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键盘敲击声骤然停歇,谢臻的目光死死钉在那个异常的数据包上。
他的表情从看戏的悠闲,瞬间切换为顶级猎手发现猎物踪迹时的专注与冷酷。
空气中那丝属于“后门程序”的腐朽气息,不是错觉。
这是挑衅,**裸地在他这位顶级程序员的眼皮子底下,玩弄着数据的暗渡陈仓。
他嘴角的笑意变得冰冷而锋利,十指重新在键盘上舞动起来,快得只剩下残影。
庞杂的网络流量在他眼中化作清晰的河流,而那个鬼祟的数据包,就是其中一条逆流而上的鱼。
追踪、拦截、破译,一整套流程对他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
不过十分钟,加密的转发链被他层层剥开,如同拆解一个精密却脆弱的俄罗斯套娃。
当最后一层伪装被暴力破解,数据包的源头地址清晰地暴露出来时,谢臻的动作猛地一顿。
【发件人:chenshen@shengxuan-group】
陈助理。顾晟的私人助理。
而邮件的附件,是一个命名简单粗暴的PDF文档——《近期行为趋势分析·目标:谢臻》。
谢臻面无表情地点开了它。
43页。
整整43页,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格式,记录了他穿过来之后的所有“异常”行为。
第一部分,【行为模式量化分析】。
阳台藤椅的每日坐姿角度变化曲线,精确到度;
他点的每一份外卖都被分门别类,做成了品类偏好迁移图,结论是“目标对辛辣食物的耐受度显著下降,疑似肠胃功能受损”;
甚至连他夜间卧室灯光的开关规律都被绘制成表,旁边标注着“平均入睡时间推迟37分钟,浅睡眠周期增长,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
第二部分,【特殊事件复盘】。
他用变声器打的那个电话,被进行了声纹光谱分析,结论是“声音模型试图模拟成熟稳重男性,以掩饰内心紧张”;
他吃变态辣火锅,被解读为“通过生理痛苦转移心理痛苦的自虐倾向”;
手臂上那片丙烯颜料的红疹,更是被高清放大,附上了一篇关于“压力性荨麻疹”的医学文献摘要。
最让谢臻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文档的最后一页。
没有图表,没有数据,只有一行用模拟手写字体呈现的总结,笔锋凌厉,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偏执。
“他不再激烈反抗,甚至开始用细微的、自毁式的方式传递信号,说明心理防线正在松动,潜意识中的信任感正在建立——这是进展。”
“进展”两个字,被加粗、下划线,仿佛一个等待批阅的巨大“阅”字。
谢臻盯着屏幕,久久没有动作。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主机风扇在低声嗡鸣。
这不是监视,监视是为了获取情报,是有目的性的。
而这份文档,更像是一种病态的珍藏,将他生活的每一个碎片都捡起来,擦拭干净,然后用自己的幻想将其串成一条名为“他爱我”的项链。
他忽然想起原著中那句被他当成夸张修辞的一笔带过的描写:
“顾晟的书房里,秘密收藏着谢家小少爷出道以来所有社交动态的截图,甚至包括被删除的那些。”
当时只觉好笑,现在才知字字属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荒谬而冰冷的真相在他脑海中成型:顾晟所爱的,从来不是他谢臻,无论是原身还是现在的他。
顾晟爱的,是由无数个误会、巧合和强行脑补编织出来的“谢臻幻象”——那个明明爱他至深,却隐忍、倔强、口是心非,永远在他身后追逐的影子。
就在这时,他身侧的空气一阵扭曲,系统看板娘林小满悄然浮现。
她的形象比之前更加稳定,但声音却轻得几乎听不见,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机械感。
“滴……检测到宿主核心认知产生剧烈波动。原身残留情感权重,与当前行为模式产生非预设共振……系统建议,立即启动‘身份隔离协议’。”
谢臻皱眉,从那份令人作呕的文档上移开视线:“什么意思?”
林小满的虚拟屏幕闪烁了一下,画面切换,一张他自己童年时在孤儿院门口拍的黑白照片。
竟然与另一张属于原身谢臻的、脸上带着怯懦与讨好笑容的少年照片,缓缓重叠在了一起。
一个毫无感情的旁白音响起:“宿主意识的独立性可能正在被原生世界执念同化。
您对‘顾晟’这一目标的认知越深刻,就越容易触发原身的情感烙印。请警惕情感覆盖风险。”
“啪!”
谢臻猛地合上了笔记本电脑,发出清脆的响声。
如果连“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都开始动摇,那他还拿什么去赢这场战争?
他追求的退休生活,难道是顶着谢臻的皮囊,继承他的情感,去和顾晟上演一场他根本不想演的深情戏码?
不,他要的是谢臻的钱,和谢臻的自由,而不是谢臻的人生。
第二天一早,王阿姨像往常一样来打扫卫生。
临走前,她将一张新的便签纸悄悄塞进了沙发缝里。
谢臻等她离开后取出,上面是熟悉的娟秀字迹:
“顶层昨天深夜一直亮着灯,听安保说,空调外机开了整晚。好像是搬进去一幅新画,需要恒温保存。”
谢臻的目光落在纸条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
他迅速调出手机里的天气软件,昨夜气温19摄氏度,湿度65%,对于临江的初秋来说,是体感最舒适的天气,根本不需要开一整晚的强力空调来维持恒温。
唯一的解释是,那不是为了保存一幅画,而是为了给某项活动创造一个绝对无尘、恒温恒湿的环境。
比如——作画。
记忆深处,一段被忽略的信息被瞬间激活。
那是他为了了解顾晟,曾经浏览过的无数资料中的一条,一篇关于顾晟早年艺术品收藏的访谈记录。
记者问他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顾晟当时的回答是:“我只收藏能打动我的作品。第一幅是……一个同学在课间随手画的篮球场速写。”
谢臻的瞳孔骤然紧缩。
他立刻入侵了晟煊集团私人艺术展厅的内部数据库。
在非公开的C区展品列表里,他找到了那幅画的资料——标签上赫然写着:“无题·少年视角”。
那个“同学”,就是原身谢臻。
一股寒意夹杂着一种荒谬的兴奋,从他脊背窜起。
顾晟不仅在看,还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重现他们遥远的过去。
当晚,华灯初上。
谢臻再次走上阳台。
他没有看书,也没有喝茶,而是搬来一个小画架,在上面铺开一本全新的素描本。
他故意将画架调整了一个角度,确保对面那栋摩天大楼的顶层,能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个动作。
他拿起画笔,姿态闲适,却又带着一种沉浸式的专注,在纸上缓慢地勾勒着。
他画的不是什么高深的景物,只是一些简单的几何线条,组合成一个模糊的、看不出具体内容的轮廓。
半小时后,他仿佛有些累了,将画笔和素描本随意地留在桌边,转身走进了屋内,拉上了窗帘。
十分钟后,隐藏在书页夹缝里的微型摄像头,忠实地捕捉到了对岸窗口一闪而过的画面——
一个一直矗立在望远镜后的黑影,在看到他进屋后,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迅速地后退、消失在了窗边。
客厅里,谢臻闭上眼,靠在沙发上,心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顾晟在模仿他。
顾晟在重温过去。
顾晟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试图与那个存在于记忆中的“少年谢臻”对话。
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一刻,晟煊集团的总裁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顾晟颤抖着手,翻开了一个崭新的、有着黑色硬皮封面的笔记本。
他握着那支价值不菲的钢笔,笔尖在昂贵的纸张上悬停了许久,最终,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写下了第一行字。
“今天,他终于愿意为我画画了——就像当年一样。”
这一局,是他赢了。
谢臻想。
他成功地用一个虚假的动作,撬动了顾晟最深层的执念。
但系统那句“警惕情感覆盖风险”的警告,却像一根看不见的针,深深扎进了他的脑海。
他不能再被动地“找bug”了,他必须主动出击,在这场由系统、顾晟和原身执念构成的三重围剿中,夺回属于“谢臻”这个身份的定义权。
夜色渐深,窗外的江水泛着幽暗的波光。
原本应该早已躺平入睡的谢臻,却毫无睡意。
他重新坐回电脑前,眼神清明而锐利,再无一丝咸鱼的慵懒。
这场游戏,从他决定反向攻略顾晟的“数据库”开始,就已经升级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