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余张考卷由韩双宏组织收齐,经过封订,交到阅卷主官黄启鹤手中。
连华到明思堂时,正见李契搀扶着萧石迈过门槛。
“柱国耄耋之龄还亲自到场监考,令人动容。”李契道,“国子监执掌天下教学,国子博士皆学识渊博之人,若不是柱国,恐怕无法令人信服。”
萧石道:“老朽清闲,太子殿下日理万机仍亲自到场才是不易,这考试涉及学官的选用,务必……”话说到一半,看见侧柱旁边不起眼的位置站着一个相貌不俗的人,停下脚步,拉长话语。
连华本想再往后退到柱子的阴影里,但看萧石已经注意到自己,不得不前来。
“怜玉见过太子殿下,萧柱国。”
萧石看到连华的相貌先是有些惊讶,再是想到自己的孙儿萧岑正是被怜玉的计谋陷害过,不由沉下脸。
“太子殿下。”萧石接着言道,“这考试涉及学官的选用,务必用公正磊落的人,不要图一时的风平浪静,就招揽惯用阴谋诡计的人。”
连华闻言,垂眸颔首。
萧石年事已高,多年不接触朝中事务,只因世代良臣受皇家圣眷,为朝野敬重。他出席活动时说的话,陪同的大多随声附和,不会反驳。
连华倒并不是逆来顺受之人,只是不在意场面上的风光,更不想为此让李契为难,于是自贬:“柱国教训得是,国子监本不该是怜玉一介流外之人涉足的。”
李契看了连华一眼,扶萧石走下台阶,坐进马车。
*
阅卷在明思堂北侧的云清院中进行。
文兴阁的文吏只有两三日的时间来评阅五百张不同科目的考卷。
但由于笔试的内容比较古板一一经义主要看有没有写对写全,词赋主要看韵律对不对遣词造句符不符合要求,相对容易批改,加班加点可以完成任务。
一扇风门之后,人影匆匆往来,纸业翻动。
黄启鹤对手下的文吏训过话,也投身于改卷之中。
连华这时走进来,微笑看向众文吏,清了清嗓子:“大家好好做事,这几日殿下请你们吃蟹酿橙、五珍脍、大羊汤。”
所有人齐刷刷抬起了头。
黄启鹤道:“怜玉,这是殿下说的,还是你说的?”
连华道:“有什么区别吗?我说的就是殿下说的。”
黄启鹤道:“咳,咳咳。”
黄启鹤冲连华使眼色,不因别的,只因在连华说这话的时候,李契已经走进屋中,此刻就站在连华的背后。
“怎么,你们不信我?”
连华见众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也没觉得自己的影子比平时宽厚,直接从袖中拿出李契的私印捏在指尖,笑道:“瞧见没有,太子殿下的。”
李契一言不发地看着,等连华把最后一句说完,伸出手拍了拍连华的肩膀。
连华转过身,轻啊了声。
李契道:“蟹酿橙,给孤留一份。”
连华不着痕迹地收回私印,捏起折扇,笑道:“原来殿下喜欢酸。”
在场众人不明所以,但听闻有好吃的估计是真的,连忙低头办差。
李契往里间走去:“先生来一下。”
*
连华跟着李契来到云清院的后堂。
一棵榛树立在这里。
“适才在萧柱国面前,孤顾及礼制没有介绍先生,让先生受了委屈。”李契把折扇握于掌中,“但这世间最廉价的赔礼莫过于一句空口的话,所以孤今日不向先生道歉,过后,孤予先生一个流内的名份。”
连华道:“不必,臣已发话,请大家吃顿饭就好。”
李契不说话的时候,连华反而会感到压迫。
连华道:“臣也就是气一时,殿下若觉得臣僭越,请收回印信。”
李契与他擦肩而过,走进后堂屋内,从书桌上拿起一个书筒。
系绳解开,从中倒出一卷书——注版《竹谈》集录。
连华见此,便也不再纠结僭越不僭越。
李契道:“先生在集录中标记的字句,裴相细心地做了注解,孤大致看过未见可指摘之处,不知先生接下来是何打算?”
连华拿来,翻看了几处,交还道:“此物在面试之时有重要作用,先就放在殿下手中,其余臣自有安排。”
李契道:“好的。”
窗户纸映着树叶斑驳的影子。
折扇的扇坠如一滴水苍。
二人无话,连华忽然心生一个念头,拿出自己的扇子,和李契的比了比大小。
李契道:“孤的扇子是开过光的。”
连华道:“臣的也开过光。”
李契道:“孤这是延明法师开的光。”
连华道:“巧了,臣的也是延明法师开的光。”
李契默了片刻,把折扇收回背后,一双凤眸之中飘花落雪,直视着连华。
朦胧的光线里,两个人的容颜都精致如玉。
李契的眉锋如两片飞羽向上,显出一种英气,如长空的鹰。
连华的笑颜不温不愠,眸似桃花,两片含丹薄唇与冷白肌肤鲜明对比,不好招惹的气质似一条花间蛇。
二人这番较量被前院传来的吆喝打断。
——“蟹酿橙到~”
*
连华拎着两盒蟹酿橙,在云清院评卷之时,一人来到刻书印字的白瑜院。
国子监的长巷安静得反常。
下学过后,太学、国子学和广文馆的院子空空如也,数以千计的生徒无一人逗留,衬得白天朗朗的自习书声都像是假象。
垂花门下早有一个人在等他,正是国子博士肖立冈。
“怜玉,你总算肯私下见肖某一面。”肖立冈挥袖相请,请连华到左侧阁楼叙话,“这回如何裁夺,请公子透一透口风,我等才好安排。”
连华坐下,摆出橙子,笑叹口气。
他知道,经过真假题卷一事,肖立冈和佟瑞君都不会再信任他,这次二人表面是来打探口风,实际只是以退为进,想要说服他让步。
“肖大人。”连华道,“不出意外的话,佟大人稍后就会来以同样的口吻告诉我,即使卷面摆在桌上,没有你们的安排,谁也不敢随心所欲地写。”
感谢各位的评论,评论是我写文的动力555。
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方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学官考试制度。太学学官考试由国子监统一组织,考试的内容为专经的经义,考试合格成绩分两等:上等者任命为太学博士,下等者任命为太学正录。
南宋时期,太学学官考试又有新变化,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试经义,第二场试诗赋,合格即被录用。考中者先担任州学学官,考察优秀者则提拔为太学学官。完备的学官考试制度,为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太学学官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26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