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葡萄干
有军兵们的帮助,所有的高粱种在一天的时间内全部播种完毕。
为了这个事儿忙碌了小两个月的村民们难得的休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农事。
祝余趁这个星期在村里绕了好几圈,村子虽然不大,但是家家户户都种着葡萄,葡萄架下是他们传统的土炕做成的榻榻米,上面铺着地毯,供一家人躺在葡萄架下纳凉。
快到葡萄成熟的季节,祝余观察好几户人家的葡萄都已经可以吃了,比如热依拉家的葡萄。
祝余伸手摘了一颗放进嘴里,是甜的,于是在同一串葡萄上摘下一颗也塞进了热依拉的嘴里:“甜~这个就是甜~”
说完,又故意摘了一颗不成熟的涩果子恶作剧似的塞进热依拉的嘴里,刚吃完甜葡萄的热依拉被酸得整张小脸都皱了起来,祝余学着她的表情,也把自己的五官都皱起来:“酸~这个就叫酸~”
热依拉吐出嘴里的涩果,表情扭曲但又十分深刻的记住了这两个发音。
祝余已经哈哈大笑着又摘了一颗甜果子离开了。
逗小孩,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很好玩啊。
祝余顺路又去了村长家,敲了敲门后,见村长正跟自家媳妇儿躺在葡萄架下用维语聊着天:“我是不是打扰了哇。”
村长阿卜杜连忙坐起来:“没有没有,一起来坐会儿聊天呀,就是我老婆子汉语嘛不太好,好多东西听不懂。”
祝余也开门见山地伸出手掌,手心正躺着一颗从热依拉家摘来的葡萄:“村长,我们这个东西为什么不大面积的种植呢?”
“种太多了,吃不掉。”村长挥挥手,“这个东西嘛,家家户户都种、家家都有葡萄吃,多出来的葡萄,没人吃,浪费。”
祝余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说道:“可以做成葡萄干啊,那就一点都不浪费。”
阿卜杜起身回了房间,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拿出来一袋子葡萄干:“这个东西嘛,也有,多多的有,不值钱。”
毕竟是物流还不发达的70年代,就是写信都不好寄出去,更何况是大袋大袋的农作物呢。
阿卜杜顺手抓了一把给祝余:“来,拿着吃,甜。”
祝余也大大方方地接过。
这里的村民们有着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而当他们散发出友善与热情的时候,不需要扭扭捏捏的拒绝上几个回合,只需要坦然地接受并感谢。
新疆的葡萄干个头都很大,与祝余前世吃过的小粒绿葡萄干不一样,村长给她的葡萄干是紫黑色的。
她对着日光照射的方向举起来,紫黑色的葡萄干又在日光中呈现出一种深邃而诱人的紫红色。
祝余丢进了自己的嘴里,浓郁的葡萄香气带着阳光与自然的味道在嘴里漾开,不同于那些低质的葡萄干在嘴里嚼两口就不见了,嘴里这块葡萄干的口感软糯而香甜,甚至连果肉都紧实而又嚼劲,甜味醇厚、没有丝毫的酸涩杂味。
这么好的葡萄干,内地的人想吃吃不着、新疆的人想卖卖不掉。
这上哪儿说理去?
“好吃吧?我小儿子也最爱吃这个。”阿卜杜回房间放好葡萄干后又再次回到了院子里,搓着手对祝余笑道。
祝余知道村长家有两个儿子,也知道他家的大儿子去参军了,就在塔什库尔干戍边,长年累月都不能回家。
但从未听阿卜杜提起过他的小儿子。
于是祝余顺着村长的话问道:“你小儿子,他在哪儿?”
阿卜杜笑笑:“在外面放羊的呢,在高原上放羊,跟他媳妇儿一家一起,她媳妇儿就是塔吉克族。”
羊,自古以来都是新疆这一片土地上的硬通货。
羊皮是能在新疆过冬的重要物资,羊毛是他们衣服的珍贵原料,而羊肉则是新疆少数民族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阿卜杜能选上村长,一是因为他汉话说得好、方便和附近营厂的军兵们交流,二就是因为他们家当时有15只羊。
小儿子结婚以后,赶着家里的15只羊,走了不知道多少路才到高原草场。
羊儿长大又产小羊,小羊儿长大再产小羊,生生不息。
小十年过去了,听小儿子上次回来过肉孜节时说,除去这么多年杀了吃的这么多肉羊,羊群依然壮大到了23头,并且母羊居多。
祝余听着阿卜杜骄傲地一手比着2一手比着3,就知道他有多高兴和自豪。
祝余问道:“那咱们为什么不放羊啊?”
阿卜杜摊开双手:“咱们这里地上都种着菜和粮食,怎么放羊,小羊会乱跑把这些苗子都吃了的!”
祝余抿了抿嘴,维吾尔族世代放牧,农耕在他们的历史上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
所以他们在对于放牧这件事上也有些主观的狭隘:总认为一块土地,要么拿来养牛养羊,要么用来种地。
其实羊,也是可以圈养的嘛。
祝余从村长家出来之后,就又在村子附近转了一圈,看看哪块地有“未来羊圈”的潜质,绕着绕着就走到了田畔。
高粱下地之后,每户人家严格按照祝余的分组来打理农田,她把全村的家庭都分成了七组,而每一组人家,一周只轮一天。
除了祝余每天都会亲自下地转转之外,其他老乡甚至觉得跟着祝余种地怎么比之前还轻松了不少。
今天负责打理高粱苗的就有赵柏,他看到祝余的身影颇为兴奋:“祝余!”
祝余还以为田里出了什么事儿,连忙小跑过去看看情况:“怎么了?哪儿有问题?”
赵柏笑笑:“哪儿都没问题,就是看你站在田埂上发呆,叫叫你。”
说完,又马上问道:“你在想啥呢?那么认真?”
祝余从口袋里摸出几颗葡萄干示意赵柏接。
但赵柏拿着农具的手上满是尘土,实在是有些脏。
祝余出门没带手帕,只得对赵柏说道:“那你张嘴。”
赵柏乖乖听话地张开了嘴:“啊——”
祝余像个投手似的丢进去一粒葡萄干。
“啊——这是啥?!”赵柏问道。
祝余让他嚼一嚼再说话:“怎么样?好吃吧?没吃过吧?”
赵柏连连点头:“好甜啊,是葡萄干吗?”
毕竟在来时的火车上,已经有不少知青绘声绘色地描绘过葡萄干了,又是火焰山又是吐鲁番的,那叫一个传神。
祝余点点头,又举起了一粒葡萄干。
赵柏心领神会地张开了嘴,祝余又丢进去了一个:“你说,这么好吃的东西,却不能大面积种植、大面积产出,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赵柏听不懂暴殄天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但他听明白了前半句:“啊?为什么不能大面积种植?”
祝余换了他能听懂的方式简单地解释道:“因为家家户户都有能力生产,所以不会有人买啊。”
赵柏这下明白为什么祝余叹气了,可是他也想不到什么办法,只能陪着祝余一起叹气。
高粱已经下地,这半个月都算是农闲的时间。
营里下了任务让去看看六牧场,那边的牧草出了问题,牧草表面出现了大面积的黑色不规则病斑,后期叶面还会有像铁锈状一样的粉末,不要几天的时间就会枯黄死亡。
岳三川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也觉得有些棘手,他是比其他军官干部更懂一些农牧业的知识,但他毕竟不是专家,这些知识也都是在军营里听来自天南海北的兵们聊天知道的,只能说是了解些皮毛。
要是牧区的百姓都不知道牧草为什么会这样,他更不会知道了。
但是军令如山,岳三川不得不带着穆阳和杨海晏即刻出发。
可是当他开着车经过知青那一联排的土房子时,脑海里忽然闪出祝余的脸,也闪过那天她和自己争辩时说得头头是道的场景。
或许?她会知道呢?
岳三川停下车,向祝余的房间走去。
他的记忆力极好,即使是大通排一模一样的房间,他也能找到那天祝余选的那一间。
敲开门后,却看到穆兰正在一笔一划地教着村里几个小孩学写简单的汉字。
而房间内并没有祝余的身影。
穆兰看到岳三川,也有些诧异他为什么而来。
岳三川也开门见山地问道:“祝余人呢?”
原来是找祝余的啊。
穆兰想了想:“要么在村里各个老乡家晃悠、要么在田埂高粱地里晃悠。”
岳三川点点头,转头就准备走。
穆兰却叫住了他:“我回答了你的问题,你也要回答我的问题。”
岳三川转过身来,看着面前这和穆阳如出一辙的小表情。
穆兰问道:“你找祝余,干什么?”
“带她去团部六牧场,那边牧草出了问题,她或许明白。”岳三川诚实地说着,“可能几天都回不来吧。”
穆兰一听就不乐意了,当即宣布下课,让几个小朋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随后收拾了自己和祝余的换洗衣服,不到三分钟就把包斜挎在身上,理直气壮地说道:“我跟小鱼是好姐妹,你带她走,就得把我也带上。”
不然夜里没人陪她起夜,她会憋死在新疆的!
吼吼吼,下一章,牧场支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葡萄干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