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书进入正式撰写阶段,瓶颈却不期而至。
在撰写“当前面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部分时,许知盯着屏幕微微蹙眉。
尽管已梳理了大量文献,论证逻辑也看似完整,她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来回看了半天,发现是缺乏一手实验数据的支撑,让整个论述显得有些悬浮。
“知知,要不就这样吧,”谢禾琳凑过来看了眼屏幕,“我觉得逻辑挺顺的了,现在补实验根本来不及。再说了,评审看的
可是整个项目,又不单看我们课题四。”
许知理解谢禾琳的务实,但她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更高的要求。
她转过座椅,正色道:“禾禾,如果每个组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想法,这份本子的竞争力在哪里?”
她顿了顿,语气更沉:“不补实验,到了研究基础部分我们照样会心虚。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用预实验验证、用结果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
“那……问问其他组有没有能共享的数据?”谢禾琳提议。
“可能性不大。”许知摇头。
她读博时曾吃过亏。
将实验数据分享给别组老师用作项目申报,结果对方用这些数据发了论文,直到见刊她才知晓。
有些教训,一次就够。
别人肯定也会规避这个风险。
“累点就累点吧,”许知作出决定,“我们马上设计实验方案,实在来不及时再请求别组援救。”
于是,整个七月,许知不是待在办公室就是耗在实验室。
写本子、改本子、做实验、分析数据……日子在连轴转中飞逝。
一份不过二十来页的申报书,却仿佛一个无底洞,吞噬着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每一个术语的准确性、每一张图表的呈现效果、每一段论述的逻辑链条,都需要反复推敲打磨。
有时为了一张核心机理图的视觉表达,她和谢禾琳能对着电脑争论半天;为了一句核心创新点的表述,她们能反复推敲一整天。
连她雷打不动的每周组会,也不得不为此让路,暂时叫停。
所里提供加班餐,简单的盒饭成了常态。
这天午饭后,谢禾琳拎着几个精致的纸袋哼着歌走进办公室。
“大家辛苦啦!来补充点糖分,提神醒脑!”她从袋子里拿出好几盒诱人的小蛋糕和冰镇水果茶。
“哇!谢老师真好!”学生们欢呼着围上来。
一个研二男生边挖蛋糕边好奇:“谢老师,您这算不算带薪自费科研?”
“完了!血亏!”谢禾琳立刻配合地捂住胸口,“我这不就是驴给磨镶钻吗?”
许知从屏幕上抬起头,看着学生们放松的笑脸和谢禾琳夸张的表演,也不禁莞尔。
她接过一块蛋糕,笑道:“放心,你们谢老师这点科研投资还是承担得起的。”
说笑间,许知忽然意识到,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报不了账的零碎耗材、跑加工厂的油费、偶尔请学生吃饭的支出……
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早已成为科研路上的常态。
她摇摇头,将杂念驱散,重新聚焦于屏幕上的数据图表。
七月时光在忙碌中转瞬即逝。
赶在八月来临前,申报书初稿终于完成。
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厚厚文稿交到何所长手中。
他快速翻阅着,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赞许。
“嗯,逻辑清晰多了,关键接口也扣上了,”他淡淡评价,“终于长得有点像申报书的样子了。”
然而,初稿完成并不意味着可以喘息。
因为,材料智造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即将开幕!
作为主办方的榕大极端环境材料研究所全员绷紧了神经。
报到日下午,会议酒店大厅人潮涌动。
许知刚走进大厅,就看见谢禾琳一边接电话,一边指挥学生办理注册、发放资料。
“谢老师!谢老师!这边!会议手册还不够!”
“谢老师!专家接待组那边说王院士的接机牌打错了,把工程院打成了科学院!赶紧重做一块!车已经在路上了!”
……
许知快步走过去,“禾禾,你先去处理接机牌,我来帮你弄注册签到,不要着急。”
谢禾琳如见救星,“知知!你可来了!注册台这里刚换班,新来的学生不太熟,你再和他们强调一下流程……哦对了,还有几个海外专家的线上注册确认码好像有点问题……”
许知点点头,没多话,“好的,知道了,你先去忙吧。”
谢禾琳还想叮嘱两句,却看到许知已经有条不紊地带着学生忙开了,于是便离开了。
许知在学生时代就参与过会务工作,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当最后一波报到高峰过去,大厅恢复了平日的空旷。
许知清点完证件和论文集,刚端起水杯,视线掠过旋转门,整个人倏然顿住。
卓燃!
星穹科技的创始人兼CEO,她的“师弟”。
严格来说,卓燃并不是许知的师弟,只是他刚入学的时候,他导师刚好要去海外访学两年,所以将他安置到了许知导师组里。
当时许知组里正开展材料基因大数据分析相关的项目,刚好需要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还这么早?
这种偏重学术探讨和技术前沿的会议,通常吸引的是高校或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博后、博士生,或者企业里的研发工程师、技术总监。
卓燃显然也看到了她,脚步微顿,随即迈开长腿,径直朝许知走去。
他穿着一身剪裁极佳的深蓝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却掩不住身高腿长的优越比例。
褪去了学生时代的桀骜张狂,多了几分沉稳,可那双眼睛看过来时,隐约还带着点当年的痞气。
“小师姐,”卓燃在许知跟前站定,声音低沉清晰,“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许知迅速收敛讶异,指尖在名单上利落滑至“星穹科技”一栏——上面已有几位研发人员的签名。
“欢迎。没想到你会亲自来,”她将签字笔递过去,“麻烦签个到。”
卓燃俯身签字,笔锋遒劲。
再抬眼,目光仿佛带着温度,落在许知眼睛上,尾音带着熟稔的调调:“当然得亲自来,听听小师姐这样的学术前沿风向标,免得被底下的PPT专家诓骗了。”
小师姐,是卓燃独有的称呼。
论入学年份,许知比他早一年。
但当年许知进组才一年多,就啃下了组里积压许久的一块硬骨头,后来更是在国际顶刊连发两篇论文,硬生生让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心服口服,恭恭敬敬喊老师姐。
偏只有卓燃,顽劣调皮,梗着脖子说许知小得跟个萝卜头似的,非要缀个小字,喊得理所当然。
许知只是笑笑,对卓燃这一如往昔的调调早已习惯。
将资料袋递过去:“现在没什么人,我帮你办理入住吧。”
“那就谢谢小师姐了。”卓燃从善如流。
卓燃边走边翻开会议议程表,目光落在许知名字那一行,“师姐是首场特邀嘉宾?看来风采更胜当年啊!”
“过奖了。所里安排我打头阵,来抛砖引玉罢了。”
对她的谦辞,卓燃了然一笑。
许知忽的想起师兄王嘉明和师弟杨帆、张舟舟、徐博也来参会,并且约好会议最后一天聚个餐。
想着卓燃也曾经算是组内的一员,便随口一提:“对了,会议最后一天中午,我们同门几个打算一起聚个餐,有你认识的王嘉明师兄,你有空不?”
卓燃略一思忖便应下:“行,正好也想和师兄聊聊,很久没见了。”
许知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公司老总,这么闲的吗?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