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数据 vs 灵性

高桥凉介坐在书房,看着屏幕上H发来的战术方案。

这已经是H第三次推翻他制定的赛事策略。

H的理由简洁而尖锐:"过度依赖数据会让车手失去灵性。"

凉介手指在键盘上轻点:"经验会骗人,但数据不会。"

他调出近三个月的比赛数据,"每一次弯道角度、每一段加速距离,都是用实践验证过的最优解。你是应用数据的专家,你应该最清楚。"

对话框陷入沉默,良久,H回复的文字带着冷意:"你是在打造机器,而不是培养车手。"

凉介沉默。

他的想起启介上周在秋名山的漂移。

——那个脱离预设轨迹0的瞬间,赛车划出的银弧像一道打破程式化美感的惊叹号,却让看台上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

他的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

外人只道启介的灵光乍现是天赋使然,却不知每次战术制定时,他都刻意预留的应变空间。

那些看似"失控"的精彩瞬间,实则是他亲手编织的惊喜。

——就像在完美的抛物线轨迹中,精心设计几处刻意的偏移,反而能制造出超越预期的视觉震撼。

"果然还是被看穿了啊……"

他对着屏幕轻声呢喃,声线里带着几分欣赏与遗憾。

H的尖锐质疑,恰好戳中了他藏在理性铠甲下的浪漫——原来这世上,真有人能透过冰冷的数字,窥见数据洪流里奔涌的炽热灵魂。

"没有绝对的完美,"H继续道,"就像你永远无法用公式计算出风的方向。"

她附上一张浮世绘的海浪图片,暮色中的海面翻涌着细碎的浪花,"车手需要的不是束缚,而是自由。"

凉介凝视着那张照片,轻笑一声。

H和自己就像光与影的两面。

他追求用精密的数据构建无懈可击的战术体系,连表面看起来的灵光乍现也是战术的一部份。

而H坚信在规则之外,总有超越理性的可能性。

他轻笑一声,回复道,"或许真正的答案,在数据与直觉的交界处。”

“还有,有机会的话,我不介意见见现实中的你。”

这句话几乎是下意识地敲了出去,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凉介自己都有些意外。

作为RedSuns的核心,他向来以冷静理性著称,此刻却像打破了某种既定规则。

“不过不会勉强,毕竟数据世界里的默契,或许比现实中的见面更珍贵。”

对话框陷入漫长的沉默。

凉介靠在转椅上,手指无意识划过桌面。

想起这段时间与H的无数次交锋,H总能在他严谨的数据模型里找到那个“危险的突破口”。

比如用茶道里的“侘寂”理论解释轮胎磨损的美学,或是用星轨运行规律类比连续弯道的节奏。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既违背常规又精准得可怕。

H终于回复。

“比起现实中的寒暄,我更享受现在这样,在代码与数据的战场上,做彼此最锋利的矛与最坚固的盾。”

文字后面跟着一个淡色的微笑表情。

凉介唇角不自觉上扬,敲击键盘的声音在空荡的车库里格外清晰。

“看来我们达成了新的共识。期待下一次,用各自的方式,共同征服赛道。”

在高崎的另一户公寓里,小野米花坐在转椅上,反复看着那句“不介意见见现实中的你”。

高桥凉介竟然会说这种话??

像是有一瞬不小心偏离了他们最初定下的“纯数据合作”规则。

她知道现在的自己像一面多棱镜。

既能做情报员,也能做工程师。既能在论坛用代码怼翻技术大佬,也能深夜用温柔语句安抚焦躁的队友。

这种全面性伴随着她年龄的成长原来越发具体。

米花想起前几次和凉介讨论技术时,他偶尔流露出的讶异,那个永远从容的男人总会在对话框停顿三秒。

凉介回复的“你似乎过于全能”背后,藏着她读得懂的审慎探究。

米花摘下眼镜,拿在手里轻轻擦拭。

镜中倒影恍惚重叠,还是小姑娘的她在东京车队的会议室舌战群儒。

那时她用三个月吃透车队十年数据,既能做精准到毫秒的赛事模拟,也能看穿管理层用数据粉饰的财务漏洞,最终引来的不是赏识,而是系统性的排挤。

“高桥先生更像在验证数据模型的边界。”

她敲下这句话发送,随即关掉聊天窗口,调出隐藏分区里的加密文件。

那是她为RedSuns量身打造的两套方案:

一套是凉介推崇的精密数据流,另一套则是她坚信的灵性突破法。

两种思路在屏幕上并行陈列,像两条终将交汇的赛道。

群马大学的林荫道上,晨露还凝在樱花叶尖,小野米花骑着半旧的自行车慢悠悠穿过树影。

今天的选修课在医学院顶楼。

她停好车,捏着被风吹得卷边的课程表,在路口张望了一下,眯眼辨认楼牌:“唔,从这里上电梯是么……”

楼道里弥漫着消毒水与福尔马林混合的味道,她低头避开迎面走来的穿白褂的学生,刚拐过转角,就撞上一个坚实的白色人影。

怀里的图纸、备用零件和几本参考书哗啦啦散了一地,最上面那张画着尾翼气流示意图的草稿纸,飘飘悠悠地落在对方鞋边。

“——抱歉!”

“抱歉。”

温润的男声与她的声音同时响起。米花抬起头,正对上高桥凉介那双在屏幕后看了无数次的眼睛。

他手里那具半人高的人体骨骼模型在刚刚的撞击中轰然解体。

椎骨、肋骨、指骨像断了线的银链般散开,与她散落的图纸、书本在地上织成一幅荒诞的拼图。

“是你啊。”

他脸上的表情微妙的变了变,米花想起前几天被他看到和几个女生对峙的事。

她含混过去,“唔,我帮你捡。”

说实话这场面实在有点滑稽,尤其是凉介指尖还捏着半块肩胛骨模型,眼神里带着点无奈的茫然,活像被打乱了精密齿轮的钟表。

米花怕自己笑出声,手指刚触到一根腿骨,就听见头顶传来窸窣声。

“没有伤到你吧。”

凉介已经弯下腰,白大褂的下摆扫过地面。他拾起一根弧形的肋骨模型,动作平缓而温柔。

“没有。”米花抬起头,这才发现他的睫毛比视频里看起来更长,眼底裹着晨雾般的温柔。

仿佛和深夜里那个敲出冰冷数据的人判若两人。

“还好吗,她们还有来找你?”

米花惊讶他还惦记这事,毕竟她只是一个看起来被找麻烦的“小透明”。也许他真的正义感太强了。

“我有点好奇,”他顿了顿,”算了,以后再说吧。”

他将散落的骨骼零件拢到一边,帮她把她的课件一一拾起,目光r停留在地上的《荒原》批注本。

凉介把那张纸和其他图纸叠在一起递给她。“很有趣的批注。”

米花感慨了一下他的阅读速度,刚道完“谢谢”,就听他带着笑意补充,“……原来英文系的拓扑学,和解剖学的骨骼分布,都讲究黄金分割。”

米花的手指僵了僵。

“你是文学专业的?” 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了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英美文学。”米花接过纸张时,飞快地低下头,额前的刘海垂下来遮住眼睛,只能看到小巧的鼻尖。

恰逢这时,走廊里走过几个学生,议论声隐约飘来:“你知道大三有个天才少女么?教授不肯说名字,但听说国中就拿过国际数学建模大赛金奖了……”

米花挠挠耳朵,想起文学教授总调侃她:“小野该去NASA造火箭,留在文学系简直是屈才。”她当时在心里小声反驳:“不屈才,赚的也不少呢。”

当初她选择这个专业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说她简直是铁匠跑去做歌手,跨行跨得太离谱。

但只有米花知道,那些藏在《尤利西斯》意识流叙事下的严密逻辑,那些十四行诗工整韵脚里暗藏的数学美感,与她钟爱的空气动力学公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英文行文就像封装完美的函数,每个从句都是严谨的参数,虽不及中文意象飘逸,却用精确的语法结构搭建起令人着迷的思维宫殿。”

刚刚凉介看到的,就是这一句批注。

“你似乎很擅长在不同领域找共通点。”他目光早已扫过每一张纸,“就像把赛道走线比作十四行诗的韵脚,看似无关,实则都藏着精密的平衡。”

米花接过图纸,腹诽这家伙太会收集信息,“……学长也觉得?我总被教授说‘把莎士比亚读成了公式’。”

“呵,”凉介轻笑一声,重新拿起一根指骨模型,“骨骼的杠杆原理藏着力学美感,诗歌的平仄里有节奏密码。就像好的车手,既要懂数据,也要懂风的脾气。”

他低头将指骨嵌入掌骨,动作精准,“你刚才掉的那张尾翼图,气流走向很特别,是按赤城山的侧风算的?”

米花心头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没有,只是临摹赛车杂志时觉得有趣。”

凉介没再追问,继续专心地拼着骨架。

米花默默站起来帮忙,她没有那么熟练,手指不小心触碰到他的手背。

“啊,抱歉。”她着慌地收回手,那点温热还留在指尖,被她尴尬地收进掌心。还好对方只是用眼神温和地示意“没关系”。

“文学与科学,本就该是并行车道。”

他转身时留下一句,“下次有新的‘批注’,或许可以借给我看看。”

凉介转身离去的背影,怀抱着拼好了大半的骨骼模型,椎骨连成的链条在身后轻轻晃动。

米花呆在原地,突然蹲下抱头,吓到了路过的学生。

“呜啊,麻烦了。”

凉介这人,一向是言出必行的。

这下她的“低调并保持距离”的计划,算是彻底泡汤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