天的谈话只能到此为止。再进一步,便是强人所难,有**份了。

他朗声一笑,顺势借阶而下:“既然如此,源生理应尊重并支持姜博士的研究节奏。期待未来能有合作之机。”言毕,他起身,又寒暄数句,便告辞离去。

……

凌明轩坐进车内,重重关上车门,然后拨了一个电话。

电话接通后,他语气有些急躁。

“刚和姜峥谈完,合作没成。她防备心很重,现阶段完全不想引入任何商业合作,态度也很坚决。”

他听着对方的回应,点了点头:“是,她比预想的更难应付。直接谈合作是行不通了。”

“我们可能要另辟蹊径了……”凌明轩的声音逐渐低了下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