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嫡公主的驸马

驸马和公主大婚三个月后,边疆传来消息,秦穆阳已经顺利接手了三十万秦家军,并且拥兵自重,上书请求陛下封他为秦家统领,率秦家军为吾皇镇守边疆。

而原来据说在战场中丧生的秦老元帅,也被秦穆阳救了回来,秦家父子上阵父子兵,成功逼退了前来进犯的蛮族。

这两个消息传来,朝中文武都松了口气,边疆的事是心腹大患,没有秦老元帅坐镇,心中着实是不安啊。万一蛮族打进来,他们到底是“求和”呢,还是“和亲”呢?真是个让人苦恼的问题。

就在满朝文武都在庆幸秦家军后继有人的时候,朝堂上只有六部尚书不说话,三位镇国柱石冷若冰霜,丞相不吱声,皇帝的面孔被珠帘所遮挡,看不清表情,但看皇帝迟迟没说话,也知道他的心情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那么好。

“退朝。”皇帝撇下众人离去,其他朝臣纷纷行礼,依次退出去。

六部尚书没急着走,而是和丞相以及柱石入了偏殿,而那里,下了朝的皇帝换上繁重的衣物,等在那里。

“参见陛下。”众人向皇帝行礼。

皇帝闭着眼睛受了,停了半天,开口说道:“秦穆阳的事怎么看?”

众人不语。

“怎么解决?”

听出皇帝话语中隐藏的杀意,兵部尚书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臣有一计,可以断其供给,自古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食,想来离死不远。”

这话一出,三位镇国柱石都斜着眼睛看他,是啊,离叛乱也不远,你这不是逼着他兵变吗?

没见过这么蠢的人!

皇帝一挥手,算是否了。兵部尚书讪讪退下,脸上有些尴尬,心里却想着,你们一个个都厉害,我不先把最严重的后果点出来,你们迟早要说到这上面去。现在有他兜底,再怎么昏头,也不会出类似的主意,自然不会逼人造反。

我真是个天才。沾沾自喜的兵部尚书退下。

皇帝手指敲击着椅子,默默思考。

边疆守军自古以来都是重中之重,秦家经营边疆已有三代,算得上是满门忠烈,只是这边疆守军只怕也已改名换姓,成了他秦家的私军了。没看到现在别人是怎么称呼边疆守军的?秦家军!

真是个刺耳的名字。

皇帝不是没想过换人去接管军队,只是每次一要换,都正好赶上战事,临阵换将不可取,所以皇帝每次都打消这个念头。但渐渐地,皇帝觉出不对了,总不能每次都这么巧,赶上有战事吧,边疆的仗这么难打的吗?

每年的消耗逐步地增多,请求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征召的士兵人数反而一直维持在三十万左右。刚好压在了皇帝的心理防线上。

这个消耗量不对吧?皇帝派人彻查兵部的账目,前任兵部尚书当天晚上就自杀,根据账目比对,每年送往边疆的粮食够养活两个秦家军了,而秦老元帅每年送往京城的征兵名册上都是三十万上下浮动。

那多余的粮食哪去了?

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边疆的这些粮食那可都是后方皇帝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皇帝不敢想,却想起先皇临死前,告诉他,皇帝不可刻薄寡恩,不可使亲者痛,仇者快。他知道,先皇手握大权后,坑杀了一批追随他的大臣,后来,蛮族入侵,先皇手下无人,险些被俘。还是秦老元帅披甲上阵,救回先皇,击退敌人。

以致于后来的朝堂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人,科举选拔的名额也在被世家所占据,为此,先皇不止一次后悔,但凡当初拥立他的人还在,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眼看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先皇唯一一次成功挫败世家阴谋的行为,就是立皇帝为太子,皇帝是庶子,上面还有八个哥哥,他是最小的一个,这八个哥哥无一不是世家大族的女人生出的,天然就带着世家的影子。

先皇隐忍不发,将八个皇子以及背后的势力连根拔除,立他为太子,告诉他,要培植自己的势力,要有孤臣,要有直臣,要有小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排除异己可以,但不能太过。

先皇把有能力的世家几乎一网打尽,给皇帝留下了相对干净的朝堂。

先皇杀掉了不知是不是会成为虎的追随者,引来了一群眼馋皇权的饿狼。

这是先皇毕生之撼。

皇帝也很听话,秦老元帅对他也很拥立,因为他的大军,所以没有人敢真的威逼他。

年轻时期的皇帝是真把秦老元帅当成忠臣,要啥给啥,仿佛秦家军就是他的底气。

但事实告诉他,秦家军不是他的底气,而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剑。

他也想过会不会和秦老元帅闹成先皇和他的臣子那样,但皇帝不想让自己如先皇一般活在悔恨当中,所以早早就准备好了方案。

你们家不是很会打仗吗,等边疆战事稍微稳定,你就回来给我培养人才,教出一帮小秦元帅,朕呢,正好也换上年轻人去历练历练。

但秦元帅的回复是,只要他离开边疆,蛮族就会像闻到鲜血的野兽一样趁他不在来袭击,年轻时的皇帝是真的相信了,身边一群人都在说秦家军的精神领袖是秦老元帅,一离开他,天都要塌一半。

于是,皇帝换了个方法,他选出优秀的武将,前去边疆学习,打仗,有功劳了不就可以接手秦家军了吗,这样名正言顺,等秦老元帅回京后,也可以安度晚年。

可事实的情况是,派去的人贪功冒进,不仅坏了秦老元帅的布防,还深入敌军,被俘,秦老元帅死了不少人,才把人救回来。秦老元帅上书表示自己实在是尽力了,恳请皇帝收回兵权,他也好有个好下场。

这让年轻的皇帝脸上火辣辣的,让那个贪功冒进的人直接死在边疆,不用回来了。

之后,他再派人去,不是这个有问题,就是那个有问题。气得皇帝大骂朝臣无能。

还是一向不管事的镇国柱石霍老将军连夜进宫,和他深谈了一次。

皇帝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怕是被秦家人给驴了。

临走前,霍老将军表示,同样都是军人,怎么他退得,老秦就退不得,他的心只怕都不在大庆了。

这话说的皇帝心都凉了。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皇帝开始对边疆守军有所提防,明里暗里的钦差找了不少,不是查不出东西,就是都死了,要么就成了秦老元帅的说客,回来哭诉他有多不容易,秦元帅有多不容易,皇上你一定要善待忠臣。

皇帝终于死了心,下了令让秦元帅之子秦穆阳入京为太子伴读。同一年,调集边疆附近州郡十万的兵力,不说干啥,就让他们随时待命。

秦元帅终于不再找借口了,乖乖把秦穆阳送往京城。事实上,他和皇帝的脸都撕了一半了。

原本想等到秦老元帅干不动了,老了,就把他召回去,没想到来了这么一出,辛苦养废的秦穆阳居然偷跑出去了,原先失踪的秦老元帅也回来了,事情这么巧。

那些读书人还在歌颂秦穆阳深入敌穴,英勇救父的事迹。满朝文武只要不打到他们这来,怎样都行,都是一帮没骨头的,眼里哪有君父国家,都只有家族宗老。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选了寒门士子充当公主驸马的原因,世家们太靠不住了。

这三十万大军如鲠在喉,实在令陛下寝食难安。

“报----”

庆朝有规定,凡是战事,无需通报,直接入宫,面呈陛下。

皇帝一看,又是大捷的奏折,末尾又在伸手要粮。闭上眼睛,递给其他人,让他们来看,众人挨个看完,都一语不发。

关键时刻,又是兵部尚书这个憨憨,出面说话:“陛下,这粮是给还是不给?”

其他人不说话,给粮可以,但粮从哪来,这些年天灾**的,现在的粮食大都在豪商手里,可世家把持着粮价,就等着让皇帝吃瘪,或者跟朝廷换些什么,好吃饱自己。而且,这粮给了,军队还不听话,这事太心塞了,大臣们实在不好劝。

皇帝闭着眼睛,说道:“给。”忽然间睁开双目,露出愤怒的目光,“朕倒要看他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就按三十万人的粮给。”

***

就在皇宫之中,众大臣筹备着粮草事宜,愁眉苦脸之时。唐风吟正在和老农一起修建水车。修建好的水车不仅能汲水灌溉,还不用人工,省事省力。

看着水车自己运转,老农可高兴了,拉着唐风吟的手就要哭,不是没人想过改良农具,但改出来的农具不是价钱太高,农民买不起,就是非常费力,还没他们的双手好用。而且,这种事情并不划算,士农工商,聪明人都去读书了,要不然就去经商,都知道粮食重要,可大家都忽略了农民,谁会来为农民着想。

唐风吟让工匠做了好几种农具,看皇帝不搭理他的样子,想来是没看到效果,等看到了效果,皇帝估计就会来找他了。

看着管家记载着什么,而后偷偷溜走,唐风吟假装看风景,和老农继续试验新的农具。

等晚上回到院里,公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说太医到了。

唐风吟摸摸公主的头,掏出一块糖来,喂给公主。

“小青鸾,乖乖的,让太医给你看病。”

太医是太医院退休的老御医,之前生了病,没能跟公主一起来皇庄,现在病好了,就来皇庄候着。

太医姓沈,祖上世代行医,原主的记忆里,他是唯一认出公主所中之毒,乃前朝旧物,皇室禁药,原本他有机会制造出解药,但秦穆阳不想公主恢复,一刀砍死他,流放其全族。

距离秦穆阳起兵还有十年,够唐风吟慢慢谋划,他是驸马,不能太急躁,不然驸马干政,就能让皇帝再给青鸾换个驸马了。

沈太医摸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虽显老态,但精气神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比的。他笑着对驸马说道:“驸马,公主所中之毒可治,但不好治。”

沈太医细细说道:“这药是前朝秘药,解药早就没了,只能一点一点试药,试配方,一点点摸索出来。”

一旁的公主无聊地吃糖,唐风吟看看公主,点头道:可!

这一章也可以算皇帝的半个番外。皇帝是可以收拾世家,只是收拾了他们,谁来帮忙处理朝政,他缺人啊,科举前十就只有原主一个,可以看出寒门难出贵子,世家的教育资源不是寒门可比的。但皇帝不怕世家,毕竟他家老头已经帮他处理过一批了。

边疆的三十万军队,名义上姓秦,但没有合适的理由,秦家是不能起兵的。所以不用担心秦穆阳振臂一呼,就起义造反啥的。

先皇杀忠臣,皇帝怕造反,秦家怕卸磨杀驴,皇帝越施怀柔政策,秦家就越怕,会给自己留后路。彼此之间没有信任,都是先皇的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9章 嫡公主的驸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