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蚕丝妙手

李意清先是去了坤宁宫,被告知皇后在太后宫里,转道去了慈宁宫。

坐在殿内的太后和皇后一听到她要来的消息,只在殿里等了片刻,便忍不住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

下午日头炎热,热浪扑面而来。

李意清看到站在门口太后和皇后,连忙走过去。

“皇祖母、母后,如今天气渐热,怎么在外堂等着。”

皇后拿出帕子擦了擦李意清的额头,拉着她进了内殿,笑着道:“方才太后也说,近来天热,是时候免去妃嫔的晨昏定省、请安事宜,免得过了暑气。”

待三人落座,太后令人送上茶水。

又问道:“你匆匆忙忙而来,是有什么事情?”

李意清放下手中茶杯,让茴香将带来的衣裳呈给太后和皇后瞧。

太后和皇后翻看一遍,便立刻看出这件衣裳的不同。

太后笑了笑:“倒是有巧思,你是来给宫人讨赏的?”

“是,”李意清没有隐瞒,“清儿打算将这法子传播出去。绫罗绸缎还好,但是平民家的粗布麻衣,线头在内甚是扎人,若是能推广此法,倒是能好受一些。”

她在熙州的时候,为了御寒,也穿过麻衣。

麻衣粗糙,即便隔了一层布料,也仍旧无济于事。

皇后道:“母后,臣妾觉得清儿的想法很好。”

太后沉吟片刻,微微颔首,“皇后身为国母,掌天下桑蚕。推广一事,便全权交与你了。”

皇后起身行礼,道:“臣妾领命。”

推广一事定下,剩下的便是该给宫女封赏的事情。

李意清来往慈宁宫的路上,便有底下的小太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清楚。

司绣署管事的姑姑,是鹊娘的亲姨母。

收线的法子,虽然是鹊娘头一个想到,但是调整的细节,却都是管事姑姑一步一步整改过来。

两人筹谋了两年,管事姑姑能在司绣署待的时间已经不长了,所以便一门心思等待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外甥女得到重视。

苦等两年,总算盼来了机会。

对于管事姑姑一门心思为外甥女铺路的心思,李意清不置可否,也不打算追究。

总归成果出来,能派上用场。

司绣署的下一任管事是谁,对太后、皇后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

太后显然也是这样想的,吩咐身边的萧嬷嬷,“这个法子虽然算不上造福万民的新变动,但多少有些进益。传哀家懿旨,封宫女鹊娘为二等女使,赐白银三百,‘蚕丝妙手’匾一块。”

“蚕丝妙手”为桑蚕编织的嘉奖之一,仅次于最高等级的“丝韵华章”和次等的“桑礼锦绣”。

“丝韵华章”颁布极少,本朝也只在圣祖皇帝年间,江南织女刘氏改进织机,并且率先与工匠商讨,研造出多综多蹑织机。

多综花楼织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与产量。圣祖皇帝大悦,除却送去“丝韵华章”匾额,还亲笔题字,称其为积善青史之家。

自此后,刘氏一族便在江南落定,承接皇室用布需求。数年来,不断改进缫丝、缂丝工艺,月凉纱便是不断迭代后的改进产物。

如今,刘氏纺织,在大庆朝乃至周边邻国,都算是小有名气。

太后封赏的“蚕丝妙手”,若是鹊娘好好珍惜,日后出宫在民间开办纺织楼,也会有不少商贾乃至达官贵人都乐意交好,子孙后代也能得到余庆。

李意清朝太后道:“那清儿代为谢过皇祖母赏赐。”

此事毕竟是有益的好事,太后心里高兴,便对两人道:“现在天色已晚,都在哀家这里用了晚饭再走。”

太后亲自开口,皇后和李意清自然不会拂了她的面子,纷纷应下。

*

司绣署中,接到太后身边萧嬷嬷传旨的管事姑姑和鹊娘都被惊在原地。

“还愣着做什么,鹊儿姑娘,还不起身谢恩。”

鹊娘如梦初醒,赶忙谢恩,“奴婢谢太后娘娘恩赐。奴婢人微言轻,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阵仗,让嬷嬷见笑了。”

萧嬷嬷念着两人是为於光公主大婚劳心,也在公主成婚前积累了善名,因此笑容真切了许多,“鹊儿姑娘,公主殿下为帮你请赏,冒着日头从坤宁宫走到慈宁宫,又亲口向太后开口,这份恩赏,你自然受得。”

鹊娘人年轻,但是在宫里摸爬打滚这么多年,自然能听懂萧嬷嬷话外的意思,颇有几分直愣愣地大声开口道:“殿下待奴婢的这份好,奴婢自然牢牢记在心里。奴婢就是当牛做马,也不会忘记太后娘娘和殿下的大恩大典。”

萧嬷嬷见她知趣懂事,笑着对一旁站着、看起来谨小慎微的管事姑姑道:“你这个外甥女很不错,将来会有福气的。”

她听到萧嬷嬷的话,也不敢舔着脸真当自己了不得,恭恭敬敬道:“那就借嬷嬷吉言。若是鹊娘出息了,定要请嬷嬷吃酒。”

萧嬷嬷又嘱咐了几句,带着人回了慈宁宫。

萧嬷嬷走后,不管是原先就跟在鹊娘身后做事,还是在司绣署里原先不对付说不上几句话,都凑到了她的身边,好话一筐接着一筐。

“鹊儿姐姐成了殿下眼里的红人,可不要忘了我们这些个一道从司绣署里出来的。”

“鹊儿姐姐,以前是我不懂事,您大人大量,莫跟我计较……”

鹊娘从未应对如此局面,心里飘飘然,但是面对前来示好的宫女还是绷住了脸,“司绣署上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若好了,大家自然都好。都凑在这里,莫不是要把娘娘殿下的好意糟蹋,辜负恩赐。都快去各自忙活吧。”

搁以前她说这话,别人还有拖拉,可今非昔比,众人都乖乖应和,忙去了。

方才混乱局面,管事姑姑本想出面摆平,但是看到鹊娘镇定自若,敲打住了下面的人,感到一阵欣慰。

鹊娘总归是要独当一面的,她不能一直陪着,不过鹊娘争气,教给她的,倒是都没有忘记。

对上笑面相迎,对下宽严并济,这才是宫中掌事宫女的生存之道。

鹊娘将众人处理完,方才不好意思地看向自己的姨母。

管事姑姑笑容和煦,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做的很不错。”

*

慈宁宫中,太后特意点了几道李意清素日喜欢的菜肴。

一道五味杏酪鹅,一碗羊蹄笋,配上李意清素日最爱的牛肉烩豆腐,一碗菜丝汤和应季的素炒苋菜,很是清爽可口。

三人正与开席,门口急急一阵通传。

“禀太后、皇后,陛下正往这边来。”

太后听到顺成帝要来,倒是显得十分开怀,“快去,多添一副碗筷,咱们一家子可是很久没有这么坐下来吃一顿饭了。”

皇后也微笑应和。

得了太后意思的侍从不敢逗留,匆匆前往小厨房准备,刚退到门口,太后又道:“哀家午膳用的那道浮玉.乳鸽汤还剩些,你也一并热了端来。皇帝这几日为国事操劳,该好好补补。”

侍从应了一声,麻溜地出门了。

添一副碗筷不费功夫,但是乳鸽汤要重新开灶,相对繁琐些。

好在是一碗汤羹,可以最后上。

顺成帝走进来时,问道一阵饭菜香味,也不拘礼,跟太后请安后,按着皇后的手免了她的起身。

侍候在侧的宫人,默契十足的纷纷退出殿内。

“听说母后这儿热闹,儿臣刚下议事堂,就赶来了,幸好不晚。”

顺成帝坐下,看了眼桌上的菜色,笑道:“母后,先动筷吧,儿臣饿了。”

边关事务接连不断,加上江南一带水患,他已经数日没有好好用过一顿饭。

太后没好气地看他一眼,“你妻儿都在身边,也不收敛些。”

顺成帝毫不在意地笑,伸手拿公筷为太后搛一块鹅肉,“又没旁人,母后就不要训了。”

太后觑他一眼,见他眼下乌青,到底不忍心再讲究用餐规矩。

她动了筷子,细致地夹下小块鹅肉,慢慢品尝。

这道五味杏酪鹅色泽金黄,表皮焦酥,肉质鲜嫩,十分鲜美。

见太后动筷,李意清和皇后也拿起筷子,纷纷开动。

顺成帝一边自己动筷,一边忙着给李意清夹牛肉,又不忘给皇后夹一些苋菜。忙完一通,自己也不含糊,几筷子夹了大半碟,狼吞虎咽,没嚼几下就吞下去。

“今日江南传来了好消息,雨势已经止住,被淹没的农田还在统计中,不过听传回来的消息说,好在雨一听下立刻开渠,所以不少田地收成还能保下五分,辞章这一趟差事办的漂亮。”

顺成帝自顾自地笑呵呵道,说到尽兴处,还想小酌几杯,但是看到桌上其他三人,又老老实实端盏喝了口汤。

李意清听着,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辞章?”

顺成帝点头,“辞章高中之后,朕封了一个户部户政司郎中,本来只需要在京中办事,多在翰林院听录。后来江南水患,元相主动指了他去,朕便让他兼领仓部,去处理水患事宜。”

说到此处,顺成帝顿了顿,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口,“元相锻炼孙子,给孙子苦活累活,倒是没甚争议。就是……”

见顺成帝吞吞吐吐,一旁的太后都忍不住蹙眉。

这桩婚事可是她亲口所提,总不能出了差错。

太后放下手中筷子,问道:“究竟如何了?”

顺成帝看看皇后,见皇后也一瞬不瞬盯着他看,他无端有些心虚,酝酿片刻,小声道:“就是辞章这一趟出去,整日埋头田野,折子上说,足足黑了一圈。”

太后闻言,颇为无语。

李意清都被他这一停顿弄得心里七上八下,听到这句,脑海中空了片刻,随后有些忍俊不禁。

见她笑出声,顺成帝松了口气。

毕竟是他给清儿挑选的夫婿,原先相貌堂堂温润如玉,前脚婚事定下,后脚就把人家夫婿弄得狼狈,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元辞章的骨相好,眉眼也清俊精致,即便黑了几分,想来也无伤大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