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倦我的皮肤。
它太白,太薄,像一层被岁月浸透的脆弱羊皮纸,不仅透出底下交错纵横的青蓝色血管,仿佛连那些日夜不息在体内奔流的、名为疲惫与厌倦的暗河,也一并勾勒了出来。这遗传自奶奶的、被亲戚们交口称赞的“冷白皮”,于我而言,却是一道昭然若揭的罪状。它无声地宣告着我的不同,我的易碎,像一件出土即面临氧化的珍贵瓷器,周身布满肉眼难辨的冰裂纹,只需一点轻微的压力,便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彻底碎裂,露出内里那片荒芜的、从未见过天日的废墟。
清晨六点四十分,闹铃如同精准的电击,将我从一片混沌无梦的泥沼中强行拽出。意识回笼的瞬间,沉重的倦怠感便如潮水般漫过四肢百骸,比睡眠更深沉。我睁着眼,望着天花板上熟悉的光影,花了足足三分钟,才积蓄起将身体从床上挪动的力气。每一个关节都像生了锈,发出无声的抗议。心脏在胸腔里跳得迟缓而沉重,像蒙了尘的旧鼓,每一次搏动都耗费着额外的能量。那份源自“红色轿车事件”后便落下的心脉受损的诊断,如同一个永恒的烙印,让这具身体的每一次运行都格外费力。
坐在床沿,晨光透过米白色窗帘,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如同囚笼栏杆般的光影。我开始了每日例行的仪式——将校服的袖口一丝不苟地拉至手腕最下端,确保那片令人不快的苍白被彻底掩盖。长袖的棉质布料摩擦着皮肤,带来一种密闭的、近乎病态的安全感。仿佛只要藏得好,内里那些早已松弛、即将崩断的弦,就不会被人察觉,我就能继续扮演那个“只是身体不太好,但很乖”的阮笙。这套校服于我,不仅是规训,更是铠甲,是我用以隔绝外界窥探、维持“未到地步”体面的最后屏障。
镜中的少女,脸色是一种缺乏血气的白,眼神空洞,像两潭被抽干了活水的深井,映不出丝毫十七岁该有的光亮。我扯动嘴角,试图练习一个不会让母亲担忧的微笑,却发现面部肌肉僵硬得像戴了一副不合尺寸的面具。这面具戴了太久,几乎要与我的骨骼长在一起,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短暂地卸下,露出底下真实的疲惫与麻木。
“笙笙,药放在餐桌上了。”母亲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带着她一贯的、经过精确计算的温和。那声音像被最柔软的天鹅绒包裹起来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音节都恰到好处,却唯独缺少了属于“母亲”的本能温度。它不像关怀,更像一种程式化的提醒,提醒我又是需要靠化学物质来维持“正常”的一天。自从确诊后,家里的药柜就成了我的专属领域,那些白色的药瓶像沉默的哨兵,日夜监视着我情绪的起伏。
“知道了。”我的回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条件反射,声带振动都显得多余而费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一片混沌的疲惫之海中艰难打捞上来,带着湿漉漉的、即将沉没的重量。
推开房门,食物的香气并未带来任何慰藉,反而让胃部泛起一阵熟悉的抽搐。餐厅里,是另一场无声的戏剧。阮曦正眉飞色舞地向父亲讲述学校合唱团的趣事,她的声音像一把抛洒在阳光下的彩色玻璃珠,清脆、欢快,滚过整个空间,带着一种我早已遗失的、灼人的生命力。她红润的脸颊像初绽的蔷薇,散发着健康的光泽,与我搁在桌上、过于苍白的手指形成残酷的对比。父亲一边看着晨间新闻,一边温和地应和着妹妹,他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平和而疏离。那场发生在红色轿车旁的、撕心裂肺的争执,仿佛从未存在过,被完美地封存在了家庭的记忆死角。
我安静地在妹妹对面坐下,像一个误入明亮画卷的灰色影子。目光掠过她生动的眉眼,最终落在自己面前那杯白开水和几颗色彩各异的药片上。白色的、黄色的,还有一颗浅蓝色的,它们安静地躺在小巧的药盒格里,像某种无法拒绝的、设定好的程序,每日准时提醒着我这具身体的“非常态”,以及我对这个家庭造成的、隐形的负担。我拿起水杯,水温透过杯壁传来,不冷不热,正如这个家大部分时间呈现给我的温度——一种不会冻伤,但也绝不温暖的恒常。
“姐姐,你的脸色好像更白了!”阮曦忽然转过头,大眼睛里满是毫无杂质的天真与关切,像两颗被山泉洗过的黑葡萄,“像我们音乐课本上的月光公主!就是那个住在水晶棺材里、等待王子真爱的睡美人!”
童言无忌,却像一根细小的针,精准地刺破了我勉力维持的平静。水晶棺材。睡美人。这些充满童话色彩的词汇,从她口中说出,落在我的现实里,却显得如此尖锐而讽刺。我垂下眼睑,用冰凉的勺子轻轻搅动碗里寡淡得近乎透明的清粥,米粒在水中无助地打着旋。“没,只是没睡好。”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吹过就散,连我自己都几乎捕捉不到。解释是苍白的,但在此刻,它是我唯一的盾牌。桌下,膝盖上摊开的左手下意识地握紧,指甲深深陷进昨夜在旧伤旁新添的、那道细小的结痂里。轻微的刺痛感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击穿了弥漫在脑海中的浓雾,带来一种扭曲的清醒。
母亲端着牛奶走过来,视线在我脸上停留了两秒。那目光如有实质,带着一种冷静的审视,在我过于苍白的皮肤上轻轻一刮,仿佛在评估一件物品的损耗程度。她没有再追问,只是将一杯温热的牛奶放在我手边,动作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多少喝一点,笙笙。不然胃会不舒服。”她说着,转身又去给阮曦的面包涂果酱。那瞬间,我几乎能想象出她内心的独白:这个女儿,为何不能像妹妹一样,让她省心一点?桌下,我的指甲在旧伤上更加用力,直到那细微的、锐利的痛感清晰地传来,像一枚钉子,将我那几乎要飘散出去的意识,狠狠地钉回这具令人厌倦的躯壳。痛,在此刻成为一种扭曲的救赎,是唯一能让我确信自己尚且存在的、确切的回响。
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仿佛从一个无声的战场,步入另一个透明的牢笼。梧桐树的阴影被人行道切割成不规则的块状,晨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我过于苍白的手背上投下晃动的、如同破碎镜面般的光斑。光斑之下,青蓝色的血管若隐若现,像地图上标示的、注定走向干涸的脆弱河流。我下意识地将手缩进袖口更深的地方,仿佛这样就能躲开阳光的审判,躲开那些可能投来的、好奇或怜悯的目光。
这条路走了无数遍,两旁的梧桐树从幼苗长到亭亭如盖,它们见证了我从懵懂孩童到如今满身疲惫的过程。它们年年枝繁叶茂,生机勃发,而我却在皮囊之下,能清晰地听见某些名为‘活力’的根系,正一段段悄然断裂的声响。那断裂是无声的,却在我的颅内引发连绵不绝的轰鸣,像远山深处持续不断的雪崩,看似与眼前车水马龙的喧嚣毫无干系,实则我的内里早已是天塌地陷,一片死寂。口袋里的手悄悄握紧了那三枚被磨得光滑的乾隆通宝——我隐秘的寄托。清晨出门前,我躲在卫生间里,违背了母亲“不要信这些乱七八糟”的告诫,为自己占了一卦。卦象模糊难辨,似乎暗示着“变数”。是什么变数?是更深的沉沦,还是……一丝微乎其微的可能?我不敢深想,只是将那冰凉的铜币紧紧攥在手心,仿佛能从中汲取一丝虚幻的力量。
我咀嚼着那个与我形影不离却又无比疏离的代号——
阮笙。
两个字,都带着乐器的清雅。一个沉静如古埙,一个悠扬如笙箫,本该合奏出一段像奶奶身上檀香那般沉静美好的乐章。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安放在一个五音不全、连哼唱都会跑调、且精力匮乏到连按稳琴弦都勉强的躯壳里。这名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像一句无人察觉的、冷冰冰的玩笑,日复一日地在心底空洞地回响,提醒着我的格格不入。书包内侧的暗格里,那个小小的、锋利的刀片,是我唯一能掌控的、与这个世界进行疼痛对话的工具。这个秘密,像书桌最深处那个上了锁的夹层一样,绝不能见光。那里藏着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我所有无法言说、也无处安放的痛苦物证。
我深吸一口带着汽车尾气和早餐摊食物香气的浑浊空气,推开了教室门。门轴发出轻微而滞涩的“吱呀”声,像一声疲倦的叹息。瞬间,家的气息被彻底切换。弥漫着粉笔灰和少年们嘈杂人声的空气包裹上来,另一种无所适从感悄然降临。在这里,我的沉默是突兀的,我的疲惫是显眼的,我努力维持的、摇摇欲坠的“正常”,薄得像一层浸了水的窗纸,脆弱不堪,仿佛谁不经意地一瞥,都能轻易戳破,窥见其后一片狼藉的真相。我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那个位于教室中后段、靠窗的位置,像急于回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洞穴。
前排的女生回过头,语气里裹着单纯的羡慕:“走读生真好,不用挤宿舍,晚上还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地看书。”
我不置可否地扯了下嘴角,肌肉牵动都感到一种深沉的费力。连拼凑一个完整的、符合社交礼仪的微笑,于我而言都是一项需要耗能巨大的工程。维持表情,也是一种奢侈的消耗。我宁愿她们觉得我孤僻,也好过耗尽最后一点电量去经营一份浮于表面的融洽。我的存在,本身就像投入这个热闹池塘里的一颗沉默的石子,激不起任何有温度的涟漪,只会缓缓沉底。我将书包塞进桌肚,指尖无意中触碰到夹层的边缘,心里微微一颤,随即迅速抽出手,仿佛被烫到一般。
而真正的变数,发生在早读课开始前的五分钟。
班主任老刘端着那个印着“优秀教师”字样的、掉漆严重的保温杯走了进来,教室里此起彼伏的闲聊声像退潮般低了下去。他身后,跟着一个陌生的身影。那身影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原本规律的湖面,瞬间吸引了所有的目光。老刘敲了敲讲台,用那种能暂时压下所有窃窃私语的中气十足的声音说:“安静一下。占用大家几分钟,介绍一位新同学。”
他转头示意。那个女生应声上前一步,站定在讲台旁。她的站姿有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挺拔,不是刻意,更像是长久的习惯使然,像一株生长在严格规整花园里的名贵植物,每一寸茎叶的伸展都遵循着某种看不见的准则,优雅而自然,却透着一种拒人千里的疏离感。她身上没有这个年纪常见的好奇或忐忑,只有一种近乎淡漠的平静。阳光透过窗户,在她轮廓清晰的侧脸上投下一小片光晕,让她看起来像一尊冷静的、没有温度的雕塑。
“我叫郁纾。”她开口,声音清凌凌的,像上好的玉石轻轻相叩,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但也像玉石一样,带着天然的凉意,听不出其下是否有温暖的情感在流动。她甚至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用于客套的“请多关照”,仿佛名字本身,就是全部需要交付的信息。
郁纾。
名字在舌尖无声地滚过一遍,带着一丝莫名的滞涩感。郁,是草木沉寂的幽深,带着化不开的浓重;纾,是缓和与宽解,蕴含着舒缓的意味。一个沉郁,一个舒缓,矛盾地组合在一起,安放在这个看起来无懈可击、仿佛没有任何事情需要被“纾解”的个体身上。不知为何,我竟从这矛盾的名字里,品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与她周身冷感相反的,近乎温柔的期许。但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快得如同指尖流沙,抓不住任何实质。哦,转校生。挺漂亮的。气质很特别。但这些于我而言,又有什么重要呢?一个新的观察对象,或许,也仅此而已。我只希望她能像空气一样透明,不要打扰我岌岌可危的平衡。任何新的变量,都可能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尖叫着渴望沉睡。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所有的声音和影像都带着模糊的重影,一切感知都变得迟钝而遥远。我甚至能感觉到肝区隐隐的、熟悉的胀痛,那是长期服药和情绪郁结留下的印记,中医口中的“肝气不舒”,在我这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感受。
直到老刘的手指向我身后那个空置了半个学期的位置。
“……郁纾同学,你就坐在阮笙后面那个空位吧。”
……怎么安排到我后面了?
好麻烦。一个全新的、不可控的变量。我下意识地抗拒任何可能打破我死水般生活节奏的改变。这意味着我连最后一点可以安全走神、不必担心被后方目光打扰的空间也丧失了。我的后背仿佛瞬间变得敏感起来,能清晰地感知到那片区域即将被占据所带来的压迫感。
我低下头,用垂落的黑发制造一个更加厚实的安静屏障,试图将自己与这个突如其来的新邻居彻底隔绝开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位看起来就很不简单的转校生,能像忽略空气一样忽略我的存在,不要和我说话,不要有任何交集。我只想在我的角落里,安静地腐朽,不被任何人注意。我能感觉到她从我身边走过,带起一阵微不可察的气流,那气流里没有香水味,只有一种干净的、类似阳光晒过棉布的味道,但这味道也带着距离感。
老刘开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早读内容,刺耳的刮擦声标志着一天的学习正式拉开帷幕。或许我该“感谢”我的病。至少,这无法集中的注意力、时常断片的思维,不会成为被老师点名批评的理由。他们对我总怀着一份小心翼翼的宽容,或者说,是怜悯。这让我得以伏在桌上,在这令人窒息的日常里,获得一点喘息的空间。我用手臂撑着仿佛有千斤重的头颅,那被迫绑起的马尾,像一丛不安分的荆棘,发梢不断摩擦着后颈那片薄薄的皮肤,带来一阵阵细微而持续的刺痒,加剧着内心的烦躁。我能感觉到身后那道平静的、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视线,但它像一根极细的丝线,缠绕在我的后颈,让我无法真正放松。
阮曦现在在干什么呢?是不是正精神抖擞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有她在的话,这节课会不会稍微变得好熬一点?她那永不枯竭的活力,哪怕能分给我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也好啊。上天啊。我在心底发出一声无声的、带着苦涩自嘲的叹息。我这个姐姐,当得真是失败,非但不能成为她的榜样,反而常常需要从她的天真里汲取一点点虚假的温暖。
杂乱的思绪在脑子里像一群被惊扰的、无头苍蝇般冲撞回荡,找不到出口。我用指甲悄悄掐了一下虎口,短暂的、尖锐的疼痛像一道雪亮的闪电,骤然劈开大脑中的混沌,让我从那种即将沉沦的困倦中,抢夺回一瞬稀薄的清醒。就在这一瞬间,教室里所有的细微声响,像退潮后裸露出的礁石,清晰地、带着棱角地凸显出来:老刘平稳而单调、如同念经般的讲课声;身旁同学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的、或急促或舒缓的唰唰声。而所有这些声音构成的背景音里,是身后那片完整的、努力得几乎有些刻板的寂静。不用回头也能知道,那个新来的转学生郁纾,此刻一定正端端正正地坐着,目光专注地落在黑板上,维持着无可指摘的、模范生般的听课姿态。她的周围,仿佛自带一个透明的、隔音的结界。那寂静,比噪音更让我感到不安。它像一种无声的评判,映衬着我的散漫与无力。
好努力。好……正常。一种让我感到无比疲惫的正常。
我轻晃一下昏沉的头,试图驱散这些盘桓不去的、无用的思绪。再度努力将视线聚焦到黑板上时,那些熟悉的方块字却仿佛失去了声音的依托,变得陌生而疏离,沉默地断裂在意义的边缘,无法拼凑出完整的信息。知识的河流从我身边流过,我却像一块立在河中央的顽石,一滴也未能汲取。
阮笙的感觉并非全错。
郁纾的背脊习惯性地挺直,如同经过军事化训练,目光也确然落在黑板上,维持着无可指摘的听课姿态。只是,在她那过于平静的、如同无波古井的眼眸深处,一丝极淡的、连她自己都未曾清晰察觉的走神,正悄然弥漫。而她指间那支纯黑色的、设计简洁的按动笔,正以一个稳定到近乎枯燥的频率,被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按动着——咔嗒,咔嗒,咔嗒。声音微不可闻,淹没在课堂的杂音里,却是她思绪早已飘向远方的、最诚实的证明。这频率,让她想起家里那只名叫“领导”的小白狗,在无人时,用它的小爪子有节奏地刨抓狗窝垫子的声音。一种无意义的、源自本能的动作。
这里的空气,和她过去十年所待的那个无论何时都弥漫着消毒水般严谨气息的学校截然不同。更杂乱,更喧嚣,桌椅的摆放也并非横平竖直到分毫不差,却透着一种不加掩饰的、野蛮生长的生命力。对于转学这件事本身,她脑海里没有升起“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这仅仅是一项被她对她背后那个家庭单方面做出、并高效执行的决定,无需家庭递交评估报告,一份小小的叛逆。
她的视线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不带任何情绪地、冷静地扫过整个教室。一张张或好奇、或漠然、或带着睡意的年轻面孔快速掠过,最终,落点却不由自主地、带着一丝被牵引的疑惑,停驻在前方那个几乎要融化在课桌里的、过于单薄的背影上。在一片或真或假的积极氛围里,唯独这个人,像一块彻底拒绝吸水的、坚硬而干燥的海绵,周身弥漫着一种沉底的、彻底的、与她周遭一切都格格不入的倦怠。这反常的形态,勾起了她一丝极其轻微的、纯粹基于观察本能的好奇,如同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无数规整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无法被立刻归类、定义、处理的微小异常。这个“异常”身上,有一种她隐约熟悉,却又截然不同的破碎感。
这缕计划外的杂念,很快被她脑海中一个更具体的事件强制清空。她想起今天清晨,在玄关处,母亲将书包递给她时,用那种通知天气变化般的平淡语气,告知她的消息——“郁纾,下周一,林净和沐羚会转学过来。她们的父亲已经协调好了。你负责接应。”
想到那两个即将到来的、被冠以“朋友”之名的“熟人”,一丝明确的、带着厌烦的情绪在她平静的心湖底轻轻掠过,漾开一圈微不可查的涟漪。是监视?还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与关系捆绑?无论其底层逻辑是哪一种,都意味着她刚刚在这个新环境里获取的、这点有限而可怜的自由空气,即将被再次介入,被无形的手挤压。
她的指尖微微一顿,那支笔终于彻底安静下来,像一件临时的、已被初步评估完毕、有待后续观察的样本,被她暂时搁置。课堂还在继续,而她,已开始在心里默默规划,如何以最小的能量损耗,去应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任务”,同时,保持对前方那个“异常”样本的、最低限度的观察。这或许是这个新环境里,唯一一件由她自主发起、不带任何外部指令的事情。一种冰冷的、基于逻辑的兴趣,在她心底悄然萌芽。
郁纾的指尖总是很凉。有次她捡起阮笙掉落的药盒,相触的瞬间,阮笙忽然想起奶奶说过:手凉的人,心里都藏着很深的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瓷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